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英国宣布禁止本国移动提供商在今年12月31号之后采购本国设备,这很有意思。
当时在美国禁止的时候,大家感觉这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特朗普的意图就是遏制中国。
英国作为一个“墙头草”和“搅屎棍”,这次表态反而让很多人觉得事情开始微妙了。
其实,一点都不微妙,也几乎是必然的,而且未来更多。
传统上,中国企业出海被封杀或者被遏制,主要采取的策略是: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时间线:
-
2018年4月,先是中兴,一家国有背景相当浓厚的企业,受到了美国制裁;
出现中兴事件的时候,这是特朗普全面遏制中国企业和产业的一个标志性开端。
很多人被美国实锤中兴违反美国管制法案转移了视线,事实上这与中兴的操作有关联,但关系不大。
一个被挑出来当做筹码的不幸者而已。
老帅侯为贵这张照片当时刷了科技版块的屏。
虽然任正非在各个大型场合都在尽力撇清与国有资本之间的关系,但是美国的制裁与施压可不管这些。甚至使用了“经济人质”的老套路,对华为进行极限施压。
2013年,可怜的法国人
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在美国被逮捕,他是阿尔斯通的高管,掌管集团的锅炉业务。此后美国
又
陆续逮捕了几名阿尔斯通的其他高管,包括在海外。
最后案件以法国阿尔斯通认怂结束,支付了接近8亿美元的罚款。阿尔斯通一蹶不振,变卖资产,
其中电力业务被美国通用公司收购。
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复盘世界500强消失的历史,这位大哥写了一本畅销书《美国陷阱》
-
Tiktok,抖音海外版被印度封杀,并几乎肯定的是会被美国制裁。
中兴和华为之后,陆陆续续又有高科技企业成批次被封杀或者制裁。研究过后,网友们也大概回过神了。
基本就是下一代技术的创新型企业,和中国全力准备弯道超车的企业:5G、人工智能、半导体、芯片等等等等。
为什么2019年中开始,科技股特别是芯片产业链大幅上涨?
因为产业界在华为之后达成了共识:美国是要下重手,把这些产业连根拔掉的。
有意思的来了。Tiktok(抖音海外版)作为一个娱乐得不能再娱乐、个人得不能再个人的产品,也开始被封。
在印度,一起被封杀的还有其他50多个中国的App。
特朗普随后也表态在美国准备封禁Tiktok。
字节跳动当然随后发表了一系列声明,包括提到自己在美国成立公司,本地化的内容审核,印度服务器实际上托管在新加坡。
用处不会太大。
Tiktok被封之后,其实大家应该看出来,对中国企业出海的全面遏制,其实也不分什么“是否违规”、“是否是国之重器”、“是否本地化”。
而是只要是中国有潜力成为世界级企业的那些公司,都会被遏制。
传统中国企业出海的大策略,很难奏效了。
中国人传统意义上出海发展业务,尊重当地的生意玩法几乎是企业共识。不要说出国发展业务,一个省一级的地方性企业,向全国发展的时候也要在尊重其他省市的商业生态。
早期出海企业被坑的例子就不说了,谁都有这么个阶段(比如某些地产商在纽约拿地被小作坊一样的律所骗)。
从腾讯、阿里、华为开始:
这个不新鲜,几乎所有国家海外发展都是这个套路。
特别注意的是,在很市场化或者敏感领域,各个国家企业在海外发展都会极力保持与国有资本的“距离”。
很好理解,一个是影响范围太广了,一个是出了问题后果太严重。
华为非常典型,几乎每一次海外采访都会被问同样的问题——是否有国有背景?
在海外发展都先要跨过这道坎。
现代跨国企业制度,在二战之后迅猛发展。
按照传统观点照本宣科,比较优势下各个国家间合作的成本如果更低,会有更多企业实现跨国发展。
-
-
技术发达、沟通成本降低、教育普及可以将产业链拆分,在不同国家完成;
但是,上面这些很难解释20世纪80年代为什么作为美国盟友的日本,其半导体产业被按在地上摩擦。也很难解释为什么法国和英国会玩命补贴空中客车。(当然,波音也有补贴)。
有理由这么理解,一家成为某一个行业巨头的全球性企业,事实上是一个国家力量在市场中的延伸。既然是国家力量,另一个国家考虑的事情可就不同了。
观察现象,很好理解,每年世界500强上榜企业分布就是很好的证明。
当我们的企业在海外发展,不断“澄清”资本结构的时候。
-
-
-
-
-
丰田、三星——曾经的财阀(大家搜一搜他们和国家的关系);
这个表格还可以往下列很多,可以划分为:纯国企、发家史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前国企。
为什么没有提美国呢?
因为美国总统和美国政府是大企业和大资本的代言人。
大家经常看到的,加州的科技企业和传统的制造业打架,投射到总统竞选就是产业政策辩论。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推演和分析。
一个全球性质,大行业的龙头企业,如果能够渗透到其他市场,仅仅靠产品、营销是不够的。
对本地化的尊重是基本商业规律,但是大范围的铺开时,尊重商业规律也不够。
To C,卖给个人消费者的产品,初期也许是一家企业和本地企业的竞争:
一旦进入发展中期,有可能对当地市场形成垄断或者寡头市场时,必然面临的是举国力量的遏制。
这不仅发生在华为之于海外,也发生在美国农产品之于日本,也发生在法国补贴本国车企。
中国企业迅速发展,叠加的背景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更深层次的背景是大的经济周期下技术扩散的红利。
说人话就是,一个新技术带来的增量蛋糕够大,先让企业多跑跑。
但是从2016年开始,不断利率下滑和企业增速下滑,导致蛋糕做大越来越难。
切别人蛋糕逐渐成为共识,(就想想我们的互联网,巨头业务互相渗透,一个意思)甚至我的蛋糕不变,别人蛋糕缩水都是ok的。
中国的企业,还没见过切蛋糕时代的残酷。
下面这个图,就是典型的切蛋糕时代战况。现在日本的半导体都去哪了?~
1990年日本半导体行业的全球市场份额达到49%,但2017年已经跌落至7%
作为一个普通关注财经的人,我也没资格给大厂们说什么策略。
只不过呢,历史上发生在切蛋糕时代的故事,都很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