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2024年新变化:政策鼓励科技并购/产业并购,服务新质生产力/制造业/国企改革
政策层面,2024年监管层进一步重视活跃并购重组市场,侧重科技并购和产业链并购,支持新质生产力/制造业/国企改革
。2024年2月,证监会召开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座谈会,提出“进一步优化并购重组监管机制、大力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提升投资价值”,明确并购重组业务方向:提高对重组估值的包容性、坚持分类监管、研究头部大市值公司重组快速审核、支持“两创”公司并购、支持上市公司间的吸收合并等。 综合资本市场政策和产业政策方向,未来并购重组有望重点支持三个方向:
一是新质生产力,尤其是科技并购,
“科创板8条”提到,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收购优质未盈利“硬科技”企业,鼓励综合运用股份、现金、定向可转债等方式实施并购重组,开展股份对价分期支付研究等。
二是制造业升级
,尤其是通过产业链并购化解产能问题,促进市场优胜劣汰;2024.7.30政治局会议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2024.4.12《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也提到鼓励优质头部公司吸收合并、支持吸收合并的主动退市等。
三是国资国企改革
,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实践层面,今年以来并购重组逐步活跃在科创板/国企/制造业
。据新华社报道,“科创板八条”6月19日发布两月以来,科创板的并购案例数量是去年同期的近2倍,已披露的交易金额超过30亿元。2024年1-8月,A股共披露63起重大重组事件(以首次披露日计);其中,国企重组事件数占比约43%,民企重组事件数占比约49%;汽车、机械设备合计重组事件数为14起,占比超两成。
3.2 历史经验:监管政策周期往复发展,行情定价关注并购重组业务升温
过往来看,A股市场并购重组业务发展离不开监管政策的支持和引导,经历几轮监管政策紧缩和宽松周期。
2013-2016年:政策宽松期,A股迎来并购重组热。
2012年5月,首届券商创新大会召开并提出11个举措支持行业创新,其中包括鼓励证券公司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2012年11月-2013年底,A股IPO暂停,并购重组业务热度开始上升。2014年5月,第二次“国九条”提出鼓励市场化并购重组;同年,监管层放开创业板再融资,推出“小额快速”创新机制;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放松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审核程序;2015年4月,监管层将配套融资比例由25%上调至100%,进一步推升市场并购重组热潮。
2017-2018年:政策收紧期,叠加商誉风险升温,并购重组热度下降。
2016年9月,监管层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决定》,从丰富重组上市认定指标、取消重组上市配套融资等方面收紧资产重组监管,重点打击借壳上市、杠杆收购。2017年2月,监管层发布“再融资新规”,进一步收紧再融资监管,包括限制融资频率,限制再融资间隔期不少于18个月等。2018年,前期大规模杠杆收购积累的商誉减值风险担忧升温,进一步拖累并购重组活动。
2019-2023年:政策有所放松,兼顾规范发展。
2019年以来,并购重组监管政策再度有所放松,同时兼顾规范发展、抑制恶意炒壳等乱象。2019年10月,监管层再度发布《关于修改的决定》,标志并购重组监管政策再度有所放松,新规提出恢复重组上市配套融资、取消重组上市认定标准中的“净利润”指标、缩短“累计首次原则”计算期间至36个月(原60个月)、推进创业板重组上市改革等优化措施,同时加强重组业绩承诺监管,持续从严监管并购重组“高估值、高商誉、高业绩承诺”问题,打击恶意炒壳、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遏制“忽悠式”重组、盲目跨界重组等问题。随后,监管层在2020年、2023年对并购重组政策进行优化。
数据上,
2010-2012年、2013-2016年、2017-2018年、2019-2023年,以发行日计(下同),A股年均实施定增家数分别为153家、562家、377家、362家;以首次披露日计(下同),A股年均披露重大重组事件分别为38起、216起、162起、88起。
结构特征来看,并购重组的产业方向、企业性质等与宏观环境、产业政策相关。
2013-2016年,宏观环境和产业政策推动互联网创新,A股并购重组集中于传媒、计算机等互联网产业。
2013-2016年,A股约1200起重大重组事件。具有三点结构特征:一是传媒、计算机等互联网创新产业居多,重组事件数前30的二级行业主要为IT服务、软件开发、光学光电子、游戏、广告营销、通信服务、计算机设备、影视院线、消费电子等;二是多元化战略和买壳上市活跃,合计重组事件数占比近三成;三是民企重组数占比超六成,国企占比不足三成。
2019-2023年,宏观环境和产业政策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半导体、电力设备、汽车等高端制造业的重组数量占比上升。
2019-2023年,A股约770起重大重组事件。相较于2013-2016年的重大重组事件,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半导体、光学光电子、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电池、光伏设备、汽车零部件高端制造业的重组事件数占比上升,其次是电力、化学制品、化学原料、房地产开发、水泥、多元金融等传统行业产能整合;二是多元化和买壳热度下降,合计重组事件数占比约两成,横向整合和战略合作占比过半;三是伴随国企改革深化,国企重组数占比提升至45%,民企重组数占比为53%。
从历史经验看对二级市场的影响:并购重组行情定价关注并购重组业务升温。
上一轮并购重组行情的政策起点是2012年5月券商创新大会,但初期市场尚未定价;2012年11月,A股IPO暂停,市场开始预期并购重组业务增加,逐步定价并购重组行情;2013年,并购重组业务加快落地加码行情的持续性,下半年证监会实施并购重组分道审核制,2013H1和H2分别披露重大重组事件54起和76起(2012年全年为57起);2014-2015年,第二次“国九条”政策支持+并购重组业务放量,A股年均重大重组事件数约340起,行情超额收益放大。期间,并购重组业务集中于计算机/传媒等互联网产业。进一步映射至二级市场表现:2013/1/1-2015/12/31,重组指数上涨372%,Wind全A涨123%,计算机/传媒/通信领涨,涨幅在220%-270%。
个股层面,重组事件并非均能提振短期股价、带来超额收益,长期定价更回归基本面。
以重大重组事件首次披露日(T)进行阶段划分,分别统计2013-2016年、2017-2018年、2019-2023年首次披露的重大重组事件对个股股价的影响,同时为剔除大盘整体的影响,个股股价表现均以超额表现进行分析。第一,并非所有重组事件均能为个股带来超额收益,2013-2016年、2017-2018年、2019-2023年,上市公司重大重组首次披露日,个股较大盘取得超额收益的概率分别为60%左右、40%左右、50%左右,也反映出2017-2018年监管强化后,市场对于重组事件的超额定价更趋理性。第二,随着时间拉长,市场对重组事件的定价更加回归基本面,前期高收益有所回吐,以2013-2016年重大重组事件为样本,上市公司重大重组首次披露日后120日,个股较大盘的超额收益中位数会逐步回落。
2024年,并购重组政策起点是2月监管层座谈会强调活跃并购重组,但目前市场对并购重组的定价还未开启;个股的重组事件定价表现分化,2024年1-8月A股首次披露的63起重大重组事件中,约五成的个股在首次披露日后15日实现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