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鱼小哆
80后,现居北京,爱读书,爱旅行,爱美食。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文章均为原创,转载或约稿请发简信或微信。微信公众号:鱼小哆;微信号:yuhe20088(注明约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鱼小哆

努力做个好编辑——《天才的编辑》

鱼小哆  · 简书  ·  · 2017-12-14 10:3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昨天休息时读了一会儿《天才的编辑》,里面有几段话让我感同身受,因此将它们记下来,与诸君共勉。

《天才的编辑》写的是美国出版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比麦克斯·珀金斯。他发现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伟大的文学天才,以激发作者写出其最佳作品的能力而闻名。

本书是著名传记作家、普利策奖得主司格特·伯格凭借一手材料所写的关于珀金斯的传记。

2016年的电影《天才捕手》中,主人公的原型正是珀金斯。

下面就来说说书中让我感同身受的几段话。

1. 编辑的工作……确切地说,得知道要出版什么,怎样获得书稿,怎样才能促进它最大程度地吸引读者。

身为一名编辑,每天要面对海量的书稿,这时的确需要从书稿中抽离出来,思考一下你要出版什么,读者想要看什么。过去那种出版社高高在上,出什么就是什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读者每天经受大量的信息轰炸,了解他们想要看什么,站在读者的立场去思考,比你多编几本书重要得多。

编辑也有失手的时候。有时候自己觉得超棒的选题,却经不住市场考验,上市后销售惨淡,淹没在书的海洋,再难被人看见。再好的选题,读者不买账,那就算不上好的选题。好的选题,既要有好的内容,也要符合市场期待。

然而,我一直有个困惑。那些内容不怎么好的,却最大程度地吸引了读者,长期处于销售榜单前几位。为了看看内容到底怎么样,我读了几个百万畅销书作家的书,都是读到三分之一就再难看下去。

而有些内容非常好的书,由于受众面狭窄,销量一直上不去。好的内容是文化的精华,却只能在书架上蒙灰,那些能启发人心的大视野,还期待别人去发现。

那么,作为一名编辑,是要做一个销量好但内容一般的书,还是努力将经典发扬光大呢?这个要因人而异。所以,编辑的工作得知道要出版什么,这很重要。

编辑要为书稿的质量把好第一关,才能杜绝垃圾文化过度传播,让经典流传下去。


2. 在他之前,几乎没有一个编辑对书稿做了那么多工作,然而他总是坚守自己的信条:“书属于作者。”

珀金斯的确是个天才的编辑,这不仅在于他善于挖掘有潜力的作者,还在于他参与到书稿的创作中,为作者提供灵感,有时甚至为作者制定写作大纲。

这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可能在从前那个时代,工作强度没有现在这么大,现在我们每个编辑手里基本都有好几本书在同时运作,不可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某一本书中,和作者一起创作书稿是几乎不可能的事。编辑能够给作者提出修改和创作意见,但为一部书稿做像珀金斯那么多的工作,是天方夜谭。

“书属于作者。”这也是每名编辑信守的职业准则。

书就像一个孩子,作者是它的母亲,编辑只是接生婆。编辑更像一个桥梁,一边连接作者,一边连接读者。纵使如珀金斯一样参与了很多图书创作工作,他也始终信守这一点,绝不越雷池半步。


3. 你们必须记住的第一件事,是编辑并不给一本书增添东西。他最多只是作者的仆人。不要觉得自己很重要,因为编辑充其量是在释放能量。他什么也没有创造。

刚开始当编辑的时候,我的主编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一名编辑,就是为别人做嫁衣。”

工作多年后,我终于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我们每天与文字打交道,与作者、读者打交道,但一本书成功了,功劳属于作者,编辑永远是幕后的人。甚至一本书卖到几百万册,作者火了,也没人知道是哪个编辑做的这本书。

在有些人看来,书是作者写的,编辑不过是改改错别字、排一下版,没什么技术含量。而实际情况是,排版由排版公司做,编辑是不参与排版的。编辑给出版式意见,排版员做版式和排版。还有一些人把编辑等同于校对。然而,校对只是编辑工作中的一个环节,必须由专门的校对员去做,现在很少有出版社有专门的校对部门,一般都是外包给校对公司,编辑是不做这些工作的。

编辑负责的最重要的工作是对内容的把控和处理。尤其是针对外版书,一定要具备双语转换能力。从一个选题的诞生,申报,到论证,确定出版,翻译,进入三审流程,通读、质检,下厂,入库,分销,宣传……哪一个环境都是编辑在参与。编辑需要沟通排版、设计、印制、审读等各个环节,跟进各种流程。这些,都是编辑的日常工作。

编辑没有创造什么,但编辑时刻都在创造。


4. 不要试图把编辑个人的观点强加于读者的书中,也不要把他的风格变得不像他自己。如果你要编一本马克·吐温的书,就不要把他变成莎士比亚,或者相反,把莎士比亚变成马克·吐温。

编辑可以为一部作品锦上添花,但绝不能越俎代庖。

喜欢改、过度改,是每个新编辑的通病。总觉得作者说的话太绕,或者不通顺,非要改成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这是不对的。我的主编曾经拿了一份被我改得面部全非的书稿,对我说,这样就把原作者的语言风格破坏了,如果没有硬伤,还是尽量保留作者的文字。

后来在工作的时候,我就尽量注意不要让自己过度修改作者的文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写作风格,就好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若都大刀阔斧地修改,一个编辑手下的作者的风格就将是一样的,都是那个编辑的文风了。因此,能改则改,能不改则不改,是个尺度问题,编辑需要衡量并把握好这个度。

然而,面对引进版权的书稿,这种尊重原作者的概念就多少不存在了。原作者的文意,大多由译者传递出来。靠谱的译者,可以有效传达原作的本意,而一些不太靠谱的译者,则不仅将原义改得面目全非,甚至曲解、误解作者的本意,造成错译、误译。这时就需要编辑对原文有很好的把握,火眼金睛,专注于双语转换中出现的语言纰漏。

每个作者有自己的风格,编辑要保护这种风格,才能让图书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


读到第二部分,有空接着读。作为一名编辑,不仅要在工作中沉浸在书的海洋,平时也是要不断修炼,因此学习一下天才的编辑的工作方式,还是很有必要的。

虽然现在看来自己很难成为天才的编辑,但还是可以努力成为一个勤奋的编辑的。

Fighting!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