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智库
2015年底,新华社获批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首批10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之一。瞭望作为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先期成立的瞭望智库一体化运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瞭望智库  ·  特朗普宣布,马斯克领导新部门 ·  3 天前  
底线思维  ·  马斯克也要拿台湾“开刀”了? ·  5 天前  
底线思维  ·  在瓦尔代论坛现场,我这样问普京…… ·  1 周前  
政事儿  ·  中共中央批准,开除古正举党籍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智库

给中国带来巨大发展的全球化,怎么成了各国众矢之的?

瞭望智库  · 公众号  · 政治  · 2016-12-29 06:35

正文


全世界对于“反全球化”的关注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全球化到底将何去何从?


文 | 瞭望智库研究员薛颖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一位“反全球化”思想领袖的看法




今年79岁的大卫·柯藤,在几十年来研究经济与商业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于1995年出版了《当大公司统治世界》一书。


恰恰是在那一年,西方开始掀起引人注目的“反全球化”浪潮。柯藤没想到,他的书不仅畅销,而且成了后来许多抗议示威游行活动参加者的思想武器,包括抗议世贸组织会议的、“占领华尔街”的、反转基因的、抗议开采页岩气的等等。他一下子成了美国社会的名人。


柯藤本人并没有参加多少游行示威活动,而是安静地从事研究和写作。但是20多年来,他的观点从未发生改变。


“1995年以前,公司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全球化经济和贸易协定。他们说贸易协定使各国的经济边界消失,能够使全人类共同走向和平、繁荣与民主。然而,后来人们发现,这样的全球化只不过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里,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加剧。”柯藤说。


“因此,西方的经济全球化只给一小部分人带来更多财富,而大多数人虽然得到了稍微多一些的钱,却失去了不少‘真正的生活’。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更为明显,不仅拥有的食物更少了,喝的水也不干净了,连基本的社会保障都成问题,更加不快乐。”他说。


他认为,西方的经济全球化带来多重社会问题:贫富分化加剧、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恶化、移民冲突和恐怖主义袭击频发等等。“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后果是,目前全世界最富有的62个人所拥有的财富相当于占地球人口总数一半的最贫穷的35亿人所拥有的财富总和。


与此同时,人类消耗的地球资源相当于地球承载能力的1.6倍。这样的现状必须改变。”


他的观点正好为那些已经意识到西方经济“全球化”所产生问题的人们提供了改变现实的理论依据。


2

特朗普“反全球化”的真正含义




虽然特朗普极尽能事地抹黑“全球化”。他说:“‘自由贸易’、‘全球化”正在杀死我们……正在吸我们的血!”


但身家几十亿美元的特朗普不正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么?一个成功的商人为什么要反对自由贸易?一个未来的美国领导者为什么会对美国长期主导的“全球化”失去兴趣?


这就是特朗普。他会不顾一切地争取他想要到达的目标,不管他人是否理解他所说的真正含义。


更多人相信,特朗普的“反全球化”与柯藤等学者和抗议示威者所说的“反全球化”具有不同的含义。在特朗普的“反全球化”言语背后,其实是美国的更大利益。


中国著名学者温铁军一针见血地指出:“特朗普的所谓‘反全球化’,实际上是主张实现美国的产业资本回归,其主要斗争对象是中国。”


美国是金融资本第一大国,二战以来的几十年中,美国通过金融资本在全球的进一步扩张带动其产业资本的“全球化”。但是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已经跃升产业资本第一大国,美国则遭遇了产业“空心化”导致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只有以几十年来全球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发展状况为背景,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特朗普的“反全球化”主张。


我们来仔细看看特朗普的主张: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给企业减税、通过税收刺激美国在海外投资的企业回归、撤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重新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细看之下,这一切主张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实现产业资本回归美国,以减少产业“空心化”带来的社会成本,包括增加就业机会等。


伴随人类科技发展和交通、通讯工具的不断升级,人类社会现实中的“全球化”大潮已无法逆转。特朗普的“反全球化”言论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我们把观察“全球化”的目光聚焦到经济层面,美国在过去至少200多年以来,特别是过去几十年来的“全球化”过程中,是最大的受益者。特朗普想要实现的目标,无非是让美国进一步获利。


特朗普的主张是具备实现条件的。在美国很多地方,能源、电力、运输、土地和原材料等多方面的成本都低于中国,唯一比中国高的是劳动力成本。但是中国的这一优势也在逐步下降,中美劳动力成本差距正在缩小。此外,美国还具备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市场运作相对成熟、法制相对健全、研发能力强等许多优势。


3

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全球化?




连全球化的受益者都开始声称“反全球化”,我们还需要全球化吗?或者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全球化?


《美国经济学与社会学》杂志的主编克利福德·柯布曾撰文称:“工业文明已经带来了太多的灾难,地球上的人口也已经膨胀到如此巨大的规模,以至于我们现在做出怎样的努力想要改变这一进程,可能都无法阻挡数十年后灾难的降临。但是一切都还不是定数。我们与其沉浸在绝望的情绪中悲观失望,不如在流行性疾病或其他大灾难来袭之前,努力做出一些必要的改变。”


柯藤在他的新书中写到:“经济唯一合理的目的应该是服务于生命。为了使人类经济符合这一目的,我们必须学会作为自然的生命活着,以自然的方式形成组织,学会基于现实的、以人为本的、充满智慧的经济学指导的、以生命神圣和生存地球为价值观与内涵的自然常识。”


他举例说:对于印度尼西亚的当地居民来说,村庄附近的林子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对于做木材生意的跨国公司来说,这片林子是交易的原材料。为了获得更多利润,他们砍伐树木所用的工人越少越好,工人工资越低越好。为了现代西方经济学当中的“经济增长”,这片林子附近的居民会失去原来的美好生活。而这就是现代经济“全球化”中再常见不过的现象。


西方最早提出“生态文明”概念的美国学者罗伊·莫里森和柯藤持相同看法。认为人类的生产和制造应该尽量本地化,以减少能源损耗和自然物质代谢的不均衡。但是,人类的信息应该进一步“全球化”——人类通过信息的自由流动实现知识与经验的共享。


美国学者小约翰·柯布则提出了类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化”想法——我们人类应该把整个地球,人与自然,看做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不仅人与自然平等、相互依存,而且要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重新建立我们人类的思想体系、知识体系、社会体系和经济体系。


温铁军说:“在汉语里,‘经济’本来的含义是‘经世济民’,但是在现代社会,这个词被曲解为‘钱’了。”于是,经济全球化成了美国大跨国公司老板发财的途径,而非实现人类和平与繁荣的途径。


如柯藤所说,“全球化”是人类发展至今的必然趋势,“全球化浪潮”无法根本逆转,但是“经济全球化”可以改变方向。“我们必须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的生存重塑我们的经济。”


学术合作联系人:周邦民(微信号:i87062760),添加时请注明:姓名+职称+单位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化学工业出版社·悦读名品出版公司为库叔提供下图所示书籍10本赠予热心读者。每天都送,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每条文章都可以评),点赞最高者(数量超过三十),库叔会在评论区回复并通知得奖。当然,评论的质量库叔会进行把控的。想和库叔聊天请添加库叔微信号(lwzkkushu),合作请联系微信(1851420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