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传媒1号
中国传媒业产学研先锋新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杭州本地宝  ·  浙A和浙M号牌高速通行优惠政策一样吗? ·  2 天前  
余杭发布  ·  高铁上,余杭医生“出手”了 ·  2 天前  
杭州本地宝  ·  2025杭州这些景区将免费开放 ·  3 天前  
余杭发布  ·  -3℃!余杭人,厚衣服先别收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传媒1号

1号出海 | 避风港还是新大陆?TikTok危机中的小红书机遇

传媒1号  · 公众号  ·  · 2025-01-16 23:08

正文



1号出海 · 第12篇


当前,TikTok在美国面临随时被下架的困境,美国用户为寻找「替代品」转战小红书, 蜂拥而至的「TikTok难民」成为近日顶流。是什么让这款主打「生活方式」的中国社交媒体收获美国网友的青睐?从内容生态到文化认同,小红书这「泼天的富贵」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流量密码?


一开始,美国网民将目光放在Instagram、X等本土平台,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有人吐槽它们不接地气,有人不满意铺天盖地的fake news。而就在此时,以「生活社区」内容为主的小红书成为了美国网友的热门选择。对美国网友来说,第一波发现并分享小红书的人堪称天才。

TikTok禁令消息传出的首周,小红书一跃成为苹果应用商店美国区的下载冠军,无数美国用户带着#TikTokRefugee#的tag分享在小红书上的「初体验」。

他们对这个平台的「真实感」「发现感」「慢节奏」赞不绝口。

有人因为中国网友的热情落泪,起因竟只是一位浙江IP的网友问她「在喝什么水」:


有人因为简单的自我介绍视频收获上万点赞之后,激动地开始考虑是否要细分赛道:


有人展示精致穿搭,并贴心地配上了中英双语评论:


这几天看得最多的美国网友评价是:「这是一个让我觉得『算法关心我的生活』的地方。」

也有中国网友锐评:

小红书变成「洋芋」,这是光开始照进来的地方。

然而,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流量转移」。看似是赶上了TikTok的危机窗口,但实际上,小红书的「爆红」与自身的内容生态密不可分。不难发现,小红书的算法推荐强调的是「发现感」而非「刺激感」。TikTok凭借快速切换的短视频内容,吸引了用户的注意力,但却容易造成「疲劳式刷屏」。

而小红书通过图文、短视频等多元形式,提供了一个让用户停下来思考、学习的空间。网友们能在小红书上能找到真实的生活经验分享,从护肤心得到旅行建议,再到对生活方式的探索,这些内容都充满了「实用性」和「人情味」。





小红书在美国市场的爆红,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从偶然来看, TikTok禁令引发的「社交迁徙」, 于小红书而言是典型的「窗口型爆红」;而从必然来看,小红书的成功是多年在内容质量、社区运营、品牌调性等方面深耕的结果。这种「生活方式」平台正在填补主流社交媒体之间的空白市场。


对美国网友而言,小红书构建的社区氛围也非常独特。 与传统社交媒体强调的「炫耀文化」不同,小红书更多聚焦于「分享」,让用户产生一种「共同探索」的归属感。对于在文化和价值观上追求多元化的美国年轻人来说,这种氛围无疑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另外,小红书的内容定位与全球文化潮流高度契合。从健康生活到可持续时尚,从文化交流到自我表达,全方位内容涵盖了当下全球用户最为关注的领域。这种「文化共鸣」让它在进入海外市场时,显得更加自然。

小红书上,很多博主开始与美国网友直播连麦

它的海外出圈成功更加证明:内容质量与社群价值,才是长远的竞争力。

面对国际市场,技术只是基础,高质量的内容生态和用户之间的真实连接,才是平台能否站稳脚跟的关键。而对于中国的其他互联网企业来说,内容的本地化与文化适配能力,也将成为打开国际市场的重要钥匙。

美国用户对小红书的依赖,不仅是「无处可去」的权宜之计,更反映了现有社交媒体在某些需求上的空白,我们能看到,海外市场需求仍未完全被满足。中国传媒平台出海,是否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有用」的内容?是否能超越单纯的娱乐,延伸到文化交流与生活方式的层面?

为了在海外市场真正站稳脚跟,小红书等平台需解决如下问题,才能实现「从热度到长线增长」——

如何在初期流量红利消退后,留住核心用户?

如何平衡社区文化的「去本地化」和「再本地化」,在保留平台的核心价值观,如何同时满足海外用户的需求?

是否能与海外市场的文化、技术及法律环境相适应?

译者|彦舟

编辑|分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