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对我们金融业发展影响重大”,我们回顾一下历次会议的主题就明白了:
——
第一次(1997年11月)
——
1、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处理从四大国有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
2、银行改革:中央财政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四大国有银行资本金;将银行不良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取消贷款规模控制,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等重要改革措施。
3、金融监管:
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成立证监会、保监会
,
分别负责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央行专司对银行业、信托业的监管;另外对央行自身机构进行改革,原有的省份行被撤销,改成9个大区行,货币政策独立性得以加强。
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之后上证指数走势图(月线)
第一届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出现了著名的5.19行情,实际上第一届金融工作会议并没有把股市作为主要议题,因为当时最迫在眉睫的事是四大行的危机。但是会议上决定了金融分业监管,直接催生了证监会和保监会的成立。
如果当时没有证监会直接对股市的监管负责,很难想象面对其它部门主导的如狼似虎的“国有股减持计划”,A股市场会承受什么样的压力,那样的“闹剧”会以什么结局收尾。
——
第二次(2002年2月)
——
1、加强金融监管与国有银行改革的思路进一步得到深化,最终
组建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并主导中国银行业的重组上市。
2、银行改革:快速推进新一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在股份制改革与海外上市项目的实施得到一系列关键政策支持。
3、
金融监管:撤消中央金融工委,成立银监会
,
并成立国有银行改革领导小组,酝酿、统筹、部署国有银行改革方案,会议还做出了改革农信社的决定,为此后农信社改革的全面铺开确立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指导方针。
第二次金融工作会议之后上证指数走势图(月线)
对当时给A股市场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国有股减持计划”闭口不谈,且一心急于把国有银行送上市,同时成立了银监会。而市场在“国有股”的压力下走了近5年的漫漫熊路,要不是原本在会议上根本没被提起的“股权分置改革”成功,很难想象我们今天参与的A股市场会是什么样子。
第三次(2007年1月)
:
1、加深已股改银行的改革,
农业银行挂牌上市,至此国有四大行全部完成股份制改革
。
2、国开行全面推行商业化。汇金公司注资国开行,国开行推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商业化运作,主要从事中长期业务,不得从事零售业务。
3、
设立中国版“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
,以承担外汇储备的投资管理工作。
4、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实施《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
5、
创业板正式开启
。
第三次金融工作会议之后上证指数走势图(月线)
这届会议结束之后,市场经历了2007年的A股大崩盘、2008年金融危机、“四万亿”。
从此开启了史上最长熊市,多年“熊冠”全球,但是会议上定下的两件大事——四大行上市和创业板启动都没耽误,甚至一度要在上海搞一个“国际板”。
第四次(2012年1月)
:
1、稳步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2、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避免财政金融风险相互传递。
3、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4、加强金融基础建设,改善金融发展环境。
5、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等。
第四次金融工作会议之后上证指数走势图(月线)
会后的同年11月,A股市场暂停IPO,直到2014年1月,历时14个月,创下历史之最。
其后,A股出现“杠杆牛”,再然后........
第四次金融工作会议和前几届最大的不同是,前几届金融工作会议都在忙着处理眼下的情况,议题和结论都和具体。而第四次金融工作会议的议题很宏观,确实把当下的问题和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都考虑到了,但是可惜没有找到任何具体操作抓手。
最终眼睁睁的看着经济“脱实向虚”、“杠杆泛滥”、“出现了系统性风险”、“资本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