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阐述了如何通过控制自己的心灵来度过人生的挑战,包括如何面对自然界给予的磨砺、以正确的善恶观行使自由权利、适时调整人生目标、努力提升自我、与优秀的人交朋友等关键要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如何控制我们的心是度过人生的头等大事。
稻盛和夫强调心灵控制的重要性,指出人心虽然复杂,但可以通过正确的善恶观和判断力来引导自己的行动。
关键观点2: 以正确的善恶观行使自由权利。
作者认为自由是基本因素,但行使自由时需非常小心,如同菜刀既可以切菜也可以成为杀人的工具。
关键观点3: 适时调整人生目标。
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可能是受到父母或师长的影响,也可能是通过体验社会百态而有所感悟。
关键观点4: 努力提升自我。
作者认为我们必须抱有所提高心性、美化心灵的念想,并不断努力反省自己,以此来提升自我。
关键观点5: 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朋友,才能在交往中提升自己。
作者强调与优秀的人交往的重要性,认为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的人品,改变命运。反之,如果只是和与自己脾性相投的人交往,自己的人品与人生是无法得到进步的。
正文
人心是不可捉摸的,有时又仿若妖魔一般。会作恶,也会有怨恨。所以,如何控制我们的心是度过人生的头等大事。
——稻盛和夫#盛和塾
明明没有恶念,也没做坏事,自然界却也会赋予我们波澜万丈。所以我们会感慨:为什么那样的善人会受重病的折磨、为什么那样的好人会穷苦潦倒。
其实,这并非是自己内心招致之物,而是自然界给与的磨炼。
即使拥有高尚的人格、品性出众,还是会得大病,但那并不是内心招致而来的东西。
所以,波澜万丈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心招致之物,一类是自然界想要磨炼我们所赋予我们之物。即使是美好的心灵,作为磨炼,也会被赋予波澜万丈。
并不是说心灵美好,便可平稳终其一生。不管有多么美好的心灵,自然界也会赋予人类波澜万丈,让其饱尝辛酸。这样的波澜万丈、辛酸正是为了磨炼你的灵魂才有的。
自己内心招致而来的波澜万丈,那是自作自受。与此相对,比如台风等的自然灾害,不管是心灵美好的人还是心灵丑陋的人都会平等地遭难。
自然界抛给你的、毫无道理可言的波澜万丈是存在的。那正是自然界为了磨炼我们的灵魂而赐予的宝物。
所以坦率地接受,不怨天尤人,不心生妒忌。但是,人心是不可捉摸的,有时又仿若妖魔一般。会作恶,也会有怨恨。
*摘自
《2007年9月10日中部地区塾长例会恳亲会二次会经营问答》
欧洲人的善恶观认为世界上有两种存在——神与恶魔。恶魔专做害人的坏事,而神的责任则是拯救人,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就是在神与魔、善与恶的矛盾中诞生的。
孩提时期我也相信这就是事实,但是有一天我突然发出以下疑问:如果神真的是一种美好的存在,为何他会创造恶?
有人说:恶的存在是为了让人类持戒。神只具备了善良和美丽的本质,如果世界万物都像神一般善良、单纯,将会多么美好。
那么为何还需要恶呢?我的脑海中一直存有这样的疑问。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领悟到“恶”难道不是由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吗?换句话说,世间本来没有恶,恶是人类为了存活,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因而累积而成的结果。
我认为答案就是“自由”。自由是人类能自成一格地活着的基本因素。就人的本质而言,自由很重要;但是对人类而言至关重要的自由,同时也是让人类作恶的理由。
人类往往为了争取自身的自由而带给别人不自由,就在人类歌颂自己拥有自由的同时,也创造了罪恶的阴影。
为何令人尊敬的自由也可以变成作恶的理由?其实就像厨房里的菜刀一样,在某些时候菜刀可以被用作杀人的工具,但在平常菜刀只是用来切菜的工具。
因此,我虽然觉得自由是值得歌颂的东西,但行使自由这项权利时却非得十分小心不可。
*摘自
《人为什么活着》蔡越先 译 东方出版社出版
人类开始真正感觉到自己活在世界上,具有了存在意识,一般来说,是在已经有了判断事物的能力之后。
从出生到具有此种判断力之前,人类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活在世上。所以,在具有判断力之前,人类只能在双亲的保护下活着,一直到十二、三岁左右,才开始懂得思考人生是什么。
虽然个别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大多数人开始思考人生,都是受父母或师长的影响。
因为他们总是在耳边叮咛:“确立自己人生的目标,树立伟大的志愿,然后向自己的目标和志愿挑战。”
大部分父母会为孩子规划“好好努力、考上好的学校、成为伟大的人物”这样出人头地的人生,孩子自己也是按照父母的期待而用功学习的。
书读得好的孩子就这样努力往前走,在不断为自己的出人头地而努力的过程中,很多人肯定这就是他的人生目标。
但是求学过程不顺利的孩子,在过程中不断遇到挫折。万一考不上好的学校,就只能踏入社会开始工作。
在一面工作、一面体验社会百态时,有人不禁开始思索:“只有一次的人生,与其过着长期灰暗的生活,难道不能让自己过得更有趣、更快乐、更特异一些吗?”
而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管是努力往出人头地方向冲刺的人,或是想过有趣、快乐、特异人生的人,慢慢地都会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
*摘自
《人为什么活着》蔡越先 译 东方出版社出版
如今的大多数人都忽视了心灵的重要性,对于“修心”也漠不关心。
然而,我们首先必须抱有这样的念想——“必须提高自己的心性,美化自己的心灵”。但因为我们都是充满烦恼与欲望的凡夫俗子,要真正做到又谈何容易。
就算做不到,也要具有“必须做到”的念想,并不断反省自己。有了反省之意,便生努力之心,这对我们的人生至关重要。
真正拥有美丽心灵之人就是“悟道之人”,但要达到这种开悟的境界,并非我们这些凡人所能达到的。
但是,我觉得我们至少可以具有朝着该方向努力的意识。
如果一个人能够努力提升自身心性、努力净化自身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一种修行。对这样的人而言,其被赋予的生命和人生,就成了美化心灵的“道场”。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说的话有点自以为是,但我努力地把该理念传达给大家的行为,其实对我而言,也是一种净化自身心灵的手段。
因为这样一来,我势必会暗暗自责:自己又做到了多少呢?以这样的内心纠葛为动力,我就能够进一步努力提升自我,如此周而复始,便是人生修行。
*摘自
《京瓷哲学》 周征文 译 曹岫云译校 东方出版社出版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会和与自己脾性相投的人交往。比如有一起游玩的朋友、有一起打高尔夫的朋友、有一起喝酒的朋友,还有相互分享彼此兴趣的朋友。
这些朋友会帮助我们享受人生,但同时,与他们的交往,也很难实现我们自身的成长与进步。
也就是说,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自己人格高尚的人、不以自己的利害得失,而以事情的善恶做判断的人,即抱有无私的思维方式,或者进一步说是为他人着想的人,与这些人交往,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不单单只是考虑脾性相投,如果能与自己尊敬的人一起玩乐、喝酒、打高尔夫,那么自己的人品会得到提升,命运应该也会发生好转。
我认为,与自己同样水准的、有着相似思维方式的人,用“水准低”来形容可能有点失礼,也就是说,只和那些与自己脾性相投的人交往,自己的人品与人生是无法得到进步与提升的。
特别是我们经营者,立于人先,要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朋友,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提升自己。
【转载须知】
今天的学习内容为:
人生哲学-实证-持续净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