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国传统香文化一直如此盛行的重要原因除去药用价值之外,也许就是香乃古典礼乐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
文/刘宏智
自从走入降真香文化研究领域,我经常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人会那么热衷于香?
从世界范围来看,
香,是人类数千年来的良伴,几乎所有古老文明,都曾开发出自成一格的用香文化
。其他国家的香文化历史姑且不谈,
在我们中国,香文化历经六千年的发展与沉淀,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祭天敬地到日常生活熏衣沐浴,香无处不在。
虽然从考古的发现得知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可能有用于熏烧的器具出现;但在见诸于文字的史载中,则要到周朝才有正式的焚香纪录。
周朝时,由于政治的分合,在国土向南开发的过程中,又陆续发现了香料,自此用香逐渐形成周朝贵族的时尚之风。
此时用香是以汤沐香、礼仪香为主。
从祭天敬地到日常生活熏衣沐浴,香无处不在(资料图)
时代进入到西汉,中国香文化有了第一次跃进性的发展
。
以汉武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起了主导作用,王公贵族对香的大力推崇直接带动了对香的使用
。此时的香料主要来自西域中亚及南海诸国的献贡;
汉末至魏晋六朝,由于佛教的东传与盛行,焚香于是形成供养诸佛的仪轨,升华为凡圣之间沟通的桥梁
;隋唐时代,由于文治武功均盛、海路交通便捷、经济繁荣、佛教鼎盛,上自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用香风气相当普遍。
宋元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
。当时品香风气之盛,从香药收入占市舶司最大宗可以看出,而品香香料,又以自南洋取得的沉水香、乳香最为珍贵。至
明代,香学又与理学、佛学结合为“坐香”与“课香”,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
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
名人雅士欣赏沉香耐人寻味的韵味,享受优雅丰盛的生活内涵与情趣。但到后来,
随着国势的衰退、士大夫精神渐渐陨落以及西方文化的侵入,香日渐退出贵族和文人的清闲生活。
通过以上简单地梳理,
我们可以将古代用香的类型大致分为三种:风香、雅香和颂香。
“风香”即平民的生活用香
,比如驱逐蚊虫瘴疠、辟秽去疾等,以简单的物质效用为主;
“雅香”兼有物质效用和精神追求
,比如屈原在诗篇中大量使用香草,既反映当时用香习俗,又隐喻美好的品德以及忠心的贤臣;
“颂香”即祭祀焚香
,从古代盛大的燔烧祭祀,祭祖、敬神、礼佛的上香仪式,都着重于精神追求。而再从中细究下去,我认为,
古中国传统香文化一直如此盛行的重要原因除去药用价值之外,也许就是香乃古典礼乐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
。
中华先祖制礼作乐,并非让人穷极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为了让人平息偏狭的好恶,从而返回人道之正途
。礼主别宜、节制、敬畏,使人遵从正义;乐主仁爱、和合、求同,使人亲爱和谐。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乐文化汇聚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的认识成果、对身心和谐的体悟成就,以及对治世安民的历史总结。
这或许是当今这个时代非常渴求的东西。
儒家的礼乐制度(资料图)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文化的推动者们认为一场文化运动就会带来经济、科技和政治运动所不能满足的现代化条件,于是竭力提倡科学和民主,传统文化被大规模批判。之后一系列的动乱与变革再也没有提供梳理传统文化的机会。
西方文化和知识一直占据了主导地位,闹得太多人“水土不服”
。
跌跌撞撞走到今天,我们终于体会到丧失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丧失了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自尊,将会给一个民族的精神性予以怎样的毁灭!
所以这个国度开始推动传统文化复兴运动。复兴什么?不是那些陈腐的三纲五常、山呼万岁,
而是真正滋养了中华文明的那些好的、美的、富有正能量的“礼乐之道”——香道
,或者就是其中可以承载中国人回归礼乐的一条路径。
接下来我想谈谈自己对香岛建设的一些看法。
前面我讲了香道或许是可以承载中国人文化复兴的一条路径,然而,我们也很清楚,
一种文化是否能有生命力,不光由所谓内在的“精神”决定,更重要的是它是否能够推动其所在社会的发展
,或者说它所在的社会是否能携带它发展。文化始终是跟着历史潮流的,当下中国社会主流思想依然还是大力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我们
海南香界的从业人数虽然以数万计,也主要还是在进行商业化的运营,专门进行香文化研究者寥寥
。身为一个爱香之人,我认为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个现象,我们也应该有信心来逐步改变这个现象,当然这需要时间,还需要进一步的经济投入。
香之本性是什么?——是慢(资料图)
因此我有时候在想,香岛建设和香道弘扬一样,可能是一件需要符合香之本性的事。
香之本性是什么?——是慢
。让我们来看,一小点红火之下,那柱香,它不管你屋外是雷霆风暴还是倒海翻江,它就是那么慢悠悠的或冉冉而上或迂回缭绕;时而欣然扑鼻而来,时而悄然静逸而去。
它给我们的启示与其说是让人在享受香之韵味的同时得到洗涤与休憩,不如说让我们去品味身心的轻逸与悠然……
一个爱香之人这么说似乎有些奇怪,不,我是在思考了降真香的前世与今生之后才有了这样的想法的。
从典籍上查阅,
海南岛原本是中国大陆出产降真香最多的地区之一
,但唐宋之后已近竭泽而渔,
明清时期降真香主要依赖海外输入,清以后降真香在中国大陆几乎断代的主要原因,难道不是因为它的存量已经少之又少吗?
降真香结香大致需要百年左右,时至今天,当降真香重新焕发光辉,引得世人瞩目,实际上也给我们这一代抛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既然已经经历过前人将降真香挖尽卖光的惨痛教训,难不成我们还要让海南岛再承受一回?
因此,我想对大家说,慢一点,让我们稍稍慢一点。
香道讲究慢。文化更是急不得。
所谓香道,就是以香做为媒介,通过对用香方法的长期研习,来达到修养身心,增强智慧,反观心性为目的的生活艺术形式。
而所谓文化是生命衍生的具有人文意味的现象,是天地万物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这二者,哪一样具有“快”的内质?
但是,我说的这个慢,并不等于不作为!
《易经》中有非常重要的八个字,我觉得特别适合用在今天的海南岛,那就是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海南岛有着得天独厚建设香岛的条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又给我们带来以往难以想象的广阔天地,我们岂能等闲视之、坐着不动?
香道讲究慢,文化更是急不得(资料图)
那么,怎么个动法呢?借用清华大学彭林教授的一个说法就是
“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
我认为,
传统文化的复兴,不仅要挖掘出传统文化的内涵,更要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才能让传统文化的复兴有路可走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以科技创新的方式推动香文化的复兴。
海南历来是科技欠发达地区,直到今天还是个农业省,而在今天这个时代,政府也好,我们这些香界人士也好,可能得多去想想,我们为什么会永远欠发达?这里边,
是不是需要一种思想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