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电台工厂
中广联合会广播文艺工作委员会官方指定唯一信息发布平台,一站式广播活动运营及节目专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PPSO  ·  DeepSeek 逼急 Gemini ... ·  昨天  
APPSO  ·  DeepSeek 刷屏一周后,我想写一篇 ... ·  3 天前  
小众软件  ·  另外两件事[240203] ·  3 天前  
APPSO  ·  奥特曼首次承认 DeepSeek 削弱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电台工厂

案例 |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先生》:怀木铎之心,守弦歌不辍

电台工厂  · 公众号  ·  · 2024-07-12 00:01

正文

“我这一辈子不谦虚地讲,四个字就概括了——一个是‘勤奋’,一个是‘报国’。”

——中国工程院“钢铁院士” 崔崑先生


“中国的人机语音对话,是汉语的事、是我们民族的事,为什么要让别人来做?我们应该自己闯出这条路来。”

——人机语音通信专家 王仁华先生


“即使我要倒下,我也要倒在讲台上。”

——古典文化研究学者 叶嘉莹先生


先生,是充满敬意的称谓,也蕴含传承精神的希望。 木铎声声、弦歌悠长,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先生》系列报道, 聚焦科学、军事、文化、艺术、教育等各领域泰斗,对这些平均年龄已经在85岁以上的先生们进行抢救性采访。自2016年迄今,以音视频全媒体方式倾力为80位先生留声立传。



节目推出以来引起广泛关注,2023年完播的第八季(十集)节目视听总时长 1.09亿 分钟,累计触达人次 1.27亿


上下滑动,致敬先生


满天星斗聚成一束炬火。近日,总台中国之声与山西教育出版社共同推出《先生》同名图书,这是对前期报道的阶段性展示,更是对共和国群星的再次致敬。



仰望先生:与共和国同频共振


面对这些在专业领域有开创之功、堪称大师的先生们,应当如何对话、如何讲述? 主创团队在采访中渐渐明确一条线索:先生之为先生,因为时时心怀家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先生,生于抗日战争喜峰口大捷那一年。他对记者说:“我当了八年亡国奴,每天去学校要向东京三鞠躬,日本的小孩子可以无缘无故打中国的孩子,我能忘记吗?”痛入骨髓的屈辱经历,让他攒着一股劲,一定要把中国人的神舟送上太空。受访时虽然听力大不如前,但他说一直有个声音在耳边无比清晰,那就是杨利伟下飞船后说的一句话:“中国的飞船真棒!



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朱敏采访戚发轫先生


著名音乐家、作曲家何占豪先生参与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全世界耳熟能详的中国旋律。记者在何先生家采访时,却发现镜框里泛黄的报纸上写着“创作‘梁祝’一生遗憾”。何占豪先生解释说:“我的作品不只有《梁祝》那样凄美的爱情,更多的是讴歌英雄、体现家国情怀的作品,音乐人要负责任、有担当。”遗憾,其实是先生为民族、为国家不懈创作的拳拳之心。


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刘梦雅采访何占豪先生


走近先生:品格风范山高水长


“先生”一词,自带传道授业的属性。 主创团队发现,为国家发展养育人才,为学科进步奖掖后学,是先生们的共同特征。


人机语音通信专家王仁华先生,1999年把学校奖励的600多万元技术股权分配给6位学生,这在全国高校尚属首例。王先生还积极鼓励本科生、研究生承担科学研究任务。记者询问,为什么对学生这么好?王先生说,老先生们就曾经对自己这一代毫无保留地付出,这是一种传承:他没做成功的事,学生将来一定有机会能做成功。



崔崑先生因研制特殊钢材料打破国际垄断,而被称为“钢铁院士”。有次发现自己带的博士生在论文中出于尊敬署上了崔先生的名字,他马上严肃地告诉学生:“搞科学研究的人要维护科学尊严,贵在诚信自律!”如今,年近期颐的崔先生和夫人累计捐资超千万,他说:“我们毕业的时候两手空空,现在有些积蓄都是国家给的,用不完‘还’给年轻人是很自然的事情。”


聆听先生:沉浸领略传奇人生


在声音中介绍先生,闻声见人、如沐春风。 广播节目,有独特的优势和魅力,主创团队用恰当的留白、细腻的音响,把听众带到人物面前、带到事件之中。


采访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先生时,记者发现当时已经九十多岁高龄的吴老,竟然还在一线做手术,这样的现场十分珍贵!马上征得院方同意、做好消毒措施,用采访机记录下手术全过程。原来吴老虽然已经是著名专家,但仍然不愿意离开一线,甚至有些“馋”手术。反复洗手消毒的动作声、手术中的器械声、心电监测仪的滴答声,背后是对病人永远放心不下的敬业情怀。



吴孟超先生在进行术前准备,总台中国之声记者肖源摄

吴孟超先生在观察窗口巡看,总台中国之声记者肖源摄


先生们的人生跌宕起伏,报道的方式也不能平铺直叙。 1979年,张勇传先生为靠天吃饭的湖南柘溪水电站寻找最佳水库调度方法。然而使用了房间那么大的计算机,折腾了几天几夜都算不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爬到山顶,结果发现山爬错了。张先生耐着性子复盘,终于在两个月内拿出了方案。



品读先生:细节解锁精神世界


先生们的精神世界丰富磅礴,专业成就、人生故事千头万绪。如何在短短一期节目中,快速引领观众走进先生们的内心? 主创团队从最具代表性的细节入手。


著名国画家戴敦邦先生受访时,始终将自己定位为“民间艺人”,这个词成为打开其艺术世界的一把钥匙。被询问:自己画的四大名著人物让经典文学形象“从此有了脸”,是否非常骄傲?戴先生谦虚地回答:“那些人物的样子是作家已经创作好了,我只是依葫芦画瓢给画出来。”被问到给自己这个“民间艺人”打多少分?戴先生朗声回答:“120分。我是非常称职的民间艺人,而且我也以是民间艺人为傲。”



王德民先生是我国石油开采专业首位工程院院士,1961年他正在集中精力、争分夺秒提升大庆油田开采率。时值春节,单位克服粮食短缺困难给大家发了面粉和肉馅。王先生却担心,包饺子岂不得把大半天时间“包”进去?他干脆把半斤面团擀成脸盆大小的面皮,包了两个特大号饺子,吃完就回办公室继续工作。两个超级大饺子背后,是快马加鞭建设祖国的急切心情。



《先生》系列报道,多次得到先生本人的高度评价。 让中国高铁领跑世界的著名机车车辆专家沈志云先生给记者写信:“《先生》栏目关于我的报道,热情过奖,多台滚动广播,我真感到担当不起,从心灵深处万分感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