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蔚来
蔚来官方公众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工锂电  ·  1-8月三元动力电池“混战”加剧 ·  3 天前  
理想汽车  ·  周销量1.07万辆,连续20周获中国市场新势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蔚来

ES8用户、著名媒体人秦朔:敢于归零,何尝不是一种「越雄关」

蔚来  · 公众号  · 新能源汽车  · 2024-09-03 18:53

正文

「蔚来说」是一档记录蔚来用户真实故事的栏目。每一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生片段,不同经历的故事在此汇聚,共同创造一个有温暖、有启发和有共鸣的蔚来社区。

不是每个人都有归零的勇气,尤其是已经站在众人艳羡的雄关之上依旧选择归零。

我们有幸邀请到人文财经观察家、媒体界标杆秦朔。他是一个在媒体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凡是经他手的媒体,都成为了业内的典范。他在28岁就挑起了《南风窗》的大梁,36岁创办了《第一财经日报》,成为业内著名的人文财经观察家。却在47岁主动清零,单枪匹马创办自媒体「秦朔朋友圈」。

“责任”和“文明”是秦朔投身媒体事业的初衷,他在创业三年后,发表了一篇公开的文章,他在文中提到:“但问耕耘,得失不惊,俯仰无愧”。敢于归零,坚定地投身在自己热爱的事业里,这就是我们本期「蔚来说」的主角。

秦朔在蔚来ES8提车现场

01.

不要停止奔跑

秦朔的职业生涯是从《南风窗》开始的。秦朔在1997年担任总编辑的时候,它无论是发行量还是影响力都弱化了很多,远没有如今的江湖地位。

秦朔1968年出生于开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大学工作,母亲在当地宣传部工作。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哪怕去别人家做客,他也会安安静静地捧着书看。

秦朔少年时期

从复旦大学毕业后,秦朔从上海去了广州。他是班上的学霸,四年大学期间,是年级获得一等奖学金最多的人,并荣获过《人民日报》奖学金。据他的同学、财经作家吴晓波回忆,毕业那年河南籍的秦朔因分配很差而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是当时在《南风窗》担任编辑部主任的谭启泰师兄给了他机会。他得以进入《南风窗》的敲门砖是一次深入农村采访写就的一篇《广州:扶贫备忘录》。

刚上班的时候,这个单位只有26个人,秦朔是第一个大学应届毕业生。每天下班楼里都没有人了,只有他一个人睡在一张行军床上。一本月刊杂志由三个编辑小组轮流编,有很多空闲时间不知所措,这让他觉得落差巨大。秦朔的第一反应是:逃离这个地方。于是他开始准备出国,准备考试。

《南风窗》社长的一番话彻底改变了他和他日后的命运:“好比你现在跑步,你觉得跑道上全部都是障碍,所以不想跑了,想休息,想离开。问题是,当那些障碍有一天消除了,这个时候你还能不能跑?可能这个时候你的肌肉已经不行了,因为你总是抱怨,想休息,因而失去了跑步的状态。”

于是从1990年的秋天开始,差不多在两年时间里,秦朔每天下班之后,就在楼下简单吃个粥粉面煎饺一类,然后骑车到不远的中山图书馆和广州图书馆,一直坐到图书馆关门。“今天广州图书馆还能看到我的照片,因为我曾经入选过读书的标兵”。他是在阅读一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关于文化产业的英文书籍时,受到了启发,在1993年底出版了第一本书《大脑风暴:文化工业探寻》。


图源:搜狐网

经过近七年积累和快速成长,在《南风窗》陷入沉寂时,秦朔临危受命当上了总编。也是在此后几年,他带领《南风窗》转型为中国最有影响力、发行量最大的政经类月刊。

“只要你一直不放弃,一直有更高的追求,坚持提升专业能力,可能你并没有去敲一扇成功的门,但是成功会去敲你的门。”秦朔一直践行着这句话。2004年,秦朔离开了工作14年的《南风窗》,来到上海,投身更广阔的市场。在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第一份市场化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日报》,皆担任总编辑。

他有了更大的野心。在当年11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的发刊词上,有这样一段话:“成为一张和中国经济的未来相匹配,和《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世界级报纸相对应的百年大报,这是本报的愿景和‘第一推动力’……在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一张权威主流的财经商业日报——中国需要它!”

从日报总编辑到第一财经公司总经理,秦朔熟悉所有的传统媒体样式: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然后开始向新媒体转型。

吴晓波这样形容这个时期的秦朔:“他以人脉广泛、呵护部下和理性温和著称。他不爱走极端,乐于在政商及公共舆论之间做妥协规划,同时又能够守住底线,抵制诱惑。他在南方所养成的犀利作风在和风舒畅的上海滩其实未必适应,不过他总算硬着头皮熬了过来。”但就在2015年阿里巴巴投资第一财经近2亿美元后,秦朔宣布辞职,回归“一个写字的人”。

秦朔与吴晓波的合影 

02.

主动清零,去迈另一座雄关

在随后的100多天时间里,秦朔保持着沉默。25年办报办刊,秦朔一直还算顺利,没掉下来。“为什么要辞职创业?本质上,源于内心深处的悸动和不安。”

但真的去做,秦朔遇到了不小的困难。“想创业不难,说出来也不难,但真伏下身从头做,还是有很多不适应。有冲动少行动,有方向缺计划。过去老说不喜欢天天开会,但真的天天坐在家中,事事从零做起,屋里只有夫人可以叫两声,不像在办公室想叫谁就叫谁;做小觉得对不住‘江湖地位’,做大又前怕狼后怕虎,这个担心那个不放心,我也经历了思想的波折与精神的阵痛。辞职不是心血来潮,但没想到真辞了很痛。”

图源:品牌观察公众号

在精神波动的日子里,秦朔去访问了当时71岁的上海企业家王正华。1981年,37岁的王正华辞官下海,34年里创办了春秋旅游、春秋航空。他每天凌晨3点会准时醒来,用手机打开“企业驾驶舱”,开始复盘春秋航空前一天的各种数据。“到夜里一两点,没航班飞了,数据就齐了。我3点钟开始看,边看边了解,然后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

“企业驾驶舱”是春秋航空一个20多岁出头的女孩带着五六个年轻人一起开发的。在办公室一角,常年放着几张折叠起来的行军床,上面搭着被子。在一次内部演讲会上,这个叫鲍尔珍的90后喊出了一句主张:“年轻人不狂妄,怎么能改变世界!”

“看着40后的王正华和90后的鲍尔珍,我觉得有一种精神跨越了时间……我深深意识到,一定要和年轻人在一起,和鲜活的未来在一起,而不是沉溺于过去,无论它有多辉煌还是多迷茫。沉溺在那里,永远没有向前跨出一步有意义。年轻更是一种精神状态,我愿拿47年的经历、经验和资源做‘对价’,去交换年轻人的活力和想象力。”

沉默许久的秦朔于2015年10月16日在公众号「秦朔朋友圈」发布了第一篇文章:《用希望连接生命与生命》,他的创业项目,正式上线。

图源: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

03.

“随心而动,随缘而行,随遇而安”

转型做新媒体后,秦朔称自己完成了从“管理者”到“农民”的转变。

“我本质上还是一个创作者,是个农民。写出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作品,比在大型组织中的职务更具诱惑力。”他晚上基本在十二点到一点之间睡觉,早上六七点起床。他一天中最多的时间就是看东西、想东西、写东西,采访、调研、交流,下午有时间会去健身房跑步。

“随心而动,随缘而行,随遇而安,我现在就是这样的三随原则。生活应该慢慢做减法。我出差坐公务舱也行,经济舱也行,坐大巴也行,星级酒店也住,快捷酒店也很好啊,随遇而安,有发现就有喜悦,生活自在。”

创业至今,他始终保持着每周一万多字的写作量,每周创作一到两篇文章,每篇文章动辄五六千字甚至上万字,此外还要做视频和音频节目,做商业文明、企业家精神、中国企业创新的研究等。

“责任”和“文明”,是秦朔投身媒体事业的初衷,从“一份有责任感的财经杂志”的《南风窗》,到“对时代负责”的《第一财经》,延续到“用希望连接生命与生命”的「秦朔朋友圈」。尽管他的身份不断变化,但他那份理想情怀和文人气质始终如一。

秦朔在「2024南风窗春季峰会」上发表主题演讲“中国企业出海新思考”

图源:盐财经公众号

他希望再用至少八年的时间,形成对这个时代更透彻的理解和认识,这是他创作的内在动力。“我为自己想到的问题而写作,写完一遍,脑子里的问号就少一个,但也许又有新的问号浮现出来。我想跟所处的时代达成一种真切的了解,这样我才觉得没有白活这一生。”

这也正是秦朔选择蔚来ES8的原因。他30多年的职业生涯,是对“越雄关”精神的深度诠释。他不断地在征服一个又一个雄关,又敢于在鼎盛期清零事业,清零心态,重新投身于新的征程。这一切都离不开他对自己梦想的笃定和从容有度的心态。


参考资料:

《扬子晚报》:面对面 | 秦朔:不拒绝变化,但要记住不忘初心

《出类媒体》:秦朔:再造一个南风窗,再造一个第一财经

《一财网》:秦朔自述职场历程:我的成功源于一本英文小册子

吴晓波:最后一个“看门狗”也走了

精英说:【对话】秦朔:“创业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创作”

新华日报财经  :秦朔:用商业文明重塑企业家精神,

复旦发展研究院:离开第一财经的秦朔,从商业文明研究重新起步

专访秦朔:我要回归初心 进入创作角色

媒体人秦朔:带你走进疫情后的国际市场和商业文明 | 导师风采

看了秦朔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与想法吗?欢迎评论区分享。同时,也希望大家持续给我们推荐蔚来说嘉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