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是当下教学的第一场景。我先简单介绍下ClassIn AI Classroom的基本构件。
我们会使用AI增加三方面的能力:
第一方面是语音指令。例如:老师在教室中任何位置便,打开PPT、翻下一页、打开计时器、随机点名等指令,这个容易理解。
第二是智能体或具身功能。例如:通过AI摄像头、AI麦克风与自然声场的配合,可以自动放大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声音,不用传递话筒,这个功能在大教室中特别重要;可以自动计算出教室内举左手、右手、举两只手,不举手学生数量,这个功能在每个课堂上都十分重要;可以将学生回答显示在黑板上,将发音不正确单词标出,并做出点评。
第三是RAG——增强问答。例如:可以帮助老师寻找资料回答学生的发散型问题;可以对黑板上的题目举一反三,找出相类似的题目;微调的模型甚至可以直接讲题,效果不弱于名师。
第四类产品也在研究中:Co-teacher,智能助教。帮助老师进行课堂评估等等。
如果教室中实现了完整的数字化,每个学生配备了学生终端,那么AI可以发挥的能力将至少增加两倍。
老师与学生的联接有三个维度:知识传递联接、能力培养联接、情感共情联接。理论上,在AI环境下,知识联接会减弱,情感共情联接会增强,这对老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实践中,人性是复杂的,可能与理论预期完全不同,需要做大量的循证研究。
2. ClassIn 未来学习空间
这是ClassIn6.0版本的核心界面——学习空间。大家都非常熟悉ClassIn了,是我们的老朋友、老客户。但是ClassIn一直没有真正完成。所以现在的版本标号是6.0,但在我的心目中这才是1.0版本。我们2014年开始研发,用了十一年时间才完成1.0。
我们将今天的班级概念、课程概念升级为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有人群在这里。最为重要的是知识体系与学习计划,以项目制的结构呈现。每个项目由课堂、资料、测验、作业、讨论、录播课、协作文本,还有打卡、AI口语、AI作文等十多种教学组合而成。每个项目有都学案、教案与数据三个属性。
第一个项目,可能是
“课程表”
,进去后全是排好的课时,我们不区分线上课还是线下课,有音视频互通便是在线课,没有就是线下课而已,线下课也可以接入外部专家。上课时点击进入教室,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可以互动、录课。
第二个项目,可能是国家指定
“教材数字版本”
。学生看到的是一个学案,这是一个我们公司开发的多模型AI文本编辑器,有些像飞书,不过里面可以插入作业、讨论、录播课等上述学习活动。将教材或者学习资料完全交互化。
第三个项目,可能是
“疑难问题讨论区”
,全部由讨论组成。
第四个也许是
“名师视频课”
,由视频课与课后测验组成。
第五个是
“鲁迅讲过的话”
。用我们的学案功能生成阅读体验,插着“讨论”与“协作”的项目式学习平台。
第六个也许是
“成都研学营”
。项目式、探究式教学。
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输出到TeacherIn平台上,成为老师个人的项目库或者学校的校本资源库,如果老师愿意,可以将这些内容上传至项目社区。并且我们还会提供开放的项目库给大家使用。TeacherIn与其他内容平台不竞争,是以项目而不是文件为单位的内容平台。每个项目有一系列活动有机组成,并且有教案与学案融合这些教学活动给老师与学生学习指导。
ClassIn学习空间中的AI应用,也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所有活动都会因AI而重构。
最为简单的是AI口语,AI写作这些与AI接近的,这些容易明白。但是AI的能力不止这些,会在作业的每道题后加一个AI按纽,当老师判了作业后如果学生有什么不明白,可以问边上的AI按钮直接问AI。经过微调的大模型可以很准确地给学生讲这道题。
第二层会有“AI原生”的教学活动。
例如这个AI作业,就是让学生写出合适的提示词由AI完成第一步,然后学生评价AI的作业,做出最终提交给老师的作业。这种作业是基于未来的工作形态设计的,用于培养学生与AI共同完成某领域工作的能力,如翻译,如写作,如财务分析,如律师工作等等。
第三层就有些前沿,但是技术上没有障碍。
如果在空间里有一个学科智能体,是否可能为学生直接生成高质量的“项目”?这个学科智能体同时还作为助教,应用RAG,用整个学习空间中的课堂录像、视频资料、资料等等为学生答疑。
第四层,便不在单个学习空间内了。
在每个学习者的学习空间外,是否为学习者直接构建出一个由AI教师主导的学习空间?如果大家熟悉字节的豆包、腾讯的元宝这类智能体合集型产品,便会知道这种应用是什么样式。
当下所有的教育产品,我说的是所有,无论是自研的还是第三方的,无论是独立APP还是小程序。都是构建一个学习空间,由人群、目标、脚手架、社交管理、数据评估五个纵向维度组成一个一个横向环节,在教室里上课只是一个横向环节,作业、测验、阅读、录播课也是横向环节。ClassIn从创业第一天起,就希望设计出一个全场景的空间平台,用了十一年时间,直到即将发布的6.0才完成这一目标。
ClassIn 6.0 以学习为核心,AI Classroom只是其中一个场景,当然是当下中国教育最重要的场景。并不仅是面向校内校外学生,而是终生学习。在每个由AI支持下的学习空间中,由于自主学习体验与效率大幅上升,将“乌托邦”似地实现了建构主义教育理想。老师在AI技术的支持下,以设计各式活动帮助学生:1)自主学习的空间;2)进行社会化协作共创的项目;3)获得自我的成长感知的体验设计。这对老师的要求其实在大幅提升,对老师的AI素养与数字素养要求提升,对教研与教学组织的要求也在大幅提升。
如果上述的“老师”解决也被AI取代了,我就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了。AI越过那条线,就进入到哲学范畴了,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当然,我不认为存在这个可能性,并且如果这个发生了,我们也没有必要讨论教育,而是要先讨论一下人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