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者 |
Auriel
编辑 |
周祚
从《情书》到《恋空》,再到前段时间上了国内院线的《垫底辣妹》,似乎提起青春电影,总是会想到日本。青春片是日本主流电影中叫好又叫座的题材类型,不但经典作品很多,也诞生了大量受欢迎的导演和演员,观众群也相对稳定,数量基础庞大。
和日本青春电影所受到的追捧相比,国产青春电影的境遇则要惨得多,为什么谈起青春电影我们总是更爱made in Japan呢?因为日本青春电影拍得好吗?(或者说仅仅是因为国产青春电影拍得太烂吗?)
本文将通过探讨日本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和创作特色,以及与其他国家青春电影代表作的差别,来解释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喜欢日本电影里的青春。
▎
日本青春电影六十年:从诞生到繁荣
日本青春电影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相信每一个有一定观影量的朋友都能说出一大堆名作来。不但名气响亮,发行数量也非常可观:粗略统计了一下,仅2016年9月之前上映的青春题材电影就
多达26部
。那么,日本的青春电影是如何走到如今的繁荣盛况的呢?
1、时代的产物
朝鲜战争结束后,日本国内政治环境恶劣,政府对工会组织和文化界的进步分子进行全面清洗,民主力量进入了低潮期。因而,日本社会产生了所谓的“
太阳族心理
”:“即从对一切进行反抗转到全面加以否定。” 1956年5月17日,导演古川卓已根据石原慎太郎的小说改编的影片《太阳的季节》在日本上映,标志着
日本青春电影的出现
。
▲
《太阳的季节》剧照
“太阳族”心理对日本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青春电影摆脱了“太阳族”时期的纯商业化制作,加入了很多
人性的思索
和
对社会的拷问
,叙事结构转向
非戏剧化
处置,叙事重心由事件的戏剧性结果偏向了
生存现实
和
精神状况
的揭示——这也成为这一代描写青春题材导演的艺术追求,备受推崇。
2、新鲜血液的加入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黑泽明等老导演相继离开影坛,新一代的年轻导演挑起了日本电影的大梁,岩井俊二的《情书》一下子为日本的青春电影,更为此前青黄不接的日本电影打开了新局面。
▲
《情书》的剧照。唯美的画面也是岩井俊二作品的重要元素
因为年轻,他们更偏向于直接
从自己现实生活中的青春体验来汲取营养
,创作青春题材的影片。这样,日本的青春片也就成了日本电影中最常表现的主流题材。
3、社会文化铺垫
青春元素并不仅仅存在于电影里,而是在日本大众文化的诸多领域均有所呈现, 如漫画、动画等以青少年为主流受众的艺术形式。在电影之前,日本已经形成了这种文化类型的接受语境, 为这类电影的广受欢迎做好了铺垫,受众也以青少年居多。
经历了六十年的发展到繁荣,如今日本的青春电影题材内容也愈加广泛,从早期的对特定族群的描写,对戏剧化叙事的追求,逐渐转向了通过对各式各样青少年不同生活的观察,来反映一些
对社会的思考
。
▎
日式青春电影的三种常见题材:极端青春与平凡人生
1、纯爱
在日本社会文化语境里,纯爱指的是一种与日本人的婚姻方式、家庭义务全然相反的恋爱关系,即浪漫主义的恋爱,是摒弃一切欲念的纯粹伯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是在青春的年纪发生的令人难忘的爱情故事。
上个世纪70、80年代就有很多纯爱电影,而90年代以后,将这个类型发扬光大的,还是我们最最熟悉的岩井俊二老师的《情书》。其他还有《四月物语》、《听见浪涛》、《梦幻街少女》、《花与爱丽丝》、《六周奇迹》和近来叫好又叫座的《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等,都是这类典型的纯爱片。
▲
以男女主角纯洁的恋情为主题的《在世界中心呼唤爱》
这些影片的特点就是惯用倒叙的方式展开一段已经被尘封的恋爱故事。这种倒叙的方式源于一种
青春的丧失感
,也就是说,它们的创作都源于人类
本能的怀旧情感
,或者说是导演供给观众一种怀旧的情境。
《情书》中藤井树和博子一同回忆了关于青春的那段纯真感情后,都超越了以前的自己,开始了新的生活。《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中朔太郎为了找到自己失踪的未婚妻律子,回到了初恋的地方,重新回顾了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历程,最后终于和未婚妻来到了他和初恋情人曾经向往过的地方,心灵在这里得到了停泊与救赎。
2、叛逆
这个类型通常是通过对
青少年生存状态
的观察来表达对
社会现状
的思考。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坏孩子的天空》、《大逃杀》、《梦旅人》、《关于莉莉周的一切》、《GTO》,表现了当代年轻人
颓废
、
暴力
、
消极
的一面,尤其是青少年的叛逆而导致的
犯罪现象
。
虽然说青少年叛逆是一个电影表现的世界性症结,但日本叛逆的青少年在犯罪以外还牵扯出了另一些社会问题,如《梦旅人》中青年们的精神分裂,《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的援助交际,《大逃杀》中的互相残杀……这些影片所反映出来的现象和所批判的对象并不是止步于年轻族群,而是他们背后整个庞大的
社会机制
。
▲
残酷青春物语:《大逃杀》
青少年叛逆、犯罪最主要的根源在于“
家庭崩溃
”,这成为当今日本及至全世界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需要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而现实中随着中年人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过度的疲倦使他们无力考虑子女的问题,而近来的经济衰退更是给很多家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躁动,因为社会充满了恐慌和混乱。
在表现这一题材的时候导演大多以白描的手法,赤裸裸地呈现主人公的
病态行为
,毫不回避。如在《切肤之爱》中,三池崇史全程“纪录”女主角用钢丝勒断曾经虐待她的继父的脖子以及男主角大腿的经过,镜头冷静客观,令人恶心。深欣作二的《大逃杀》更是暴力血腥到了极致,完全把观众的感受置之度外,公然让头颅和鲜血在银幕上漫天飞舞。当然,在血腥场景的表层之下,导演们都冷静地叙述了
导致他们性格异化的深层原因
。
3、迷惘
以上两种青春的状态显然是青春岁月中比较极端的例子,很少有人能够遇见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同样也更少有人会克制不住自己做出伤天害理,违法乱纪的勾当。大多数的青年人都会处于两种状态的中间地带——面对青春的不期而至而表现出来的
彷徨
和
不知所措
。
米兰·昆德拉说:“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生存在一个相对比较安逸的环境中,没有战乱,没有灾难,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不愁吃穿,无拘无束。但是,令他们困惑的是:
生活的目标在哪里?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成长的代价又是什么?
这都是“成长主题”所要表述的电影话语。
▲
“边缘人”小蝶——《燕尾蝶》中的青春迷惘
《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燕尾蝶》,《阿里塔》,《爱的捆绑》,《玩偶》,《千年之恋》等电影都在追问和探索着这些问题。《燕尾蝶》中无论是小蝶、古力果,还是张弘,他们都是一群没有身份的“边缘人”, 这个社会没有给他们一个生存的位置。《玩偶》中男主角松本因为一时经不住升迁和财富的诱惑,抛弃了相濡以沫的前女友佐和子,转而准备和社长的女儿结婚。佐和子经受不了打击,自杀未遂丧失记忆,松本良心发现后牵起佐和子一同踏上茫茫旅途,他们就这样没有目的地一直走着,没有尽头。
这类电影表达的是青春期共有的一种
迷惘
和
彷徨
,这种迷惘和彷徨是年轻人初涉人生时的
不确定
和
眩惑的心态
。可喜的是《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中的茂至死都坚定着自己的梦想,《燕尾蝶》中的小蝶以纹身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成人仪式,同时也以这种方式证明了自己的身份,重新张开了生活的翅膀。日本导演在这类电影的处理上基本都采用了
光明的结尾
,给人们,特别是
给正在彷徨和困惑的青少年们以信心与鼓励
。
无论是轰轰烈烈极端的故事,还是略显寡淡的迷茫生活,都是青春。青春电影是在电影发展的青春期出现的电影形式,也一直是全世界导演所关注和探讨的重要母题。题材的特殊性决定了绝大多数的青春电影都是以现实为背景的现状,以现实为基础就意味着
贴近真实
是它
叙事的基本
。换句话说,
社会文化语境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春电影的情节走向与叙事风格,才不会让一部电影的情节显得荒唐。
日本电影已然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在亚洲地区广受欢迎,还深刻地影响了台湾、韩国的青春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它与好莱坞的小妞电影一道,代表着亚洲,成为青春电影市场的翘楚。那么,与其他国家相比,
为什么日本青春电影更能得到亚洲观众的心
?
▎
独特的社会文化造就独特的青春电影
同为青春电影,日本与好莱坞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好莱坞小妞电影的特色非常突出,即有《公主日记》那种“玛丽苏”式的灰姑娘变公主的女性故事,也有《美国派》那样描写青少年迷惘又混乱的校园生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中美青春电影倒是有些共同点:大量的荒唐校园生活描写,美少女或美少年与各式同学周旋又打架又相爱又堕胎又原谅又再见又结婚,不同的是,美式青春电影是有这个
社会文化语境
的。
▲
《美国派》中寻找女孩儿和自我的男孩儿们
而这种文化背景下的电影在亚洲是
不成立
的,是
难以被理解
的,是完完全全的“
他者
”。
1、文化语境的差别
从社会文化上来说,与日本相似的是中国。“
压抑
”是贯穿亚洲性格的一个关键词,我们很少有十分直白的感情表达;同时,青少年通常面临着巨大的应试压力,导致大多数人的青春都是在无尽的作业与考试中度过的,青春期的感情则更加微妙,并不是银幕上那样青春靓丽、激情洋溢的。
而经历过性解放之后的美国社会和亚洲有着本质的不同,国民性格也不同于亚洲人的迂回曲折,而是更加
直率
,校园生活要相对自由,应试压力相对较小,在这种语境下描写激烈的爱恨情仇是有些基础的。
2、电影情节与现实的对应
因此,在中国青春电影中出现和美国电影中相似的情节有时候就会显得非常荒诞:中国式的青春期里,肥大难看的校服和无穷的试卷不知道哪儿去了,多的是每天无所事事分手堕胎女孩,也不知道是哪个平行时空里的班花的青春……这使得观众与电影之间产生了一种割离感:
唤起的不是观众的青春回忆,而是一种对青春自恋式的意淫
。
反观日本青春电影,日本电影人倒是相当坦率。如同鲁恩·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的感慨:“日本人与其它东方民族不同,有强烈的描写自我的冲动,既写他们的生活琐事,也写他们的全球扩张计划,其坦率实在令人惊异。”
尤其是大量的以青春期迷茫为主题的作品,他们已经走过了仅靠跌宕的情节来制造空洞快感的方式,出现了大量的
反高潮
的叙事手法,试图通过电影来传达
真实人生的平淡
,以情境刻画细致敏感的青春的末梢神经,在一杯清水一样平淡的生活里,品出一丝苦涩来,这才是大多数平凡人真正的平凡青春。
▎
结语
就在不久前,《海街日记》在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我们突然发现,青春电影已经成了日本电影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并在世界电影史上有了一席之地了。由此想到中国的青春电影,出路在哪里?可能大多数电影人对于这个问题和对他们的青春期一样迷茫。
从电影类型的起源,到它的社会根源,再到一代人成长中的生活细节,日本青春电影的成功印证着电影的本质意义:
生活
、
表达
与
创作
——而中国青春电影最大的问题,或许就是电影里的青春
跟自己的太不一样
,有观众戏谑道,电影里拍的是“长得好看的人的青春”——如果一部青春电影,与自己无关,与普通观众无关,可能也与拍电影的人无关,那么拍的到底是谁的青春?
这个问题,或许必须要回到真正的“青春”之中,才能找到答案。
参考资料:
[1].王彬 《日本电影的欲望表达》
[2].王珊珊 《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日本青春电影》
(出自:凡影周刊 微信公众号:f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