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TD北美留学进化论
关注托福/SAT/ACT/AP等北美留学考试,关心留学生的学业和生活。我们写有趣的推文、做有价值的产品、运营有温度的社群、出产原创的资料,还出版了几本备考书籍……所有这些,都只为帮助北美留学党更好的备考,欢迎关注和融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看金坛  ·  教育“新春第一会” ... ·  12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TD北美留学进化论

我GPA4.0,申请TOP30全聚德......

TD北美留学进化论  · 公众号  · 留学 教育  · 2024-11-16 21: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围绕名校录取中的GPA要求展开讨论,通过小A和小B的案例分析了GPA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文章介绍了不同体系下GPA的计算方法和差异,强调了GPA只是录取的一部分,并提供了提升GPA和证明学术能力的方法。最后,文章总结了GPA在录取中的作用,并强调了平衡课程选择、提供背景信息和以其他方式证明学术水平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名校录取中的GPA要求

名校录取中,GPA是重要的参考因素,但并非唯一标准。不同学校和专业对GPA的要求和看法存在差异。

关键观点2: 小A和小B的案例

通过小A和小B的案例,展示了GPA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包括课程选择、难度、学校压分情况等。

关键观点3: 不同体系下GPA的计算方法和差异

介绍了不同体系下(如美高、国际部/国际学校、普高)GPA的计算方法和差异,以及影响GPA的因素。

关键观点4: GPA与其他录取因素的关系

强调了GPA只是录取的一部分,招生官还会考虑其他因素,如class rank、GPA distribution、学术竞赛奖项、夏校、科研等。

关键观点5: 提升GPA和证明学术能力的方法

提供了提升GPA和证明学术能力的方法,包括平衡课程选择、提供背景信息、以其他方式证明学术水平等。


正文



名校纷纷表明接下来几届的标化考试要求之后,申请季似乎又变得扑朔迷离了起来:

因为标化变optional,而成为录取考虑因素中最重要的高中成绩, 含金量还和前两年一样吗 ?前两年因为疫情“膨胀”的GPA让申请者的平均绩点水涨船高, 跌破3.8就没书读?

学校老师说升美本GPA重要,中介说文书和活动重要,那当精力有限的时候,怎样才能达到平衡,最大化入读梦校的概率呢?今天,就结合身边真实案例和中美教育圈两方的一些讨论,来和大家解读一波~


“低绩高录”真的存在吗?



小A和小B虽然同在一所国际高中,也都想走商科方向,但是两个人采取的策略却完全不同!

小A的初中是那种市里数一数二的民办,学生和老师卷得起飞!是每次月考都要拉年级排名大榜,毕竟学校常年拿下全市的中考状元。

父母对小A算是望娃成龙,小A也很争气,成为了训练有素的考试型选手:适应题海战术,就算知识点没还没掌握明白,也能从大量的例题中获得规律,把题做对;理论基础打得牢牢的,理科的定理和文科的背诵内容都刻进DNA,绝对错不了一点。


而小B的背景就比较“躺平”:家里有点小钱,家长主打一个让小B“快乐成长”,送去读的初中设施嘎嘎豪华,游泳池健身房科技教室一应俱全。但学校经费似乎全花在硬件上了,老师水平一般,要求也不高, 班里一大半到了高中就走了国际路线 ,中考只是大家五花八门的出路中的一种。

这样的小A和小B到了同一所国际高中,很快面临了不一样的机会和挑战: 小A坚实的应试教育基础击败了班里99%的学生 ,平时大家都叫难的考试,小A也能拿下将近满分的成绩!

虽然语言要求比以前更高,但在别人忙着搞社团玩儿乐器和体育参加商赛的时候,小A则沉浸于攻破一道道难题,还有狂记学科单词和知识点,每天都是晚自习最迟一个走的人。


等高二选AP自由了,小A中规中矩地选择了微积分,微观宏观经济、心理等符合自己专业又好拿分的课,每次作业、quiz、考试都能拿到A;每学期结束,小A都是一个完美的4.0,让成绩中游希望能够通过curve一把拉高分数的同学们咬牙切齿——

没错,说的就是小B。

小B的思维跳脱, 根本没法坐下来安安静静学习 。每次考试思路更是天马行空,这边儿扣一点那边漏一点儿。即使认真复习,考试和作业里,偶尔也会冒出一些当时怎么都看不出来的错误, 成绩就常年稳定在3.7左右


再加上小B本身学的也是比较有挑战性的课,比如小A没选的美国历史和欧洲历史。

意识到自己花再多时间也拿不下完美4.0之后,小B索性把更多注意力转移到了课外:

参加了USAD,NEC和HIR之类的竞赛和活动,拿了一些入围的奖项,不高但也简历上够看;

在学校办了商社当了exec,也在学生会包揽了一些七七八八的活, 暑假还去家里的外贸生意那里帮忙打理了一波儿 ,这些也写进了文书里。


小B很快在学习以外的东西上忙得不可开交,但也确实搞出了一些名堂:一旦要办什么晚会展览之类的活动,老师和同学都会去找小B。

只是校内GPA,确实成了小B和升学老师心中的一块儿硬伤:升学老师经常恨铁不成钢地戳着小B说: 你课外的精力要分一点儿到学习上就好了

到了申请季,小A和小B都ED/EA了一些藤校,并且拿top50左右的一些公立大校保底。只不过,两个人的profile截然相反:小A有4.0的GPA和部分难度超大的国际竞赛金奖,小B则只有3.7左右的GPA,但是却有超级丰富的活动。


结果却是:小A被藤校全聚德,最后拿到了小B当成“保底”的一所公立大校offer;小B则被一所小藤录取,刷出offer的瞬间自己都不敢相信是真的。

怎么回事儿呢?


GPA能预判学生大学的成功?



要知道GPA的重要性,首先得了解什么是GPA到底是什么。


Grade Point Average(GPA/绩点)从原理上来说,是对一门课程的不同成绩水平进行标准化衡量的过程。国内学校的优秀/良好/合格,从0-100的分数,或者ABCDE等第,其实都是一种GPA的计算方式。

GPA有多重要呢?前两年test optional的时候,美国大学招生官基本已达成了共识:高中成绩,也就是GPA,是最能直接判断学生能否在大学获得成功的。

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发现,在比较 GPA 和 SAT 分数与大学毕业率之间的关系, GPA和大学毕业率的相关性要比SAT强得多

cr. Forbes

来自阿拉斯加大学的报告也发现,在大一新生中, 高中平均GPA比标化考试成绩更能预测学生在大学的英语和数学成绩

但是美国大学要招的学生来自的学校五花八门,不同学校计算GPA的方式也完全不一样。根据美国教育咨询公司IvyWise的招生顾问Christian Lanser,他在担任卫斯理安大学招生官期间,至少看到35 种不同的 GPA 算法!

虽然算法很多,一般美本申请时比较主流的GPA计算法,是 4.0 制,也被称为 未加权GPA 。其中,A 等于 4.0,F 等于 0.0,每门课的老师会根据作业、课堂参与度、考试、project等不同占比,打出这门课的分数。GPA转换分数参考表可如下图:

cr. College Board

根据老师的打分不同,具体数值可能稍有差别,比如说 小编就有碰到要课堂平均分要95,才能A的【瑟瑟发抖

每个学期的GPA就是把每门课传化成的分数加起来,除以上的课的数量。

除了未加权GPA之外,大家肯定也听说过以下GPA:

加权 绩点 (Weighted GPA): 加权平均学分绩点的算法和一般非加权平均学分绩点的算法差不多一样,但满分不一定是4.0。有些AP 和 IB 课程通常采用 5.0 分制,而荣誉课程通常采用 4.5 分制。

cr. Prep Scholar

学期平均 绩点 (Semester GPA): 顾名思义,学期 GPA 只是某一个学期的平均绩点,也就是该学期的所有课的成绩加起来,除以上的课的数量。

累计平均绩点(Cumulative GPA) : 累计 GPA 计算的是从高一开始到高三的全部平均学分绩点。虽然每学期的GPA很重要,但难免会出现跌宕起伏,最后综合拿到一个 高的总GPA才是最重要的


而到了大学招生办这里,虽然大部分学校都会尊重学生主动递交的成绩报告单,但每个学校都有略微不同的计算方法。

比如说,在斯坦福大学,只有10年级和11年级的成绩才被算进GPA(因为美高是4年);只有学术类课程的成绩才会被算入GPA(体育,社团活动不算);只按照ABCDE打分,没有A-或者B+这种算法。

再比如,在UC学校,虽然部分体育和艺术课程同样不算进GPA,但是像戏剧这种课也是可以算GPA的。

cr. admission.universityofcalifornia.edu

对州内和州外的要求也有不同:加州申请者的 GPA 必须至少达到 3.0,非加州居民必须在所有学术课程,包括AP、IB等,拿到至少 3.4 的 GPA(不过这个要求大家应该都没问题?)

而且,在IB/AP中,每考出一门成绩,加权平均学分绩点就加 1 分,10 年级和 11 年级之间最多可得 8 分。

算出来了GPA,然后呢? 要达到多少才能保证被大学录取?4.0的GPA就一定比3.0的GPA好吗?


不一定!不提供其他的context,GPA只是一个数字而已,说明不了什么。


GPA也有鄙视链


在国际教育圈子里,已经有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GPA的“含金量”来说,美高>国际部/国际学校>普高。

其实也不难理解:美高本身就是美国的教育体系, 计算GPA的方式更接近美国大学 ;如果是申请本州的大学,那buff更是叠满,加州居民甚至可以享受更低的GPA标准线,和高考省内省外分数线有种异曲同工的美。


国际部和国际学校呢,虽然也出现过GPA计算体制混乱或者压分的情况,但总体来说,因为大部分上的还是AP/IB课程体系,也和美高有重合之处,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而对于普高的同学来说,属实是有点为难了:普高大部分按照100分制打分,提供的课都和美高不一样,怎么算?

而且,部分比较好的普高 压分比较严重 ,还有的学校是完全根据期末考试成绩打分,而有的松一点的学校甚至可以随便提供成绩单和改成绩,大大削弱了普高GPA的可信度。


哪怕是在同一个体系,影响GPA的因素也还有很多:就像上文的小A和小B一样,选容易的课的学生GPA就容易高,愿意挑战自己的学生GPA有可能看起来会“低”,多少感觉有点儿亏。

之前深圳某头部国际学校,家长抗议学生学更高难度文科课程的要求, 就是担心会把GPA拉低。

还有,能不能允许补考,能否允许额外学分加分,还有GPA膨胀现象,能否curve和curve的力度,都会影响GPA。

ACT的一份报告显示,从 2010 年到 2021 年,美国高中生的平均学分绩点大幅提高。 在同一时期,ACT 的综合分数从 21.0 降到了 20.3,表明成绩膨胀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好在对于招生办来说,GPA不是一棒子打死的;它是用来对比同一个地区/同一所学校的学生当中,某一个学生和总体学生平均水平对比起来怎么样。

换句话说,普高学生递交的100分制成绩单转过来的GPA,基本不可能被招生官拿去和某个顶尖美高学生的3.9去对比。

招生官要看的,是通过GPA得出一个关于学生学术能力的大概结论(可以参考每个学校申请者的平均GPA),然后通过class rank以及当地的GPA distribution,和学生所在的地区/学校分数分布进行对比;最后,得出这个学生学习技能点的总分。

Cr. Sumin Kim

在这过程中,GPA+课程Rigor两个因素,才是最能反映学生高中成绩水平的!

当然,这也是一个比较理想主义的状态。专长不同的学校,也会更看重部分课程,比如以理工科见长的MIT和UIUC肯定会更看重CS、物理、化学类的课程。但是,这至少能减轻一点儿大家那种 “3.8是不是没学上了”的无端焦虑。


怎样的GPA才是好GPA?



回到前文小A和小B的例子,其实这并不代表着GPA低一些的小B就比小A“好”,反之亦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