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刘言飞语
好的产品总是充满善意。好的文章亦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转产品,月薪翻倍,我做对了什么决策? ·  20 小时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当你把下一个环节当作客户的时候,一切就顺畅了 ·  3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微信「送礼物」功能,有何战略意义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刘言飞语

说个特俗,但大家心里都想的事儿

刘言飞语  · 公众号  · 产品  · 2020-12-14 14:26

正文


在过去的一些反思和自省的文章里,我聊过许多次关于钱的认知。我们生活里是避不开如何挣钱这个话题的,而多数人对挣钱的认知只有老老实实工作。

挣钱既跟理财、资产运作的技能方法有关,更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有关。亦仁是我认识挺久的朋友,他做的社群远近闻名,就聚焦解决后者信息对称的问题。

以下的文章和推荐都引用自「生财有术」的社群。


刘飞




人成长的过程,无外乎两种方式,一种是向内求,遇到问题,先向内寻求解决方案,以前的经验能不能用,有没有新的创意,翻书,上网,一边积累,一边解决问题。另一种就是向外延展。和外部发生更多的连接,交换资源,社交分享,认识更多的人和事,遇到问题,自己搞不定了,也别只难为自己,找找朋友,找找资源,看看别人的案例,也许自己能生活和工作的更好。


比如,说个特俗但大家心里都想的事儿。


挣钱。


怎么挣钱呢?首先要靠自己想办法,打工、独立开发者、专栏作者、创业做产品,都可以挣到钱。很多时候,这些都和自己的选择、运气相关。比如我,当初如果不是因为想跳槽看看外面的世界,而是一直在洪恩待着,后续肯定会参与完美世界的创业,那我 2007 年在公司上市的时候就能拿到丰厚的股权回报了。但后来在用友集团待了挺长时间,也没咋滴。最后还是得自己创业解决问题。


另一种方式就是结识更多的人,向外求助,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自己能吸收多少,能不能拿来用。这一点我做的不算好,还在努力学习。好在我的朋友们比较给力,有的公司红红火火,有的能自己创作各种产品,打造自己的 IP,有的则做社区运营等等,给我带来无数的参考。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别人挣大钱,都是特别高大上的事情,接触的人多了,我发现并非如此。


知乎有个热门问题,叫 “你的第一桶金是如何赚 到的”, 有 2028 个回答,近 10 万人关注,被浏览了 2000 多万次。

我把前 50 名的答案都看了一遍,有倒卖收藏卡的、有开超市的、有做电商的,甚至还有做展览羊驼生意的。


当我津津有味的看了一个小时后,才骤然发现:


这些真实的第一桶金,没有敲钟上市,没有西装香槟,全都是接地气的小生意。


原来大部分人的第一桶金,一点都不高大上。


任何一个小生意做好了,也能有几十、上百万的收入。


1、
有钱人也有穿着裤衩背心
去买菜的时候


不光如此,我发现国内真实的有钱人,并不像抖音、小红书里写的那样,热衷于名牌炫富,恨不得全世界知道自己有钱。


那在国内,真正闷声发大财的有钱人是什么样子呢?


他们低调,粗糙,穿着背心和裤衩买菜,却对世界的每一个细节敏感。


他们可以踩着人字拖穿行于夜市的人间烟火,也可以在掏出手机看到一条隐秘的商机后,夹着人字拖狂奔回工作室通宵。


这样的大佬,我的微信里有不少,但我有个叫亦仁的朋友,他的微信里大佬更多。


三年前,亦仁还在阿里巴巴做运营,后来辞职连续创业、都小有所成,在 17 年的时候做了一个有钱生意人交流的社群,叫「生财有术」。


里面既有真格基金合伙人戴雨森、前淘宝技术大学校长子柳、互联网百晓生曹政这样的知名大佬,也有各行各业、不出名但非常赚钱的生意人。


有次在杭州路边吃早点,我问亦仁: 那些已经赚到第一桶金的人 ,有没有什么规律?


亦仁说: 每一个赚钱的点子,都是从一个信息演变出来的。


他给我举个了例子。


有一次他刷抖音,看到有人发修复老照片的视频,评论里很多人愿意付费修复。


实际上修复老照片有没有成本呢?大部分情况下成本几乎为零,网上有现成的工具,一键处理。

亦仁把这个信息随手发到了社群,几天后, 就有人做到 2400 万的抖音播放、21 万赞,一周内光收费帮人修复老照片,就赚了几万元。



2、
当今世界的阶层
是信息的阶层


这样的例子,在有钱生意人的圈子里,每周、每天都在真实的发生。


比如,一个被大家嘲笑「没什么技术含量」的软件,有个程序员把它的用法做成一个课程,竟然也有近 1 万多人愿意付费购买。


比如,微信发布初期,有人靠简单的 PS,给微信头像加 V,一个月赚 400w,积累 300w 粉丝。



那为什么处在平凡世界的我们却一无所知?


因为当今世界的阶层,已经从财富的阶层,转化成为信息的阶层。


看上去,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互联网获得很多信息,但其中  99% 都是无用的垃圾信息。


剩下 1% 的有效信息,生意人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传播,绝对不愿意外泄。


你可能不知道,中国第一个炒房团不是北京上海人,而是温州人。


98 年温州本地人抱团炒房,把温州房价炒的比杭州还高,然后又一窝蜂涌入了上海。


你可能不知道,中国大学城的打印店,大部分都属于湖南新化人。


北大博士冯军旗的论文表明,湖南新化的文印军团占据全国高校市场的 85%。


在过去,地域是信息的最大门槛,而现在,互联网已经取而代之,成为了赚钱信息无形的门槛。


大多数的普通人,在自己的领域钻了太久,思维和视野已经形成了定式。


偶尔抬起头,想要改变、想要破圈、想要自己做点什么的时候,懵了,根本不知道该干嘛。


我们不知道世上还有这么多赚钱的生意可以做,不知道今天又有什么有价值的信息诞生,不知道人生有哪些别人已经踩过的大坑。


所以我们重复着别人已经犯过的错误,重复着别人已经活过的人生。


美国气象学家 J·马歇尔·谢博德提出了一个「认知半径」原理,他把人的认知范围比作一个圆圈。


径越大,人的认知范围也就越大。


马歇尔认为:认知不足就会有偏见。

我们会寻找证据来支持我们已经相信的事,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忽略对自己观点不利的证据。


真实的有钱人在外表上跟普通人可能没有任何不同,但我们的认知、经验、信息,已经完全不同了。


3、
用365天
给自己的人生一个可能性


我的朋友亦仁之所以有这么多有钱人朋友,是因为他创办了一个叫【生财有术】的生意人交流的社群。


这个社群有多牛?


  • 年费 2000 多元,却有 16000+ 会员。

  • 私董会 5 万元,一夜之间就有 50 位老板报名。

  • 每年 4 月 18 日续费,都能把服务器给挤爆。

  • 这么高的费用,续费率却超过 70%,口碑连续爆了三年,大家争着在社群里贡献信息和经验。


当然,我不是来推荐大家加入的,毕竟年费很贵,里面的玩家也非常高端,不一定适合普通人。


但无论如何, 生财有术已经是国内成员素质最高、信息密度最大、干货最多的社群之一了。


而且这个社群,不是跟你讲赚钱的大道理,既然叫生财有术,就真的在讲赚钱的方法和经验,真正做到了专注于赚钱的“术。


三年来, 亦仁带着上万成员已经分享了 17072 篇赚钱相关内容,其中有 1963 篇都是精华主题 ,涵盖自媒体、淘客、跨境电商、产品、投资、社群、写作、技术、微商等各个领域。


去年我跟亦仁聊,我说你们社群的内容,价值无限,让普通人多看看,也许就能改变不少人的命运。


可惜门票太贵了,普通人只能望而兴叹。


亦仁回去想了想,回来告诉我:


我们精选出 365 篇内容,做成日历,让普通人每天看一篇,说不定能让普通人也有所改变。


你说光看本日历就能挣钱吗?


当然不能,但日历上的每一条信息,都是一个线索、一段思路, 365 天,耳濡目染,陪伴着大家改变自己的视野、自己的思维模式。


到那时,日历可能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人生的另一扇大门。


在新的一年的每一天里,当你翻动日历,都能看到一条让你离钱更近的精华内容时,我相信某种变化会随着时间悄然降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