我们看到,今年全国两会,餐饮行业再迎政策东风。代表委员们围绕中餐国际化与消费复苏两大核心议题,提出多项创新举措,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洪明基表示,中餐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既是民生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洪明基表示,中餐国际化进程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海外市场渗透率不足、标准化程度低、文化认知差异大、国际竞争力弱等。推动中餐企业“走出去”,不仅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必然选择,更是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战略需求。
中餐出海的浪潮始于上世纪末,早期以唐人街的家庭式餐馆为主,菜单上的“左宗鸡”“炒杂碎”曾是西方人认知中餐的唯一窗口。但近十年间,这一格局被彻底打破。2024年,超200家国内餐饮品牌在海外开设门店,覆盖火锅、茶饮、快餐、正餐等全品类。火锅品牌如海底捞、小肥羊在东南亚、欧美市场快速扩张,茶饮品牌如喜茶、蜜雪冰城登陆海外核心商圈,正餐品牌如外婆家、新荣记也在高端市场试水。其中,国内成熟的预制菜技术、冷链物流及中央厨房布局,为海外门店提供稳定的食材供应和成本控制能力。例如,火锅品牌通过底料包标准化实现全球口味统一,茶饮品牌依托数字化供应链快速复制。
我们认为,未来中餐出海将从商业扩张向文化符号进阶,以“和合共生”的哲学为内核,构建“品牌叙事+文化体验+供应链创新”的立体生态。政策层面,专项基金与国际标准体系的建立将加速“中餐+文化”IP 的全球渗透,如通过影视综艺植入、非遗技艺展演等方式,将节气饮食、东方美学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品牌层面,企业将深度融合本土文化元素,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以创新表达传递“和而不同”的饮食理念。供应链方面,全球化布局与本土化适配并重,通过预制菜技术与冷链物流保障品质,同时选用当地食材研发融合菜品,实现“全球味道,在地感知”。数字化与资本运作则将成为重要推力,AI点餐系统提升运营效率,跨境并购整合资源,推动中餐从区域品牌向国际巨头跨越。挑战与机遇并存,人才培养、文化壁垒与合规运营仍是关键,通过行业协会联动,构建可持续的文化输出生态。最终,中餐将以美食为媒,成为世界理解中国开放、包容精神的味觉窗口,实现从“舌尖体验”到“价值认同”的历史性跨越。
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2025年中国消费市场将呈现结构性升级与周期性波动交织的特征。以家电行业为代表的存量更新持续深化,叠加中餐品牌全球化布局形成的增量突破,构成驱动内外市场的"双轮引擎"。前者通过技术迭代与服务创新激活存量市场,后者则依托文化输出与本土化运营开拓国际蓝海,共同为消费增长注入新动能。
但需注意的是,当前国际环境正经历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与供应链重构的双重冲击,国内房地产市场持续深度调整也对关联消费产生滞后影响。这些因素叠加居民收入预期分化,可能导致消费复苏节奏出现阶段性波动。在此背景下,政策端需通过精准施策稳定市场预期,企业界则应聚焦产品力提升与渠道创新,共同构建"韧性增长"的新范式。展望全年,消费市场将在稳预期、促创新、防风险的主基调下,实现从量的合理增长向质的有效提升转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