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台湾人文与学术
引介臺灣人文及學術研究現狀和趨勢、論文期刊發表概況、論壇及學術前沿。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字体设计  ·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国际版海报 ·  6 小时前  
字体设计  ·  大阪中之島美術館开馆的首次纪念展 ·  3 天前  
字体设计  ·  五种技法的美式Logo设计教程来了 ·  3 天前  
优秀网页设计  ·  哪吒2导演饺子手绘80张破亿海报!网友:后面 ... ·  4 天前  
ZaomeDesign  ·  每日灵感丨二月十二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台湾人文与学术

2019年春季學期徐泓《明清史專題》課程大綱及參考資料

台湾人文与学术  · 公众号  ·  · 2019-02-20 12:34

正文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明清史專題》
徐 泓
課程大綱及參考資料


學年學期Academic Year/Semester: 107學年度第2學期
授課教師Instructor: 徐泓
課程中文名稱Course Title(Chinese) : 明清史專題
課程英文名稱Course Title(English) : Topics in Ming-Qing History
學分數Credits: 3.0學分


一、課程目標Course objectives:選擇明清史的重要問題,介紹其研究史,研讀相關論著,討論其論點、檢証其論據。
二、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課堂解說與討論
三、評量方式Grading criteria:平時作業30% 上課研討表現 20% 學期報告 50%


課程大綱及參考資料

(一)明清史研究導論
山根幸夫:〈八十年來日本的明史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編:《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中册(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組, 1992),頁641-652。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15~16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李文海:〈清史研究八十年〉《清史研究 》,1999年01期。
*南炳文:《輝煌、曲折與啟示:20世紀中國明史研究回顧》(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
徐 泓:《明史論文提要》,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2010.08。
*徐 泓:《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06。
*徐 泓:〈明史研究入門要籍簡介(增訂)〉《明代研究通訊》,第5期(2003),頁58-72。
*傅衣凌主編,楊國禎、陳支平著:《明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中國历史·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鈔曉鴻、鄭振滿:〈二十世紀的清史研究〉《歷史研究》,2003年03期,頁144-179。
*馮爾康:《清史史料學》(瀋陽市:瀋陽出版社,2004)。
黃仁宇:〈明代史和其他因素給我們的新認識〉《放寬歷史的視界》(臺北:允晨,1988),頁63-91。
葉 軍:〈日本“中國明清史研究”新特點:地域社會論与年鑒學派〉《社會科學》,2002年01期,頁73-77。
趙令揚:〈近四十年中國大陸之明史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編:《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組,1992),頁505-514。
劉小萌:〈近年來日本的清代史研究〉《清史研究 》,2003年03期,頁144-179。
*鄭天挺著、孫衛國等整理:《鄭天挺明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17。
蔡美彪、南炳文、湯綱、李洵:《中國通史》,第八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蔡美彪、馮爾康:《中國通史》,第十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礪波護、岸本美緒、杉山正明,《中國歷史研究入門》(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6),頁190-213,〈第8章•明代〉(岸本美緒、檀上寬);頁214-239,〈第9章•清代〉(岩井茂樹、加藤直人、谷井俊仁)。
Brook, Timothy. The Troubled Empire:China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MA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卜正民著,潘瑋琳譯,《掙扎的帝國,元與明》,北京:三輝圖書/中信出版社,2016。廖彥博譯,《掙扎的帝國》,臺北:麥田,2016。
Glahn Richard von(萬志英).The Economic History of China: From Antiquity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6.万志英 ( Richard von Glahn),崔傳剛譯,《劍橋中國經濟史-古代到19世紀》,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Rowe, William T. China's Last Empire:The Great Qing(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MA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羅威廉William T. Rowe)著,李仁淵 張遠譯,《最後的中華帝國:大清》,北京:三輝圖書/中信出版社,2016。
Mote, F.W.(牟復禮) & Twichett,D.(崔瑞德)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7,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Part I.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Vol. 8,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Part 2, (1998)。第七卷的中譯本《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第八卷的中譯本《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二)明代的歷史地位
三田村泰助:《明帝國と倭寇》,東京:人物往來社,1967。
*上田信:《 中國の歴史09.海と帝國明清時代)》,東京:講談社,2005。高瑩瑩譯:《海與帝國,明清時代》,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
毛佩琦:〈明清易代與中國近代化的遲滯〉,《河北學刊》,第28卷1 期2008年1月),頁72-75。
毛佩琦:《毛佩琦細解明朝十七帝》,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
*王天有、高壽仙:《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臺北:三民書局,2008。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7。
王加豐:〈原工業化:一個被否定但又被長談不衰的理論〉,《史學理論研究》,2002年第3期。
田村實造:《最後の東洋社會》,東京:中央公論社,1961。
寺田隆信:《落日の大帝國》,東京:集英社,1982。
佐久間重男:《中國近世史――明代史》,東京:法政大學通信教育部,1983。
*李伯重:《火槍與賬簿,早期經濟全球化的中國與東亞世界》,北京:三聯書店,2017。
李伯重:〈中國全國市場的形成,1500—1840年〉,《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4期。
李伯重,:〈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全球史視野中的明朝滅亡〉,《歷史教學》,2017年第3期。
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呂士朋:〈明代在國史上的地位〉,《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2期(1978年8月),頁1-14 。
汪敬虞:《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與不發展》,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岩見宏、谷口規矩雄:〈序章――爛熟した中華帝國〉,《伝統中國の完成 明.清》,東京:講談社,1977。
胡秋原:〈論近世中國之沒落〉,《民主評論》,第10卷1、2、3、4、5期(1959)
傅衣淩:〈論明清社會的發展與遲滯〉,《社會科學戰線》,1978年第4期,收入《明清社會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頁103-131。
島田虔次:《中國における近代思惟の挫折》,東京:筑摩書房,1949。甘萬萍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徐 泓:〈明史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收入陳支平主編:《明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12) ,頁1-7。
神田信夫、岡田英弘、松村潤:《紫金城の榮光》,東京:文藝春秋社,1968。王帥譯:《紫禁城の榮光》,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張顯清:〈晚明,中國早期近代化的開端〉,《河北學刊》,第28卷1期(2008年1月),頁63-67。
張顯清主編:《明代後期社會轉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梁柏力:《被誤解的中國,看明清時代和今天》,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許蘇民:〈人學史觀視閾下的中西大分流〉,《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頁119-128。
陳支平:〈明代後期社會經濟變遷的歷史思考〉,《河北學刊》,第28卷1期,2008年1月),頁70-72。
陳支平主編:《明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12。
陳梧桐主編:《中國文化通史.明代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陳梧桐、彭勇:《明史十講》,北京:中華書局,2016。
傅衣淩:〈中國傳統社會:多元的結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3期。
傅衣淩主編、楊國楨、陳支平著:〈前言〉,《中國通史.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曾美芳:〈評張顯清主編《明代後期社會轉型研究》〉,《明代研究》,第14期(2010年6月)。
黃仁宇:〈明代史和其他因素給我們的新認識〉,《食貨月刊》復刊,第15卷7、8期1986年1月),頁1-15。
黃仁宇:〈明朝,一個內向和非競爭性的國家〉,《中國大歷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3。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第15章:〈晚明是「一個停滯但注重內省的時代」〉。
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北京:中華書局,1992。
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の屈折と展開》,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0。
萬明主編:《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鄭天挺:〈明清史之特點〉,收入鄭天挺著、孫衛國等整理:《鄭天挺明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17),頁7-10。
劉子健:〈明代在文化史上的估價〉,《食貨月刊》復刊,第15卷9、10期(1986年4月),頁5-8。
劉志琴:〈晚明社會與中國文化近代化〉,《河北學刊》,第28卷1期(2008年1月),頁67-70。
劉旭:《中國古代火藥火器史》,北京:大象出版社,2004。
劉煒主編:《中華文明傳真.明――興與衰的契機》,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樊衛國:〈論明清經濟演進的內向化傾向〉,《學術季刊》,2002年第2期。
盧興基:《失落的「文藝復興」,中國近代文明的曙光》,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錢 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謝國楨:〈對於研究明清史的一點體會〉,《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3期,頁21-23。

Bergere, Marie-Claire. “On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Chinese underdevelopment.” Theory and Society 13:3(1984),326-337.
*Brook, Timothy(卜正民). The Troubled Empire:China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廖彥博譯:《掙扎的帝國》,臺北:麥田,2016。潘瑋琳譯:《掙扎的帝國》,北京:中信,2016。
Brook, Timothy. The Chinese State in Ming Society. Abingdon, Oxfordshire :Routledge, 2005. 陳時龍譯:《明代國家與社會》,合肥:黃山書社,2009。廖彥博譯:《社群.王朝:明代國家與社會》,臺北:台灣商務,2018。
Elvin, Mark. “The high-level equilibrium trap:the causes of the decline of invention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extile industries.” in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Chinese Society, ed. W. E. Willmott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137–172.
Elvin, Mark.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298–315.
Fairbank, John King and Merle Goldman.China:A New Histo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Feuerwerker, Albert(費慰愷). “China’s History in Marxian Dress.”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66 (January 1961), 323-353.
Feuerwerker, Albert. “China’s Modern Economic History in Communist Chinese Historiography.” The China Quarterly 22(1965) :31-61.
Feuerwerker, Albert. History in Communist China (Cambridge: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 1968).
Glahn Richard von(萬志英).The Economic History of China:From Antiquity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6.萬志英 ( Richard von Glahn),崔傳剛譯,《劍橋中國經濟史-古代到19世紀》,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Hubbard,Glenn & Tim Kane. Balance: The Economics of Great Powers From Ancient Rome to Modern America.New York:Simon & Schuster,2013)陈毅平译:《平衡-从古罗马到今日美国的大国兴衰》,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Lippit, Victor D. “Development of underdevelopment in China:An Afterword.” Modern China 6:1(Jan. 1980) :86-93.
Mendels, F. F. “Proto-Industrialization:The First Phase of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30 (1972) :241-61.
Mokyr, J. The Lever of Riches: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and Economic Progres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omeranz, Kenneth(彭慕然,記者誤植為「彭慕蘭」). The Great Divergence:Europe, China,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World Economy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邱澎生、 陳巨擘、張寧、連玲玲、巫仁恕、呂紹理、楊淑嬌、林美莉、劉士永譯:《大分流,中國、歐洲與近代世界經濟的形成》,臺北:巨流 出版社,2004。史建雲譯:《大分流,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0。
Pomeranz, Kenneth & Steven Topik.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Society, Culture and the World Economy, 1400 to the Present. London:Routledge, 2005。黃中憲譯:《貿易打造的世界》,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Smith, Adam. An Inquiry into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謝祖鈞譯:《國富論──國民財富的性質和起因的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Wong,Roy Bin (王國斌), China Transformed:Historical Change and the Limits of European Experience ( Ithaca, N. 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7). 李伯重、連玲玲譯:《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Wong,Roy Bin (王國斌)著,李立凡譯, Understanding the Past & Pursuing the Future.《鑑往知來》,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

(三)清代的歷史地位

方維規:〈“中國”意識何以生成:勘測“新清史”的學術地層及其周邊構造〉,《探索與爭鳴》,2018年第6期,頁63-68。
朱政惠:《美國中國學發展史》(上海:中西出版社,2014)頁347-354,第八章《中國學研究新契機.國防教育法和福特基金會》。
何培忠主編:《當代國外中國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頁48-58:〈冷戰時期的美國中國學和費正清時代》。
吳元豐:《清代滿文檔案述論》:《滿學研究》第6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李治亭:〈“新清史” :“新帝國主義”史學標本〉,《中國社會科學報》,第728期,2015年4月20日。
李愛勇:〈新清史與“中華帝國“問題:又一次衝擊其反應?〉,《史學月刊》,2012年第4期,頁106-118。
汪利平:〈杭州旗人和他們的漢人鄰居:一個清代城市中民族關係的個案〉,《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
汪榮祖:《清帝國性質的再商榷:回應新清史》,台北:遠流出版,2014年。
汪榮祖:〈為新清史辯護須先懂得新清史:敬答姚大力先生〉,《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5年5月17日。
汪榮祖:〈汪榮祖再答姚大力:學術批評可以等同於“打棒子”嗎?〉,《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15年6月21日。
汪榮祖:〈“中國”概念何以成為問题:就“新清史”及相关問題与欧立德教授商榷〉,《探索與爭鳴》,2018年第6期,頁58-62。
定宜莊、歐立德:〈21世紀如何書寫中國歷史:“新清史”的影響與回應〉,《歷史學評論》,第一卷(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13) ,頁116-146。
姚大力:〈不再說“漢化”的舊故事:可以從“新清史”學習什麼〉,《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5年4月5日。
姚大力:〈姚大力回應汪榮祖:略蕪取精,可為我用〉,《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15年5月31日。
唐紅麗:〈“新清史”學派的著力點在於話語構建——訪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鍾焓〉《中國社會科學報》,第734期,2015年5月6日。
徐 泓:〈“新清史”論爭:從何炳棣、羅友枝論戰說起〉《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第1 期(2016.02),頁1-13。《新華文摘》,2016年第1 0期,頁57-62。《歷史學文摘》季刊,2016年第2期,頁32-34。
神田信夫:〈日本學者利用滿文史料進行的清史研究〉,《亞洲研究》,第53期(臺北:1988) 。
耿 雪:〈清史研究應具整體視野〉《中國社會科學報》,第785期,2015年8月10日。
高全喜:《立憲時刻:論〈清帝遜位詔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
常建華:〈從 “新清史”研究看〈乾隆朝滿文寄信檔譯編〉的史料價值〉,《歷史檔案》,2011年第1期,頁132-137。
張勉勵:〈再觀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介紹一篇西方研究清史問題的論文〉,《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頁113-117、124。
張偉仁:《明清檔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現存清代內閣大庫原藏明清檔案》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A038-041。
梁 展:〈族群轉向與近代中國的國家認同 〉《中華讀書報》 2013年01月23日 13 版)被《觀察者》網改為〈潛在的分裂意圖:美國“新清史”研究剖析〉。
章永樂:〈從“大清”到“中國” :辛亥革命中的國家主權連續性問題〉《上海國資》,2011年第11期,頁101-103。)
章 健:〈滿文朱批、滿漢畛域:對歐立德的質疑〉,《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0,3( 05, 2013) 。
陳支平與劉婷玉:〈2012年清史研究評述〉,《清史研究》, 2013年第4期(11月),頁130-143。
陳捷先:〈《舊滿洲檔》述略〉,《舊滿洲檔》(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1969) 。
陳捷先:《不剃頭與兩國論》,臺北: 遠流,2001。
陶晉生:《宋遼金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頁417-438:〈金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黃 培著、 董建中譯:〈滿族文化的轉向( 1583—1795年)·導言〉,《清史研究》, 2012 年第 3期,頁136-149。
楊 昂:〈清帝《遜位詔書》在中華民族統一上的法律意義〉,《環球法律評論》,2011 年第 5 期,頁8-25。
楊 珍:〈滿文史料在清史研究中的局限〉,《光明日報》2016年6月1日。
鄒愛蓮:《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存清代檔案基本情況調查報告》,2017-07-02。
http://mp.weixin.qq.com , 2017.07.04下載
趙 剛:〈“新清史”可以無視史學規範嗎?:評柯嬌燕對清代皇帝中國觀的新說〉《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10月13日。
趙 剛:〈新清史可以無視史學規範嗎:評柯嬌燕對清代皇帝中國觀的新說〉,東亞研究所編:《異民族の支那統治史》,東京:講談社,1941。韓潤棠、張廷蘭、王維平譯:《異民族統治中國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劉小萌、歐立德:〈從「新清史」到滿學範式〉《二十一世紀評論》雙月刊,2016年10月號,總第157期。
劉小萌:〈王鍾翰先生的學術成就〉,《清史研究通訊》,1990 年第 3 期,頁 50-53 。
劉小萌:〈清朝史中的八旗研究〉,《清史研究》,2010年第2期,頁1-6。
劉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會中的民人〉,《故宮博物院八十華誕暨國際清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劉小萌:〈關於“新清史“的幾點看法〉,《近代中國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 , http://jds.cass.cn/Item/8536.aspx(2010.09.21) 。
劉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
劉鳳雲:〈從有關“明清鼎革”的話語,看清人的民族與國家認同〉《滿學論叢》第4輯(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14)
歐立德:〈滿文檔案與新清史〉,《故宮博物院學術季刊》,第24卷2期(臺北:2006年) ,頁1-15。亦收入劉鳳雲、 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新清史“研究與爭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頁377-393。
歐立德:〈当我们谈“帝國”時,我们谈些什么:話语、方法与概念考古〉,《探索與爭鳴》,2018年第6期,頁49-57。
賴惠敏:〈從杭州滿城看清代的滿漢關係〉,《兩岸發展史研究》,第5期,2008 ,頁37-89),
鍾 焓:〈北美“新清史”研究的基石何在(上)—是多語種史料考辯互證的實證學術還是意識形態〉,《中國邊疆民族研究》,第7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3.12.) ,頁156-213。(排印時注釋有若干錯誤和遺漏,更正本見於http,//www.lsjyshi.cn/pdf/xqs.pdf, 下載於2015.10.05。)
韓 鐵:《福特基金會與美國的中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
Barabantseva, Elena (白蓮娜). Overseas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 and Nationalism,De-centering China (London:Routledge, 2010).
Crossley Pamela Kyle (柯嬌燕). A Translucent Mirror: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半透之鏡:清帝國意識形態中的歷史與族性認同》,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Crossley,Pamela Kyle. “Was There Ever a 論戰 between Ho Ping-ti and Evelyn Rawski?-- No, there wasn`t. But manufacturing one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the mythology of ‘New Qing History’.”
http://www.dartmouth.edu/~crossley/comment.shtml,2016年2月20日。《豆瓣》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83965152/。
惠男:《明清史研究資訊》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zg0OTgxNA ==&mid=403540289 &idx= 1&sn=583464cc0e10abfa46a15257e091c15c&scene =23&srcid =0229 wwd FYWPR1O KWJqI9a9Wr#rd )
Crossley,Pamela Kyle.“China's Century-Long Identity Crisis:The Party tries to hide the 1911 revolution's real legacy:a society open both at home and with others abroad.”《中國百年認同危機:執政黨試圖掩蓋1911年革命的真正遺產,一個對內和對外都開放的社會》,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ttp://www.wsj.com/articles/ SB10001424052970203633104576620392640141836, 2011.10.09.,下載於2017年1月4日。
Dirlik, Arif. “Reversals, Ironies, Hegemonies: Notes on the Contemporary Historiography of Modern China.”Modern China 22.3 (Jul., 1996) :243-284.
Elliot, Mark (歐立德). “Putting Things in Context.” Fairban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BLOG), May 18, 2015,
http://fairbank.fas.harvard.edu/blog/putting-things-context.
Elliott, Mark C. (歐立德). The Manchu Way: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滿洲之道:八旗制度和中華帝國晚期的族群認同 》(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書評)孫靜:《歷史研究》2005年第02期。
Elliott, Mark C. “Review of Pei Huang’s Reorienting the Manchus.” 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54.4(2011) :584-588. 蔡偉傑:《評黃培著〈滿人的再定位〉》:《史原》,25(臺北,2013.09),頁319-330。
Esherick, Joseph (周錫瑞).“Empire, Nation, and Beyond:Chinese History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Times.”China Research Monographs 61(June 30, 2006).
Evelyn S. Rawski(羅友枝). The Last Emperors:A Social History of Qing Imperial Institution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周衛平譯:《清代宮廷社會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Millward, James A. (米華健). Beyond the Pass:Economy, Ethnicity, and Empire in Qing Central Asia, 1759-1864 (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賈建 飛譯:《嘉裕關外,1759──1864年新疆的經濟、民族和清帝國》,北京:國家清史委員會內部刊印本,2006。
Fairbank John K. (費正清) and Denis Twichett(杜希德). “General Editors’ Preface.”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 The Ch'in and Han Empires, 221 BC-AD 220(Cambridge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v-vii.
Fitzgerald, John. “The Nationless State:The Search for a Nation in Modern Chinese Nationalism. ” In Chinese Nationalism, edited by Jonathan Unger(Armonk, N.Y. :M. E. Sharpe, 1996).
Gladney, Dru C. 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Cambridge: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91).
Ho, Ping-ti. “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6.2(Feb., 1967).陳秋坤譯:〈清代在中國史上的地位》:《史繹》,第5期(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89),頁60-67 。又陳一中:《陳秋坤教授在〈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後寫的附記》,http://okplaymayday.pixnet.net/blog/post/41816017,2015.08.30下載。
Ho, Ping-ti. “In Defense of Sinicization:A Rebuttal of Evelyn`s Rawski`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7.1(Feb.1998) :123-155. 張勉勵譯:〈捍衛漢化,駁斥伊芙琳.羅斯基的〈再觀清代〉(上)(下)》:《清史研究》,2000年第1期,頁113-120;2000年第3期,頁101-110。
Ho, Ping-ti. “Salient Aspects of China's Heritage.” in China in Crisis, ed. Ping-ti Ho & Tang Tsou(鄒讜)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8), Vol.1, Book 1, 1-92.
Wiener, Jon . Historians in Trouble:Plagiarism, Fraud, and Politics in the Ivory Tower. New York:The New Press, 2004.
Mackerras, Colin. China's Minorities:Integr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Millward, James A. (米華健), Ruth W. Dunnell、Mark C. Elliot, & Philippe Forêt.eds. The New Qing Imperial History:The Making of Inner Asian Empire at Qing Chengde《新清帝國史,清朝在承德所建立的內亞帝國》( London:Routledge, 2004).
Perdue, Peter C. (濮德培). China Marches West: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中國向西邁進,大清征服中亞記》(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Rawski, Evelyn S. “Presidential Address:Reenvisioning the Qing: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5.4 (Nov.1996).張婷譯,李瑞豐校:〈再觀清代:論清朝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收入劉鳳雲、 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新清史“研究與爭鳴》,頁1-18,。譯者云,“由於語境差異,刪去‘清史和中國的民族主義’ 一節”。刪去部分,互聯網上最近流傳兩種補譯版本,一為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生王婷譯、甘德星教授校定的版本 http://ccumanchustudies.blogspot.tw/2014/ 11/ blog-post _13. html(2014.11.13);一為山東大學筆名“乾隆皇帝專屬微博”的研究生補譯的版本(http://www.weibo.com/p/ 1005051969647674/ home?is_search=0& visible= 0&is_tag =0&profile_ftype=1&page=2#feedtop (2015.07.31)。
Rhoads, Edward J.M. (路康樂). Manchus & Han:Ethnic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1861-1928《滿與漢:清末民初的族群關係和政治權力》(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0).
Selden, Mark. “Introduction.” “Asia, Asian Studies, and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ate:A Symposium. ” 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29. 1(January–March 1997).
Shao Dan (邵丹). Remote Homeland, Recovered Borderland:Manchus, Manchoukuo, and Manchuria, 1907–1985(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1).
Shao, Dan (邵丹). “Chinese by Definition:Jus Sanguinis, Nationality Law, and State Successio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Winter, 2009).
Townsend, James. “Chinese Nationalism.”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27(1992),97-130.
Waley-Cohen , Joanna (衛周安).“The New Qing History.” Radical History Review 88 (Winter, 2004) :193-206. 譯文見董建中譯:〈新清史〉,《清史研究》,2008年第1期,頁109-116。
Zhao, Gang (趙剛). “Reinventing China Imperial Qing Ideology and the Rise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Modern China 32 .1 (January 2006) :3-30.
Zheng, Xiaowei (鄭小威).“Sinicization vs. Manchuness:The Success of Manchu Rule.”(2003) https:// ucsdmodernchinesehistory.
wordpress.com /2010/05/ 01/1039/accessed August 18,2015.

(四)元末革命與明太祖起兵
1.元末革命背景
王崇武:〈談元末農民起義的社會背景〉,《歷史研究》,1954:1。
吳晗:〈元帝國之崩潰與明之建國〉,《清華學報》,11:2(1936)。
相田洋:〈元末の反亂とその背景〉,《歷史學研究》,361(1970)。
陳玉婭:〈宗教與農民戰爭〉,《六盤水師專學報》,13:3(2001) ,39-42。
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燕京學報專號》(北平,哈佛燕京社),16(1938)。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再版。
劉克輝:〈建國以來有關農民戰爭與宗教關係問題研究述評〉,《學術研究》,2006:8,105-109。

2.白蓮教與紅巾軍
王見川:《從摩尼教到明教》,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
吳晗:〈明教與大明帝國〉,《清華學報》,13:1(1941)。
相田洋:〈白蓮教の成立とその展開〉,《中國民眾反亂の世界》,東京:汲古書院,1974。‧
重松俊章:〈宋元時代の紅巾軍と元末彌勒,白蓮教匪について〉,《史淵》,24、26、28、32(1940-44)。
重松俊章:〈初期の白蓮教會について〉,《市村博士古稀記念東洋史論叢》(1933), 陶希聖(譯):〈初期的白蓮教會〉,《食貨半月刊》, 4(1935.1)。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第二章〈彌勒救世思想的歷史潮流〉、第三章〈摩尼教在中國的流播〉、第四章〈佛教淨土信仰的演變與白蓮教〉。148-156〈元末白蓮教、香軍、明教〉。
張傳勇:〈白蓮教的名實之辨〉,《中國史研究》,2001:4,頁167-173。
楊訥:〈元代的白蓮教〉,《元史論叢》,2(1983,4)。
鈴木中正:〈宗教反亂と易姓革命〉,《愛知大學文學論叢》,41(1970)。
戴玄之:〈白蓮教的源流〉,《中國學誌》,5(1969)。
Chan, Hok-lam(陳學霖). “The White Lotus-Maitreya Doctrine and Popular Uprisings in Ming & Ch’ing China.” Sinologica 10.4 (1969).
Dardess, John W. “The Transformations of Messianic Revolt & the Founding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9.3 (1970).
Overmyer, Daniel L.(歐大年). Folk Buddhist Religion (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Chapter V “An Outline History of the White Lotus Tradition.” 中譯《中國民間宗教教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Yang,C.K. (楊慶堃).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 Press,1961), Chapter IX “Religion & Political Rebellion.”

3.紅巾起事

中山八郎:〈至正十一年に於ける紅巾の起事と賈魯の河工〉,《和田博士古稀記念東洋史論叢》(東京:講談社,1961)
王崇武:〈明太祖與紅巾〉,《東方雜志》43:13(1947)。
谷口規矩雄:〈明玉珍の大夏國について〉,《內田吟風博士頌壽紀念東洋史論集》,京都:同朋會,1978。
谷口規矩雄:〈陳友諒の大漢國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39:1(1980)。
邱樹森:〈元末紅巾軍的政權建樹〉,《元史論叢》,1(1982)。
秦松齡:〈賈魯治河與元末農民起義〉《晉陽學刊》,1983:3,71-76。
野口鐵郎:〈元末のいわゆる東系紅巾軍諸勢力について〉,《橫濱國立大學人文學紀要•哲學社會科學》, 20(1974)。
楊訥:〈天完大漢紅巾軍史述論〉,《元史論叢》,1(1982)。
溫嶺:〈元末黃河挑河夫響應起義說質疑〉《中國農民戰爭史論叢》,1(1979)518-559。
葉顯恩:〈也談輟耕錄中的扶箕詩〉《歷史研究》,1978年第9期,94-96。

4.元末革命與朱元璋政權的性質

么書儀:《元代文人心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
山根幸夫:〈元末の反亂と明朝支配の確立〉,《岩波講座世界歷史》,12(東京:岩波書店,1971)。
王崇武:〈明初之用兵與寨堡〉,《史語所集刊》,8,2(1939)。
田村實造:〈元末の反亂とその性格〉,《中國征服王朝の研究》(中),(東京:東洋史研究會,1971)。
陳高華:〈元末農民起義中南方漢族地主政治動向〉,《新建設》,1964:12,63。
陳高華:〈論朱元璋與元朝的關係〉,《學術月刊》,1980,4,13-18。
陳得芝:〈元代江南之地主階級〉《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7,(1983),86-94。。
陳學霖:〈明朝「國號」的緣起與「火德」問題〉《宋明史論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專刊》, 16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151-197。
馮天瑜、周積明:〈論反元戰爭中朱元璋集團的性質〉,《江漢論壇》,1982:12,68-73。
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燕京學報專號》(北平,哈佛燕京社),16(1938)。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再版。
劉孔伏、薛新力:〈談元末徐壽輝農民政權的國號和年號:附錄《玄宮之碑》碑文〉《學術月刊》,1984年第5期,47-50。
蔣兆成:〈關於朱元璋及其政權的變質問題〉,《杭州大學學報》,1980:1,46-52。
鄭克晟:〈論高啟與魏觀,再論元末明初江南士人之境遇〉《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88-95。

5.綜合性著性
《中國民眾叛亂史》,2,Ⅱ:〈元末の民眾叛亂〉(阪倉篤秀,檀上寬譯注),(東京:平凡社,1982)。
朱鴻:〈近十年來(1989-2000) 有關朱元璋研究之介紹〉,《漢學研究通訊》,20:1(2001),28-44。
吳晗:《朱元璋傳》(北京:三聯書店,1965;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參見蘇雙碧:〈解密,毛澤東高度重視的吳晗著作《朱元璋傳》〉《新浪•炎黃春秋》, 2004/11/23 12,15 。
http://news.sina.com.cn/cul/2004-11-23/988.html
陳梧桐:《洪武大帝朱元璋傳》(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余同元, 黃康健:〈朱元璋研究的推陳出新--評《洪武大帝朱元璋傳》〉,《安徽師範大學學報 ( 人文社會科學版)》,第 34 卷第 5 期(2006.09),569-574。
楊訥、陳高華編:《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上編自蒙古滅金迄於元末農民戰爭爆發前夕(1234-1350),引用資料76種;中編元末群雄資料,引用資料187種;下編朱元璋資料,引用資料78種。
鄭天挺:〈元末之喪亂与明太祖一統〉,收入鄭天挺著、孫衛國等整理:《鄭天挺明史講義》,頁7-10。
Hucker, Charles O. (賀凱) The Ming Dynasty:Its Origins & Evolving Institutions. (Michigan Papers in Chinese Studies, 34, 1978).

(五)明代南北京制與國子監
王劍英、王紅:〈論從元大都到明北京的演變和發展〉,《燕京學報》,
1(1995)。
吳 晗:〈明代靖難之役與國都北遷〉,《清華學報》,第十卷四期(1935.10)。
邱仲麟:〈明代北京都市生活與治孜的轉變〉,《九州學刊》,5 卷 2期(1992),頁 49-106。
徐 泓:〈明北京行部考〉,《漢學研究》,第2卷2期(1984),頁569-598。
徐 泓:〈明初南京的都市規劃與人口變遷〉,《食貨月刊》第十卷三期(1980.06),12-46。
徐 泓:〈明初南京皇城、宮城的規劃,平面佈局及其象徵意義〉,《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7期(1993.12),頁79-96。又收入張中政主編:《第五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暨第三屆中國明史學會年會論文集》(合肥:黃山書社,1994),頁483-486。
徐 泓:〈立国宏规:明初南京皇城、宫城的建立〉,《明代政治與文化變遷》(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鄭培凱主編,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6。合肥:黃書社簡體字版,2017),頁1-37。
徐 泓:〈傳統中國大學校園的空間規劃:明南京國子監〉,《史學:傳承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8.06,),頁263-290。又收入《虞兆中先生九秩壽慶文集》(臺北:臺灣大學,2005.02),頁241-268。
新宮學:《北京遷都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4。
侯仁之:〈北京都市發展過程中的水源問題〉,《北京大學學報》,1955:1。
侯仁之:〈北京舊城平面的設計改造〉,《文物》,1973:7。
侯仁之:〈北京城:歷史發展的特點及其改造〉,《歷史地理》,2(1982)。
陳正祥(1974):〈北京的都市發展〉,《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7:1(1974)。
Farmer,Edward,L.(范德) Early Ming Government: The Evolution of Dual Capital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
Mote, F. W.(牟復禮).“The Transformation of Nanking.” G. William Skinner(ed.),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101-119.

(六)明初的大移民
尹鈞科:〈明代北京郊區村落的發展〉,《歷史地理》,3(1984) 。
王崇武:〈明代戶口的消長〉,《燕京學報》,20 (1936)。
王興亞:《明初山西遷民到河南考述》《史學月刊》,1984年第4期,頁36-42,44。
丘學強:《軍話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9月)。
古永繼:《元明清時期雲南的外來移民》《民族研究》, 2003年第2期,頁69-78。
古永繼:《元明清時期廣西地區的外來移民》《民族歷史與文化研究》, 2003年 第2期,頁75-81。
古永繼:《從明代滇、黔移民特點比較看貴州屯堡文化形成的原因》《貴州民族研究》, 2006年第2期,頁56-62。
朱端強:《《明初移民山東的雲南地望考》商榷》《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0卷2期〔1998〕)
佐藤學:〈明初北京への富民層強制移住について〉,《東洋學報》,卷64,第1.2號(東京:1983)。
何關銀:〈論非自願移民的歷史地位與作用〉《重慶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第8 卷第4 期(2002) ,頁48-51。
吳 晗:〈明初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歷史研究》,1955:3(1955.6)。
吳 晗:〈傳.過所.路引的歷史〉,《中國建設》,第5卷4期(1947)。
吳 晗:〈路引〉,《文史雜志》,第2卷1期(1942)。
李心純:〈明初山西外遷人口新探〉《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7年第2期,頁59-67。
李靖莉、孫遠方、宋平:〈黃河三角洲棗強移民考源〉,《聊城師範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 年第4 期,頁50-53。
和田憲夫:《華北における村落の發生と山西移民》:《地理學》,11:2(1943) 。
林清書:〈武平中山軍話與贛方言〉,《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韶關,韶關大學編輯部,2000年),頁 27-32。
牧野巽:《牧野巽著作集‧第五卷‧中國の移住傳說》(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85):〈華北における洪洞傳說〉,頁31-41;〈《深州風土記》に見える河北深縣における氏族の變化〉,頁42-53。
俞宗堯等:《屯堡文化研究與開發》,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5。
范玉春:〈明代廣西的軍事移民》《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1998年第2期,頁34-43。
范玉春:《移民與中國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範玉春:《明代廣西衛所的設置與遷徙》《中南民族學院學報》, 1993年第2期。
風 良:〈明初移民山東的雲南地望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 年第2期。
倉持德一郎:〈明初における富民の京師移徙〉,《石田博士頌壽紀念東洋史論叢》,東京:石田博士古稀記念事業會,1965。。
孫崇發:〈山西洪洞大槐樹》《文物天地》,1982:1,頁40,42。
徐 泓:〈明初南京的都市規劃與人口變遷〉,《食貨月刊》,復刊10,3(1980)。
徐 泓:〈明北京行部考〉,《漢學研究》,2:2(臺北:1984),頁569-598。
徐 泓:〈明永樂年間的戶口移徙〉,《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1卷2期(1991),頁96-218。
徐 泓:〈明洪武年間的人口移徙〉,《第一屆歷史與中國社會變遷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1982)。
徐 泓:〈羅香林教授對中國移民史研究的貢獻,讀《中國族譜所見之明代衛所與民族遷移之關係》〉,《明代研究》,第9期(2006.12),頁131-140。
栗 永:〈靖難之變與燕王掃北》《當代人》, 2011年第12期,頁73-75。
桂曉:〈試論貴州屯堡文化》《貴州民族研究》, 1999年第3期。
翁乾麟:〈論廣西回族的族譜及史料價值》《回族研究》, 2001年第3期。
高心華:〈明初遷民碑〉,《文物參考資料》,1958,3(1958.03),頁49。
張彩霞:〈明初軍戶移民與即墨除夕祭祖習俗》《民俗研究》, 2002年第4期,頁77-83。
曹樹基:〈永樂年間河北地區的人口遷移〉《中國農史》,第15卷 3 期(1996),頁33-52,61。
曹樹基:《中國移民史 第五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
梁玉璋:〈武平縣中山鎮的「軍家話」〉,《方言》1990年第3期,頁 192-203。
清水泰次:〈明初に於ける臨濠地方の徙民について》:《史學雜誌》,53(1942.12)。
郭榮生:〈山西洪洞縣大槐樹考〉,《山西文獻》,8(1976.07)。
郭豫才:〈洪洞移民傳說之考實》:《禹貢半月刊》,7:10(1937.07)。
黃友良:〈明代四川移民史論〉《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頁69-79。
黃有泉等:《洪洞大槐樹移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
黃忠懷:《整合與分化--明永樂以後河北平原的村落形態及其演變》,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論文,2003。
劉婷玉:〈明代的衛所軍屯與佘族族源探析〉 《第十七屆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6.08。
潘家懿:〈軍話與廣東平海軍聲〉,《方言》1998年第1期,頁 41-47。
橫田整三:〈明代に於ける戶口の移動現象について〉,《東洋學報》,26:1.2(1938.11,1939.2)。
藍 勇:〈明清時期雲貴漢族移民的時間與地理特徵》《西南師範大學學報》, 1996年第2期,頁77-81。
羅香林:〈中國族譜所見之明代衛所與民族遷移之關係》《大陸雜誌》,第39卷10期(1969)
譚其驤:〈中國內地移民史湖南篇〉,《史學年報》,1:4(1932.06),頁51。
嚴修鴻:〈武平中山鎮的「軍家話」〉,收錄於《福建雙方言研究》(香港,漢學出版社,1995年),頁210-226。
續 琨:〈明初洪洞移民考略〉,《東方雜誌》,復15:7(1982.01)。

(七)《明史紀事本末》的作者、史源與編纂
林麗月:〈讀《明史紀事本末.江陵柄政》--兼論明末清初幾種張居正傳中的史論〉《師大歷史學報》24期,1996。
邱炫煜:〈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的史源新詮〉《簡牘學報》第十五期(1993)。
徐 泓:〈《明史紀事本末》的史源、作者及其編纂水平〉《史學史研究》,2004年第1期(2004.03),頁62-71。
徐 泓:〈《明史紀事本末.南宮復辟》校讀-兼論其史源、編纂水平及其作者問題〉《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暨明史研究室成立五十周年紀念專輯,2004.07,頁167-193。
徐 泓:〈《明史紀事本末‧開國規模》校讀:間論其使原運用與選材標準〉《台大歷史學報》20期,1996。
徐 泓:〈《明史紀事本末‧嚴嵩用事》校讀:兼論其使原運用與選材標準〉《暨大學報》1期,1997。
徐 泓:〈《明史紀事本末.仁宣致治》校注〉《東吳歷史學報》,第38期(2018.06),頁95-173。
徐 泓:《明史紀事本末》校讀:一個史源學實習〉《“中國史學史研究的反思與展望” 暨紀念楊翼驤先生百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天津:南開大 學歷史學院,2018.07),頁45-74。
陳祖武:〈《明史紀事本末》雜識〉《文史》,31(1989)。又收入倉修良主編《中國史學名著評介》,台北:里仁書局,1994,第2卷,頁1089-1108。
陳錦忠:《明史紀事本末》的作者與史源〉《史原》第五期(1974)。
寧 靜:〈略論《明史紀事本末》〉《藝林叢錄》第 6輯(1986)。
趙鐵寒:〈關于《明史紀事本末》的一段公案---《明史紀事本末》跟張岱、談遷、 徐倬、陸圻等人關係的初步整理〉《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第二卷一期(1968)。

(八)于謙與土木之變、奪門之變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土木之變、景帝登極守禦、南宮復辟》,北京:中華書局,2015。
鄭天挺:〈土木之敗及其影響〉,收入鄭天挺著、孫衛國等整理:《鄭天挺明史 講義》,頁393-427。
于 謙著,魏德良點校:《于謙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李 靜:〈國內學界關於於於謙研究的綜述〉《黑龍江史志》,2015年01期,359-360。
徐 泓:〈《明史紀事本末.南宮復辟》校讀-兼論其史源、編纂水平及其作者問題〉《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暨明史研究室成立五十周年紀念專輯)(合肥:黄山书社,2004.07),頁167-193。
洪國強:〈論于謙與景帝君臣關係的變動及其對土木之變後京營領導體制重建的影響〉《明史研究論叢》,第十二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4),117-131。
閻崇年:〈于謙《石灰吟》考疑〉《于謙研究》,2(2001)。
錢國蓮:《風孰與高:于謙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王思懷:〈于謙之死與景泰年間中央權力的再分配〉《北方論叢》,2006 年第 3 期,86-89。
史洪權:《石灰吟――從僧偈到名詩---兼談《石灰吟》的作者問題》 《文學遺產》, 2006年第5期。

(九)“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研究範式與明清經濟史研究
徐泓,2018,〈“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研究範式與明清經濟史研究〉《中國經濟研究》,2018年第1期,頁169-181。
Brook, Timothy and Gregory Blue (ed.) .1999.China and Historical Capitalism: Genealogies of Sinological Knowle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viewed by邱澎生(2001/7/27)〈如何面對「鏡像中國」?評介《中國與歷史中的資本主義》〉
http://www.sinica.edu.tw/~pengshan/onchinaandcapitalism.htm
Dirlik, Arif. 1982. “Chinese Historians and the Marxist Concept of Capitalism: A Critical Examination” Modern China 8(1): 105-132.
Faure, David. 1994. “Sprouts of Capitalism.” China and Capitalism: Business Enterprise in Modern Chin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p.1-27.
Feuerwerker, Albert, 1968. “China’s Modern Economic History in Communist Chinese Historiography.” In Albert Feuerwerker ed. History in Communist China. Cambridge, Mass. : MIT UP, 1968, pp.216-246.
Liew, Foon Ming.1988. “Debates on the Birth of Capitalism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 Ming Studies 26:61-75.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史教研室,1957:《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討論集》,上·下編,北京:三聯書店。
方行,1983,〈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結構與資本主義萌芽〉,收入《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論文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頁31-51。
方行,1985,〈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遲緩及其歷史作用〉,收入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頁673-744。
方行,2003〈再論清代是中國封建經濟發展的高峰〉, 《中國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3期,8-13。
王業鍵,1973,〈清代經濟芻論〉,《食貨月刊》復刊號2:11,頁541-550。
王業鍵,1983,〈明清經濟發展並論資本主義萌芽問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3(3):30-39、54。
王劍,2008,〈關注初始條件差異與史學研究的新視野—以“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研究的反思為例〉,《學習與探索》2008年第2期,頁217-222。
王學典,2002,〈五朵金花:假問題與真學術. 〉 《北京日報》2002年6月9日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2163&type=1002
田居儉、宋元強編,1987:《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成都:巴蜀書社。
石玉,1994,〈也說歷史研究中的偽問題:一個反批評及其它〉,《史學理論研究》,頁123-128。
石錦,1990,《中國近代社會研究》(臺北:李敖出版社),頁101-137:〈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研究理論的評介〉。
仲偉民,2003,〈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研究的學術史回顧與反思〉《學術界》,2003年第4期。
江太新,1984,〈中國農業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述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4:1。
江太新,2003,〈關於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討論二三事〉,《中國經濟史研究》2003:3,14-24。
何兆武,1994,〈歷史研究中的一個假問題:從所謂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停滯論說起〉,《歷史理性批判散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頁232-237。另收入《何兆武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頁200-207。
吳承明,1985,〈導論:什麼是資本主義萌芽〉,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頁4-35。
吳承明,1985,〈導論:什麼是資本主義萌芽〉,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頁4-35。
吳海若,1956,〈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經濟研究》1956年第4期。
李文治、魏金玉、經君健,1983,〈明清時代中國農業資本主義萌芽〉,《明清時代的農業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198。
李伯重,1996,〈資本主義萌芽研究與現代中國史學〉,《歷史研究》2000年第2期,頁22-24。
李伯重,1996,〈資本主義萌芽情結〉,《讀書》雜誌1996年第8期。
杜車別:〈對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的再探討以及對中國歷史的重新認識系列〉。
http://www.xinli110.com/sh/ls/lszs/201111/267534.html
汪敬虞,2000,《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不發展—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的中心線索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第一章〈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第一節〈關于資本主義的萌芽〉。見《中國經濟史論壇》 http://www.guoxue.com/economics/ReadNews.asp…
周廣慶,2010,〈從社會基本結構看“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是偽命題—與楊師群、曹守亮二先生共同探討〉,《浙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10期,頁58-62,122。
孟祥才,2002,〈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斷想〉,《山東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2:3。
http://www.xslx.com/htm/jjlc/jjzx/2003-6-4-14075.htm
尚鉞,1955:〈中國資本主義生產因素的萌芽及其增長〉,《歷史研究》1955年第3期。
尚鉞,1984(1957),〈《明清社會經濟形態的研究》序言〉,《尚鉞史學論文選集》(原收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歷史教研室編:《明清社會經濟形態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頁386-390。
岩井茂樹,1993,〈明清時期商品生產問題的爭論〉夏日新譯,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 ,第二卷「專論」,頁484-508。
侯且岸,1994,〈資本主義萌芽.過密化.商品化〉,《史學理論研究》,1994:2,頁96-101。
南京大學歷史系明清史研究室編,1983,《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論文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南京歷史系明清史研究室,1881,《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南開大學歷史系教研室,1960,《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討論集續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科大衛( David Faure),2002,〈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中國經濟史研究》,2002:1,頁57-67。
胡如雷,1979,《中國封建社會形態研究》,北京:三聯書店年。

韋慶遠、魯素,1982:〈論清初商辦礦業中資本主義萌芽未能茁壯成長的原因〉,《中國史研究》1982:4,75-86。
張和平,1998,〈從韋伯的社會假說看資本主義萌芽與清代中國社會〉,《中國社會經濟研究》,1998年第1期,頁85-95。
張海鵬、唐力行,1982,〈論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的原因〉,《安徽師大學報》1982:3。
張彬村,1997,〈明清市場經濟發展的困境〉,《中國經濟史研究》1997:1,130-37。
曹守亮,2008,〈再論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及其研究的史學意義—與楊師群先生再商榷〉,《中國社會經濟研究》,2008年第3期,頁42-49。
曹守亮,2011,〈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理論基礎辨析〉,《學習與探索》2011年第03期,頁251-255。
許平中,2003,〈誤入歧途的資本主義萌芽探討〉
http://www.china1840-1949.com/modern/shownews.asp?NewsID=588
許滌新、吳承明主編,1985,《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Xu Dixin and Wu Chengming, Chinese Capitalism, 1522-1840. Translated by Li Zhengde, Liang Miaoru and Li Siping. Edited and abridged by C.A. Curwe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0. Reviewed by Kenneth Pomeranz. Economic History Services Aug 24, 2000. http://www.eh.net/bookreviews/library/0285.shtml
傅衣淩,1982,《明清社會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傅築夫,1980,《中國經濟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
傅築夫,1981,《中國古代經濟史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傅築夫,1983,〈再論資本主義萌芽關於資本主義萌芽的幾點補充意見〉,《社會科學戰線》1983:1。
楊師群,2005,〈明清城鎮不存在資本主義萌芽—與歐洲中世紀城市的比較研究〉,《浙江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楊師群,2006,〈再論明清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是偽問題—答曹守亮先生〉,《浙江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頁197-204。
鈴木俊、西嵨定生,1957:《中國史の時代區分》,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趙曉華,2004,《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學術研究與論爭》,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劉永成,1981,〈論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歷史前提〉,收入南京大學歷史系明清史研究室編:《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頁1-25。
劉秋根,2003,〈關於中國資本主義萌芽與資金市場的幾個問題——對科大衛先生文的商榷和補充〉,《文史哲》 2003年03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