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络通全身
按摩、刮痧、艾灸、点穴等理疗方法和民间绝技,穴位大全、黄帝内经等中医知识,是中医理疗爱好者提升技能的学习宝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短剧新圈  ·  2月8日短剧榜: ·  2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招聘】东莞港务集团全球招聘中高层管理人才! ·  3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赫伯罗特24艘集装箱船,获绿色融资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络通全身

上热下寒的人,一补就上火,这样做既通又补,火气变元气!

经络通全身  · 公众号  ·  · 2025-01-21 20:09

正文

经络通畅 身心无恙



作者:黄岑

一到冬季,大家都在冬令进补,温阳补养,于是很多人入冬后就开始吃好的,补好的。


然而,总有人说,为什么每次我补了以后 :口腔长溃疡、脸上冒痘痘、喉咙肿痛、嗓子干痒沙哑。明明觉得自己上火了,可是却大便泄下清稀便溏、双脚发冷、腰膝酸冷。


整个身体完全是冰火两重天。其实这种就是我们中医里面常见的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人体内的阴阳总是平衡的,当平衡状态被打破时,就变成了病理状态,上热下寒就是其中一种平衡被破坏的状态。


位于上面的心肺之火下不来,或者火过于旺盛;中焦脾胃受淤堵,道路不通行,位于下部的肾水无法上行循环或者肾水过少无法压制上部之火,人体体内的循环之路受阻,自然寒热状态就出现错误了。



一、冬天哪些人群,容易出现上热下寒?


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改变,这三类人是最常见的上热下寒困扰者。


1、夏天贪凉、冬天不保暖的人。


现代人夏季多数待在空调房,靠空调降温续命;夏季爱喝冷饮凉茶,冬季露脚踝、露腰、露脖子的人,因为这些不良的习惯,寒气慢慢累积在体内。


我们的身体下部是体温较低的地方,到了寒冷的冬季,身体内寒气愈加与热量相抗衡,就出现了下半身冷的情况。


如果冬季进食大量温补或热性食物,因为下半身过于寒冷,阴阳失调,上身热量难以下行,堆积在上半身。热属火,火性炎上,导致上半身出现喉咙痛、嗓子干、口腔溃疡、眼屎多等上火的症状了。



2、思虑过多,高强度脑力劳动者。


现代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大,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者很多,大脑的思虑过多。


肾脏主骨生髓通于脑,脑力过度消耗,类似于水泵一样,不断消耗肾水。 肾本身为生命之源,跟随水谷精微共同灌溉全身脏器,当人体肾水消耗大于当天的摄入时,好比农田缺水,田里的作物即身体各器官就会出现缺水,干燥迹象,在长期脏腑运动中,燥相便会像火相进一步发展。


以肝脏为代表,肝脏属于木,五行中水生木,木需要水的滋养浇灌才能进一步生长,肾水不能上养养肝木,则肝燥、肝火会很明显。


因此长期思虑着容易出现肝火旺盛表现,如烦躁、口干、面红目赤等症状,这类人在冬季稍微进补或不注意下半身的防寒保暖,上热下寒的症状就非常显著。


3、先天条件欠佳,素体阳虚之人。


我们知道人体阴阳讲究平衡,肾阳是先天元阳,是父母亲的馈赠。有部分人因为先天条件欠佳,素体肾阳较为虚弱。


我们身体中位于上部的主要是心、肺两个脏器,其中心、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火必须要肾水上济,才能正常鼓动心血运行,不至于心火太过。 肾水也必须要得到心火的下交,不能使肾水过寒,否则便不能发挥灌溉滋养全身脏腑的作用。


而素体阳虚之人,肾阳先天不足,肾水上升欠佳,心火不得养,上面容易出现一派热象。 同样肾水不能得到心火下交,无法温煦,下面出现一派寒象。在冬季,天气极寒,这部分人若不注意保养,上热下寒症状更加显著。



二、冬季中焦受阻的原因:盲目进补、过量进补。


在中医学上来说,上热下寒症状出现,主要是阴阳上下交汇的通路受到了阻碍,导致阴阳不能正常交接。


最常见的有中焦脾胃阻塞。 脾胃是气机阴阳上下通降的枢纽,当脾胃失司,湿气横堵塞在人体中部,导致阴阳上下相交道路受阻,心火既不能下行,肾水也不能上济心火,自然上热下寒了。


在冬季最常见的脾胃失司诱因一是盲目进补,不论寒热温良,不管体质适不适合,盲目进补,导致温热太过。 脾虽然喜燥,但是过热过燥反倒伤害脾气,过犹不及。再者是过量进补,凡是讲究量,一味温补之药,未等到完全消化吸收,一个接一个,或者联合几种同性味药物共同使用,导致脾胃负担加重,损伤脾气。


这二者都会导致中焦的迟滞,使得道路不通。


三、现代人改善上热下寒, 只需冬天做好这三件事。


1、因人制宜,综合调辨进补。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冬令主收藏宜进补,除了因时之外,还需要因人制宜。


以各类参为例,阳虚适宜用红参、高丽参,红色主火,属阳气,以色补形;而气血虚弱者则更适合用生晒参、山参等淡渗缓慢进补,有助于更好吸收;阴虚者使用西洋参效果更佳,兼具滋阴功效。


在不了解自己情况下盲目进补并不可取,一则可能适得其反,二则对药材也是浪费,提倡进补前先咨询正规中医师,综合调辨之后,听从建议调养,事半功倍。



2、通畅中焦,适当清上部之热。


除了体质及生活习惯改善之外,中焦脾胃的畅通是阴阳交合的重要一环。


中焦脾胃的食补已经在过往说过很多次了,食补之余,可以试下调补方:小建中汤;尤其适合脾胃虚弱偏寒者,简单几位中药,配伍过后。发挥了很大的奇效,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良方,又是调和阴阳、柔肝理脾常用方。


药性平和,以调理体质为主,不过还是建议咨询中医师进行辨证加减后,适量添加少许清热药物,再用效果更佳。



3、脚部保暖,泡脚补阳驱寒。


很多上热下寒都是现代人日常不注意的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在冬季还是建议大家防寒保暖,不要外露皮肤。


除了穿衣保暖,睡前还可以艾草泡脚,这种简易的理疗方式,对于畏寒脚冷者,还能有效改善寒冷症状,鼓舞阳气升发,抵御寒气。 盖因足少阴肾经如《灵枢·经脉》所云:「起于小趾之下……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肾经由人体最偏远之地——小趾而始,血脉最难顾及之地,故最容易受寒邪侵扰,而温阳中药沐足恰好从肾经起始之处固护阳气,是故有温肾奇效。


边泡脚边用双手搓涌泉,搓搓脚底的涌泉穴,滋养肾水,既能补阳,又加之肾水上济,又不至于让人上火,减少上热下寒的困扰。


一般来说,泡脚水最适宜的温度大概是40~44℃,水面超过脚踝大概2~3厘米最好,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微微出汗为宜。



点击查看偏方秘方
头面部
鼻炎 咽炎 口腔溃疡
口臭 口臭2 牙龈出血
牙痛 牙齿松动 咽喉炎
口疮 鼻窦炎 声音嘶哑
近视眼 老花眼 白内障
头痛 酒糟鼻 见风流泪
耳鸣 耳聋 脱发
生发 秃顶 斑秃
乌发 头皮屑
常见病
失眠 入睡困难 神经衰弱
咳嗽 感冒 扁桃体炎
便秘
结肠炎 扁桃体炎2
胃炎
肠炎
拉肚子
胃痛
胃下垂
腹胀
胆结石 肾结石
尿路结石
尿频 肝炎 厌食
哮喘 肺气肿 气管炎
肾炎 止汗 甲状腺肿大
盗汗

老年病
高血压1 高血压2 高血脂
低血压
糖尿病1
糖尿病2
冠心病 脂肪肝 脑血栓
眩晕症 面瘫 记忆力减退
眩晕 嗜睡
抑郁症
痛风 癫痫 降低转氨酶
颈椎病
关节炎 膝关节炎
骨刺 骨质疏松 坐骨神经痛
足跟痛 腰肌劳损 强直脊柱炎
手脚冰凉
手足麻木
手抖头抖
中风后遗症

男女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