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碧山杂志书
《碧山》是一系列试图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独立杂志书,创办于2012年,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生活中的位置,并探讨以此为源头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如何从“旧邦”出发而辅以“新命”,是《碧山》的办刊宗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药闻  ·  经济向好有支撑有底气 ·  5 天前  
宜家家居  ·  说句大实话!给浴室选镜子真的不复杂!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碧山杂志书

方志小说:联合驻村写作计划——来自中国南部的5个村落

碧山杂志书  · 公众号  ·  · 2017-07-05 13:04

正文



  今日乡村,更多赖于现代人之于自然田园的某种幻觉,还是赖于城乡供给当中,人之于生活的基础需求?作为情动之地,乡村或幸存于所谓乡愁、乡恋的审美话语,或重构于相对比较封闭和保守的底层话语,或收编于城市发展的权力话语,再或者,混同于网络视频的残酷话语……


  仅仅一个世纪,现代性早已大获全胜,传统的乡村连同自然、乡土社会及其人情世故,似乎很轻易就烟消云散了。与此同时,全球化力量恰似地心引力一般不可抵挡,它抹平任何饱含差异的空间……

——节选自“谷神变”展览前言

第11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




视觉设计:许丹


方志,涉及一处方域的山川、物产、古迹、人物,甚至也包括轶事、琐闻、歌谣、传说,所谓风土人情,悉皆纪录。在中国,方志很早就成为地方的记忆范式,尤其作为一种写作,它还可以被理解成一种带有现场经验的记述行动。与之相比,小说则不同。小说固然不排斥现场经验和地方记忆,但它更多需要假以想象、虚拟乃至情感的争斗,小说让现场经验在这非现实的争斗中不断地被重新激发,和地方本身以及地方之外的空间展开潜在的协商与对话。

 

在都市媒体飞速流传的今天,乡村正在越来越多被关注,然而乡村的现场经验却愈发贫乏。在知识话语日益充盈的当下,乡村正在越来越多被阐释,然而乡村的言说却愈发沉默。面对这样诸多的僵局,我们不得不追问:乡村的现场及其言说到底来自哪里?必然存在现场,哪怕地方在消失,在迁移,在变化。现场或许就在发现之中,就在记述之中,就在想象之中。我们将以一次写作计划开启对这一现场的访察。

 

方志小说”联合驻村写作计划,旨在从乡土方域的现场纹理出发,从地方记忆的人文肌理出发,基于文字文本、图像摄影、影像视频、声音档案、当代艺术等多种可能的形式,进行一场创造性的写作之旅。

 

我们邀请来自中国南部5个不同地方的村落,一同发起“方志小说”联合驻村写作计划。我们希望这次驻村写作是重视现场经验的,但不至于落入社会调查的窠臼;我们希望这次驻村写作是重视想象构造的,但不至于落入实验文本的怪圈。作为驻村写作,我们期待与你一同思考乡村之地方经验的潜在路径。




项目发起




周功钊

建筑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博士生,建筑系及公共艺术系外聘讲师,生活工作于杭州。参与导师王澍教授的建筑工程实践,并专注于村落、园林的文本写作与空间实验。著文发表于《乌有园》《筑苑》等书籍刊物,译著有《我所在的地方》([日] 隈研吾)《帕拉第奥与帕拉第奥主义》([英] 罗伯特·塔弗纳)等。


芬 雷

泼先生发起人之一,记述电影联合发起人。2016年与毛晨雨、周净联合策展第11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谷神变”展览,解析中国城乡关系中的礼物流动。




项目顾问




左 靖

策展人,乡村建设者,《碧山》《百工》杂志书主编。2011年起,他以安徽、贵州和云南农村为基地,工作重点转向在地的乡村(镇)建设,包括整理出版当地民间工艺,古建筑保护和再生利用,复兴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等。他主持的乡建项目曾参展深圳/香港建筑双城双年展、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北京国际设计周和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等。


谷神变项目

“谷神变”项目,源自PSA“青策计划2016”项目之一,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谷神变”,由毛晨雨、周净、芬雷共同策展,该展览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于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举行。谷神变项目,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城乡礼物空间与叙事现场考察与研究的计划,是此次展览的延续。


轴艺术项目

轴艺术项目,源于一句“厦门好无聊”而开始的自发性青年艺术计划,它的宗旨是发声和帮助发声,提问和帮助提问。项目第一回:《一座岛屿的可能性》;项目第二回:《厦门肉食公司》。




媒体合作




单读、界面文化、《碧山》杂志书

中国三明治、泼先生




联合驻村




石仓(浙江松阳)

浙江丽水市松阳县大东坝镇六村

地扪(贵州黎平)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镇地扪村

翁基(云南澜沧)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翁基村

后田(厦门西柯)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西柯镇后田村

新基(东莞麻涌)

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新基村


贵州茅贡镇地扪村,摄影:朱锐



计 划 说 明


为了确保每个村落的驻村写作计划顺利完成,我们采取“1+X”的形式,即由一位写作嘉宾+多位驻村写作者构成一个驻村写作小组。写作嘉宾由组织方邀约产生,驻村写作者自由申请。通过申请的驻村写作者,将由组织方免费提供住宿(1周~2周),但往返交通费用需自理。


驻村期间,为了更好地完善计划,落实写作,在驻地结束之前,写作嘉宾和写作小组成员将在当地举行相关讨论活动。最终完成的成果,将有选择地进行杂志刊载、媒体发布、艺术展览或主题分享活动,寻求更大范围的讨论。计划若进展顺利,或考虑以后每年举行,容纳更多村庄进来,以及支持更多的驻村写作名额。




厦门后田



申 请 办 法

1、提交切实可行的驻村方案说明(请务必说明您的写作构想和完成周期);

2、提交个人的详细简历和联系方式(您的过往经历将有助于快速通过申请);

3、每个村子仅限 3 个名额; 

4、原则上就近申请,即所在位置距离所申请村子不能太远;

5、申请日期:7月5日至7月25日

6、投递邮箱:[email protected]请注明“方志小说”

7、驻村时间:8月1日至8月31日

(不同地方时间有差别,具体将在通过申请后通知)

8、写作计划以文字为主并优先考虑文字为主的方案,亦可是图像、声音、视频、当代艺术等,但无论哪一种形式,都需要有文字部分的写作。






来自中国南部的5个村落






1

石仓(浙江松阳)



浙江丽水市松阳县大东坝镇六村


石仓六村

石仓六村


石仓六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南部大东坝镇,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面与云和县为邻,距县城26公里。石仓名称来源于传说。邑人应麟《石仓源名称》云:榀木成仓夙共识,标名以石亦何奇。流传米粒从岩出,取义由来意在斯。石仓开村于明末清初。清代,各大姓均从福建迁入。康熙年间阙姓人家自福建上杭迁入松阳,后陆续有蔡、王和雷姓聚居于此,世代繁衍成石仓望族。石仓居民至今仍讲闽语、遵闽俗,保留闽地的文化原型。石仓居民世代以农耕为主业,以商贸、小手工为副业,聚积财富,在山沟之地留下一批民居古建筑群。这些古民居的文化特色景观代表着从明末清初福建迁移过来的先辈遗留下来的客家人的辉煌,具有独特的客家乡土文化气息。目前在石仓已发现8000多件清代康熙至1949年的土地契约,同时也发现几百种各类民间文书,这些土地契约,填补了中国大陆土地契约分布上的空白,由建筑师徐甜甜设计的石仓客家契约博物馆将在年内开馆。




2

地扪(贵州黎平)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镇地们村




地扪侗寨,摄影:杨志勋

地扪侗寨


地扪村位于贵州省黎平县茅贡镇北部,据当地古歌传唱,唐代就有人在这里居住。“地扪”为侗语音译,意为泉水不断涌出的地方,寓意人丁兴旺,村寨发达。随后的发展中,地扪真的始终扮演着“源头”的角色。一千多年里,地扪的祖先建房开垦、择田而居。以其为“总根”(发源地),逐渐形成一个有着1300户人家的侗族文化社区,俗称“千三苗寨”。后来,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座民办生态博物馆——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没有围墙,整个地区就是馆区。而如今,一些国内外跨领域的文化工作者,又在这里发起“茅贡计划”,践行立足于乡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茅贡文化创意小镇建设。这又是一个新的开始——跳出国内时髦的乡村建设风潮,思考另一种可能:乡镇建设。




3

翁基(云南澜沧)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哈尼族镇芒景村翁基寨


翁基寨,摄影:何崇岳

翁基寨,摄影:慕辰


翁基寨位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哈尼族镇芒景村,也是景迈山上15个村寨之一。景迈山拥有全世界最古老的人工栽培古茶林,而翁基寨的布朗族人,其“驯化”茶叶的历史,可追溯至1800年前。翁基寨深嵌茶林、坐望云海,以干栏式民居、缅寺、寨心、古柏等景观,构成完整又独特的古寨风貌。布朗族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能歌善舞,信巫敬佛。更重要的是,他们以茶为生、以茶为乐、以茶为神。有对“茶魂”(阿百腊)的敬畏,有烤茶、酸茶等“茶道”,还有盛大的“山康茶祖节”。作为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普洱景迈山古茶园”的重要构成要素,翁基寨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吸引着艺术家、设计师与媒体人的目光。一系列展陈策划、空间设计与艺术创作的开展,将让本土和外界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翁基。




4

后田(厦门西柯)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西柯镇后田村


后田的村子和街道

后田的海和船,摄影:杨剑雄

厦门青年艺术家在后田发起的艺术项目现场


后田,是一个地处厦门岛外的普通渔村,它的历史稀少得甚至连县志中也只是一笔带过。仅从村落长老的口述中可以对这里的过往略探一二:西河的林氏先祖因战乱从遥远的中原迁徙到这里,在滨海垦殖开基,农渔兼作,传衍至今几百余年间,生生不息。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张、现代生活的变更以及老人们的离去,整个村落变成了中空的老树,可由内至外划分,最中心是老村,往外的第二层是一圈麻石砌起来的两层小楼,而第三层是90年代最流行烟盒楼房,第四层则是近十年内新兴的商品住宅小区。最中心的那片超过50年以上的建筑群落,在闽南被称为“厝”,土墙红顶的古厝几乎无人居住,遗留下的海蛎小路鲜有行人,而社树、戏台、祠堂也只有在假日才有集会。这个村落的社区精神若隐若现地被保留在人们日常习惯之中,比如榕树下的喝茶话仙、传统节日时戏班的连日演出,傍晚祠堂空地的跳舞操练,还有那些定期返回祖屋打扫的宗族血亲......如今,一群艺术家和手工艺者来到这里,他们离开城市,重新回到地方,希望在这里找到某种能够贴近真实生活的场所。




5

新基(东莞麻涌)



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新基村


东莞新基村

东莞新基村


新基,原宁乐,至今约八百年历史。岁月推移,新基从一个三姓的小村落演变成拥有23个姓氏的大村。晚清至国民时期,各姓氏纷纷建立或重修近30座宗祠、庙宇,在村前河涌沿岸一字排开,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建筑规格高、用材精良,在整个华南都极为少见。新基村傍水而立,亲水而乐,借水而兴。整个村由面阔15米的新基河环绕,另有河婶涌从村中穿过,民宅多傍水而建,面向河涌,大致体现为“河-街-屋”和“屋-街-屋”两种形态。里巷与河涌垂直,发挥着交通、通风和防火的作用,这种有悖于传统坐北朝南的布局缘于河流的流向,体现了岭南水乡文化的独特性。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来到新基,聚集于白房子社区,构建文新型村落,让更多人成为生活的发明家。





申请日期:7月5日至7月25日

投递邮箱:[email protected]


请注明“方志小说”






泼先生成立于2007年,是虚拟的非正式团体,致力于歧异情境之中的写作实践、学术思考和艺术行动。



《碧山》杂志书是一系列试图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杂志书,创办于2012年。 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生活中的位置,并探讨以此为源头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如何从“旧邦”出发而辅以“新命”,是《碧山》的办刊宗旨 。目前已经出版了《东亚的书院》《去国还乡》《去国还乡续》《结社与雅集》《文庙:儒家的先贤祠》《民艺复兴》《民艺复兴续》《永续农耕》和《米》等9辑。


| 碧山杂志书,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

| 官方微博:@碧山杂志书

| 官方微店:碧山小卖部

| 官方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