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增并购圈】是专注于定向增发、并购重组和借壳上市等一级、一级半市场的金融从业社群和项目对接平台,致力于干货交流,向智者问道,与强者同行,欢迎加入我们圈子。扫描最下方二维码参与【定增并购圈】微信社群实时互动,并请向小秘书(微信号ID:WeIBD19)提交单位名片,以便后台备注及业务合作。已加入的小伙伴请勿重复加入,谢谢理解和支持!!
导读 此前业内盛传的关于再融资、大股东减持和并购重组等问题,在今日证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得到了正式集中回应。其实,关于定增和并购方面自2016年监管强化之后,就一直处于风口浪尖,而A股资本市场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从简单市场发展为复杂市场,上市公司已经发展到超过3000多家,总市值高达50万亿,各类机构投资者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无论IPO或再融资都为实体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市场出现了各种乱象,比如定增暗保兜底、并购内幕交易等,监管层本次及时作出回应,但也未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有针对性的出台政策进行监管,并鼓励发展多样化的融资工具,比如可转债和优先股,应该是受到市场欢迎和认可的。
会上,证监会发言人张晓军就近期市场传闻再融资收紧、上市公司过度减持等问题表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存在投机炒壳的顽疾,将加强监管。证监会将严格查处涉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大股东减持行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目前存在问题,再融资的问题表现在部分公司过度融资、结构不合理。将采取措施限制上市公司频繁融资或单次融资金额过大。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秩序尚不规范,存在投机炒壳的痼疾顽疾,以及忽悠式跟风式和盲目跨界重组的问题。证监会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并购重组监管,持续完善相关业务规则,引导资金更多投向有利于产业整合升级的方向,趋利避害,更好发挥并购重组的积极作用。并购重组是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但是存在投机炒壳的顽疾。具体如下:
问:近期,市场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大股东减持、并购重组等问题关注比较多。对此,证监会如何评论?
答:我会已注意到相关媒体报道。上市公司再融资、大股东减持、并购重组是涉及市场体制机制规制的重要基础性制度,关系到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发挥,也关系到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还关系到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证监会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稳的前提下深化改革,立足中国国情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深入推进依法监管、从严监管、全面监管,维护市场“三公”秩序,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上市公司再融资是促进社会资本形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部分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融资结构不合理,募集资金使用随意性大、效益不高等。2016年以来,我会加强上市公司再融资监管,严格审核并严格规范募集资金投向,多家上市公司知难而退,撤回再融资申请,调减再融资金额。下一步,我会还将采取措施限制上市公司频繁融资或单次融资金额过大,健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现场检查制度,督促保荐机构对在审上市公司再融资项目进行复核。现行再融资制度从2006年开始实施,至今已逾十年,有必要对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予以优化调整。总体考虑是严格再融资审核标准和条件,解决非公开发行与其他融资方式失衡的结构性问题,发展可转债和优先股品种,抑制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行为。
股份转让是上市公司股东的基本权利,但权利的行使必须依法合规,在不影响市场秩序的前提下进行。我们倡导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也将切实履行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责。大股东在减持股份时应当诚实守信,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自律规则并遵守承诺,不得滥用控制地位和信息优势侵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对于减持过程中涉嫌信息披露虚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我会将坚决查处,严格追责。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但市场秩序尚不规范,存在投机“炒壳”的痼疾顽疾,以及“忽悠式”、“跟风式”和盲目跨界重组的问题。去年9月,我会修订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有力遏制了投机“炒壳”和关联人减持套利。同时,对并购配套融资进行严格限制,严厉打击并购重组伴生的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下一步,我会将进一步加强并购重组监管,持续完善相关制度规则,重点遏制“忽悠式”、“跟风式”和盲目跨界重组,引导资金更多投向有利于产业整合升级的并购重组,趋利避害,更好发挥并购重组的积极作用。
实际上,新华社最近一周(2017年1月15日至1月18日)连续三次发文谈论A股IPO和再融资等问题。新华社认为,不少舆论把下跌归因于IPO常态化。但市场目光更聚焦“天量”再融资以及后续解禁减持的预期。对于股票市场而言,新股发行是源头活水,只有活水长流,才能得清渠如许。在经历2015年6月开始的股市异常波动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监管层根据市场条件,新股发行略有提速,恢复股市投融资基本功能的同时,也为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打下基础。而“天量”再融资和野蛮减持成为A股两大“出血点”。以下为三篇文章汇总:
第三文:“天量”再融资叠加野蛮减持是A股两大“出血点”(2017年1月18日)
2016年再融资规模8倍于IPO,并创下历史新高,3600亿元减持额的同时“清仓式”减持频现。“天量”再融资和野蛮减持成为A股两大“出血点”,应该如何堵住?
“天量”再融资之下:A股承压惹担忧
进入2017年以来,A股持续弱势震荡,创业板指数更出现罕见“八连跌”,不少舆论把下跌归因于IPO常态化。与此同时,市场目光更聚焦“天量”再融资以及后续解禁减持的预期。
证监会披露数据显示,2016年IPO及再融资(现金部分)合计1.33万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再融资规模创下历史之最。有机构数据显示,2016年新股筹资规模为1476亿元。粗略统计,在“史上第一融资年”,以再融资方式增加的市场供给8倍于IPO。
事实上,相似的情形在过去几年中持续上演。有统计显示,2014年、2015年A股市场总体融资额分别为7490亿元和15215亿元,其中IPO占比分别为8.9%和10.4%。按此计算,最近三年再融资在A股融资总额中的平均占比高达九成以上。
“无论从整体还是单只平均募集额来看,市场所担忧的资金分流压力,很大程度上可能源于再融资整体规模偏大,以及后续解禁减持的担忧。”中科招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单祥双说。
在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看来,目前上市公司再融资形式单一,大多偏好增发。“巨量增发似乎变成万能的巨额集资模式,最终却由股民买单。”董登新说,这种乱象必须整治。
野蛮减持背后:“弃船式”套现挑战底线
除了“天量”再融资,大量的减持成为A股身上的另一个“出血点”。
2015年上半年,牛市行情引发频频减持,大股东套现规模高达5000亿元。经历异常波动之后,监管层在2016年初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作出明确规定。但就在这个市场亟须休养生息的年份,减持规模仍达约3600亿元。
基于对市场走势的判断,或者满足自身资金需求的合理减持,本无可厚非。但一年间,借道大宗交易规避相关监管的“过桥”减持频频发生,无视监管层三令五申的违规减持也绝非个案。形形色色的野蛮减持挑战着市场的承受能力,以及包括监管机构在内各方的底线。
尤其是约20家上市公司股东先后公布“清仓式”减持计划,不仅市场观感差,且负面影响大。
“本应与上市公司同舟共济的大股东,却纷纷选择减持甚至抛空手中的股份。这种‘弃船式’套现行为无疑消耗着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乃至整个市场的信心。”凯石益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研究总监仇彦英说。
步入2017年之后,A股市场或仍将面临减持困扰。根据西南证券的统计,2017年沪深两市共有1030家公司的2028亿股限售股解禁,估算解禁市值高达约2.88万亿元。若按照2016年12%左右的公告减持比例推算,全年公告减持市值约达3400亿元。
令人担忧的是,相当规模的减持套现资金并未用于创业或再投资,而是选择消费、理财,或转移海外。一些业界人士认为,这不仅使资本市场“出血”不止,也令实体经济面临不断“失血”风险。
构建A股健康肌体堵住“出血点”成当务之急
A股承担着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优化资源配置的重任。业内人士呼吁,面对“天量”再融资和野蛮减持带来的叠加冲击,监管层应尽快完善并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则,对再融资和减持行为进行合理引导和规范。
一方面,以兼顾企业融资需求、市场承受力为前提,通过提高标准等方式适度放缓再融资节奏,以缓解后续再融资解禁后的减持压力。同时,及时披露未来一段时期再融资规模,加强对市场的预期引导。
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股份相关政策,提高信息披露要求,完善IPO上市时减持政策和减持承诺。对大股东疯狂减持,特别是“清仓式”减持进行约束,对违规减持予以严惩。
值得注意的是,因发行主体要求低、透明度不足,作为再融资首选方式的定向增发暴露出过度融资,及机构间利益勾兑等诸多问题,已引起监管部门关注,新的规范政策也在酝酿之中。
加强监管一直是健康稳定发展资本市场的要求。2017年以来,金新农、汉王科技、金杯汽车等多家上市公司股东因违规减持而遭遇监管处罚,也显示出对大股东减持行为规范趋严的态势。
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有赖于资本市场健康的肌体。对于年轻的A股而言,完善新股发行和退市制度重建新陈代谢机能之外,堵住疯狂再融资和野蛮减持两大“出血点”,已成当务之急。
第二文:如何看待新股发行常态化?(2017年1月17日)
新股发行一直是资本市场的核心问题,每每在股市下跌时成为焦点。去年以来,随着新股发行常态化,堰塞湖“水位”逐渐降低,股票供给有所增加,但也由于近期行情变化引起一些讨论。
监管层推进新股发行常态化
对于股票市场而言,新股发行是源头活水,只有活水长流,才能得清渠如许。在经历2015年6月开始的股市异常波动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监管层根据市场条件,新股发行略有提速,恢复股市投融资基本功能的同时,也为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共有227家企业成功IPO,创近5年新高;2017年1月9日至13日的一周内,15只新股相继申购,平均每天3只新股发行。IPO“堰塞湖”压力正逐步释放,相比去年年中约800家受理首发企业的“高位”,降低至600多家。
上证综指自2016年2月以来,大体上维持向好行情,从2730点攀升至3100点左右,期间未发生超过5%的月跌幅。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震荡比上证综指略大,但与2016年初相比,总体上都维持了向好行情。
近期,不少投资者把新股发行常态化看成是日前股市下跌的“元凶”,并进一步认为,如果股市下跌、股民离场,发再多的新股也没人买,无益于实体经济发展,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其实,源头没有活水,股市就不可能枝繁叶茂。“IPO排队过会时间过长,会间接导致一些‘垃圾股’成为‘壳资源’,因此滋生诸如卖壳套现、圈钱、炒作、跨市场套利等乱象。”中科招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单祥双说,这些会误导投资者短炒投机,忽略企业本身运营和投资合理估值,最终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
多重原因使新股发行再惹争议
业界普遍认为,新版打新规则实施前,打新确实会扰动股市资金,但目前这一问题已经不突出,不过,新股发行常态化对“庄家”、职业炒新者、垃圾公司等股市投机者确实有影响。多因素叠加下,股市略有下跌时,新股发行便会再被提起。
近期行情持续下跌。截至16日收盘,上证综指六连跌,创业板指八连跌。但下跌行情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有资金链、年关节点等各种原因,不能过度放大新股发行提速的影响。”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说。
其实,投资者认为IPO会影响股指涨跌的思维习惯由来已久。特别是新版打新规则出台前,部分投资者需要卖出持有股票以留出资金打新,一定程度上造成对股市的“抽血”,当时,IPO影响股指的观点较为盛行。但根据目前的打新规则,中签后才兑付,额外“抽血”现象已经不存在。
在投机炒作思维模式下,新股发行常态化也确实会损害部分投机者利益。“随着换手率将降低,以交易手续费为主要盈利手段的中介机构利益会受损;一些上市公司将回归正常市盈率,‘庄家’无法再随意抬高股价实现投机等等。”望华资本创始人戚克栴说。
“很多投机机构等希望股价能一直保持30%或更高的增长,哪怕短期行情只是正常回调几个百分点,他们就会觉得不满。”戚克栴说,其实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往往对中小投资者是不利的,投机者需要为短期下跌找到情绪出口,而新股发行提速是明显的靶标。
推进制度改革促市场平稳健康
股市行情下跌,投资者不论大小,大部分都面临资金缩水、利益受损等情形。这一方面是股市依市场规律而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与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有关。除了新股发行常态化之外,还要加快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股市投融资相关问题。
“新股发行常态化是资本市场应该追求的方向,但目前中国股市还有很多制度不够完善,投资者还没有完全形成价值投资逻辑,这种情况下,新股发行的常态化需要配套政策支持,打造资本市场的良好环境。”杨德龙说。
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机构认为,只有通过建立健全优胜劣汰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市场上炒壳等乱象,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A股中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资本市场内幕交易、利益输送、财务造假等恶性事件的出现,与上市公司进入和退出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密切相关。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张远忠说:“通过完善制度、加大打击力度,打消大股东上市‘圈钱’的念头,让新股上市给市场带来真正的红利。”
上市公司再融资门槛较低、规模较大,再融资后续的解禁减持,以及伴生的违法现象等,也让市场担心。数据显示,2016年,A股市场整体募集资金(IPO、再融资合计)为18355亿元,再融资额度达历年新高。据记者了解,目前监管层正在研究再融资相关政策。
第一文:适度加快IPO速度与加强核查可以给力实体经济(2017年1月15日)
就在不到一年前,人们还在为堰塞湖,为股市融资功能缺失而担忧。转眼间,监管层一路小心试探着终于让新股发行常态化,而这又成为一个新的担忧,并被不少人视作近期行情不好的罪魁祸首。事实究竟如何?
IPO家数虽多,但融资总量占比不大
有机构统计显示,尽管2015、2016年新股发行提速,发行家数分别为223、227只,但实际上单只新股募集资金平稳,保持在6至7亿元。2017年以来,单只新股的募集资金平均为5.5亿元,规模更是稳中略降。
此外,2014至2016年,A股市场整体募集资金(IPO、再融资合计)分别为7490、15215、18355亿元,其中IPO募集资金分别为669、1576、1476亿元。三年的IPO融资占比均在10%左右。
“从整体募集量和单只平均募集额上看,IPO整体融资量并不大,对资金‘抽水’影响相对有限。”中科招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单祥双说。
对于目前每天都有2、3只新股发行的“新常态”,中信证券投行委员会行政负责人马尧说:“无论是对比A股50多万亿元的总市值,还是近期单日3、4千亿元的日均成交金额,这些新股所占用的资金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
与此同时,2016年年初新股申购的“游戏规则”改变之后,股民打新不需要预缴款,也打破了打新资金的“抽血”效应。
股价走势最终还得看公司质量
“股票价格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上市公司质量和回报能力、宏观经济形势、流动性是否宽裕等等都是影响股票价格非常重要的因素。”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议政介绍,资金追逐利润,在不同市场之间的流动会给股指和股票价格带来波动。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长期来看,股票价格走势最终还是要看上市公司质量、发展潜力、分红水平等决定因素。
那么IPO会不会给股价走势带来影响呢?华西证券总裁杨炯洋告诉记者,股价走势的决定因素很多,IPO不能说完全没有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对于股价的影响也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
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到底谁影响谁比较大?
在很多股民的观念里,只要IPO一加速,A股市场就会应声下跌;反之,IPO一暂停,A股市场就会应声上涨。一级市场对于二级市场的影响真的是这么“赤裸裸”吗?
有分析指出,2007年和2010年,我国IPO融资规模都较大,2007年A股市场IPO融资4382亿元,2010年融资4700亿元。但是,以上两年的上证综指走势却截然相反,2007年大涨96%,2010年下跌14%。
此外,A股历史上历经多次IPO暂停和重启,每次IPO重启后上证综指表现并不完全一致,无论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上证综指均是有涨有跌。
中信建投证券执委会委员刘乃生表示,从A股的历史经验来看,IPO融资规模并不能决定股票市场的走势。刘乃生介绍,在国外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二级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IPO排队队伍,但当二级市场表现差的时候,IPO排队企业的数量也会大大减少,“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
刘乃生说,随着中国A股的进一步市场化,无论是IPO的节奏还是股票的走势都应该由市场决定。
IPO常态化可以“给力”实体经济
事实上,IPO节奏的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股市的融资功能。在经历了多次暂停和重启之后,IPO正逐步走向常态化。
在孙议政看来,目前IPO的排队企业绝大多数都是新兴行业的优秀代表,是资本市场的源头活水,可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将对市场的公司结构有很大改善。IPO的常态化可以有效地化解IPO堰塞湖,提高这些企业的融资效率。
“现在IPO的排队时间一般需要两到三年。为了在排队过程中保持公司基本面不发生大变动,很多行业龙头企业不敢投资大项目,错过了很多发展机会,非常可惜。”孙议政认为,IPO堰塞湖弊端很大,需要通过IPO常态化来解决。
杨炯洋强调,为实体经济注入资本是股票市场最基本的功能。目前IPO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融资额度也不大。只要符合IPO的要求,这些企业都应该平等地享有在股票市场融资的权利。
“适度加快新股发行速度与加强上市核查并举,可以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也有利于间接引导民间资本流入股权投资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单祥双说。(本文来源证监会官网、新华社官网等)
已经加入正式社群的小伙伴请勿重复添加!谢谢合作!
【特别声明】本文为定增并购圈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文基于上市公司公告等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者公开媒体报道的信息创作撰写,定增并购圈及相应文章作者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