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院长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无意中提到一个女生。
她的名字出现在了学校图书馆读者借阅榜单的榜首,这本不是什么稀罕事,可据说她的阅读清单长到令人惊讶:从去年三月初到十二月底,去掉两个暑假,她总共借阅了221本书。
这是什么概念呢?她总在校也就是220多天,这样算下来,平均一天一本吧。
肯定有人吐槽了:“借这么多书看得完吗?不会是”形式大于内容吧?”,“书不在读得多,要靠质量取胜。”,“你们文学院的读书不是应该的吗?”
我猜说这些话的人大概这一年读的书屈指可数,自己做不到的事,就奚落别人也不可能做到。
从大一开始我就会注意到图书馆的大屏幕,有时候会显示借阅排名,有时候会显示当月的热门好书。
快三年了,我总共就上榜过两次,还是大一的时候,后来阅读的次数也慢慢减少。如今我每天都会在图书馆泡着,但也远达不到这个女生的阅读量,大一大二的时候时间比较多,一个月八九本已是不错的成绩,这一两个学期要说每月读上三四本,已经是可喜可贺。
这样的阅读速度不是不可能的,去看看那些图书馆里嗜书如命的专注学生吧,他们和一般学生没什么不同,神情淡然得一页一页翻着。
特别的地方在于,这样的动作在他们身上日日如此。
我的同班同学平日爱写诗,很久之前我读过他的“早期作品”,并不觉得如何。前段时间听闻他的作品获奖,再讨来学习,甚是惊艳。没想到一个男孩子遣词造句这般风雅迷人,我以前开他玩笑说:“你是我们班里为数不多的,像中文系学生的人。”
这才想起有很多次,我在图书馆看到他的身影,或者在挑书,或者在阅读,或者在写东西。都是如此。
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会忽然给人一阵惊喜,他们的惊艳并不是无来由的。
很多人也不是生来自带光芒,而是在无人的地方,独自积蓄了很久的力量。而这积蓄的过程冗长,平淡,淡到会被人遗忘。
❤️
在偌大的校园里,哪里能找到那些最能坚持的人呢?
大概是操场的跑道和图书馆的自习室里吧。如果你经常出没这些地方,就会发现一些熟悉的面孔。
最近听说某个学姐收到心仪学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我并不直接认识她,只是眼熟。差不多一年前,她就坐在离我不远的一个座位上,每天我都能看见她复习的身影。基本上都能数的出她有几种颜色的大衣,几个样式的围巾。
这样的身影很多很多,多到数不清,可他们的身影又是那么深刻,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为了某个目标,在同一个地方做同一件事情,日复一日。
坚持或许不是征服一座看得到顶的高山,而是在一条漫漫平路上始终不停下脚步。
比起幸存于刺激和动荡,人更容易被日复一日的平淡冗长打败。那些看似毫无新意的日子机械化地重复,消磨了很多人所谓的”斗志“。“杀死”他们的不是一种有形的巨大的“困难”,而是那种根本就无形的“平凡力”。
❤️
最近时常被问到,做公众号很好玩吧?
最开始的时候是很好玩,因为处处都新鲜,伴随着巨大的成就感,短暂的快乐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巨大的责任感和厌倦感,
输出文章本来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可是日复一日地重复这个动作,所承受的东西远不止“写东西”本身。
站在众人的视线里扮演一个被簇拥的角色,这谁不会呢?
被羡慕,被夸赞,被认可本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人人都有脚,可以踏上领奖台。难的却是:并不是谁都有这个资格。
高中的政治课就学过“量变和质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被洗了三年的脑,虽然记不住标准答案,却永远都忘不了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
生命中任何的惊喜,幸运,收获,无一不是源自与日复一日的努力耕耘,纵使成功的姿态千万,努力和坚持必定是最土的那个先决条件。
❤️
去年传播学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小组提了两个问题:“为什么当下的’网红’在年轻人中这么受欢迎?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想成为’网红’?”
当时我给出的观点是:“网红”本身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并无好坏之分。但是他的存在给了很多年轻人“人生可以走捷径”的错觉,觉得只要赶上了某一个势头,就能一炮而红,接着名利双收,比起踏踏实实地奋斗不知道快了多少年。
可是想想,这是多么多么小概率的事件,多少个人捧着奶茶拍张照片传到网上就能走红?多少人拍个视频吐槽一下就能占领微博头条?多少个人赶上互联网红利期能创造千万粉丝?多少个人可以通过写文章引导大众目光走向接着出口即热点?
成功的人被我们熟知进而树立为典型,而更多在”积极成名“路上的人,“死”在了某片人山人海的沙滩。
不知道世界因浮躁而失去对踏实的信任,还是因为踏实失去了魅力而使人陷于复杂哦。人们感兴趣的其实不是某个确切的个人,而是其带来的那种新鲜感,就像街边看热闹一样,等新鲜感过了,鼓了掌就散了。
很多人所谓的幸运只是恰好遇到一场顺路的东风,别说万事,就连一事都没有具备,等风一停下,照样会重重落下来。
❤️
有读者分享给我陶杰《杀鹌鹑的少女》里很著名的一段话: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的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这话说得很苍凉,但的确一针见血。
我不知道可不可以理解为:
命运中的一些巨变大多来自于生命中沉闷平淡的日常琐碎,他们自顾自地默默堆叠,却
为着未来的某个惊喜瞬间积蓄能量。
我时常在晚上十点出图书馆,看见很多打着哈欠,神情疲倦,抱着习题独自一人行走在校园里的普通学生,他们的生活好像不能再普通,他们好像坚持着并无太大意义的事情,他们的日复一日好像都是如此,在书库的夹缝间,在自习室的桌椅前,在熄灯的操场上。
他们或许也一次又一次得问过自己,我每日的坚持做的这些事情,看的书,背的单词,跑的公里数,到底为了什么?
但总有一天,他们会忽然发现,
自己忽然撞见的幸运从来都不是偶然的,是从前毫不起眼的一个个当下堆叠起来的。是那些险些要放弃,却最终都坚持下来的时刻换来的。
他们会恍然大悟,每个令人惊喜的未来,竟然就藏在那些令人厌烦的,平凡无比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