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蓝色字体“掌上太原”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每天免费收到精彩内容了。
小东门街延续太原的历史文化和红色精神;教场巷再现太原古城古街古巷的风貌;东城巷打造成舒适休闲的步行街。
从杏花岭区城乡管理局获悉,山医大二院片区改造规划已经出台。
计划采用易实施与可持续策略,全面继承和挖掘太原的历史文化底蕴,把老城区打造成"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
在城市管理全面提升行动中,山医大二院片区作为全市重点创建的11个示范区之一。
该片区规划范围 东至东城巷、南至东华门街、西至五一路、北至小东门街,包括小东门街、东华门街、教场巷、东城巷、新民北街东段,涉及街道总长度为4.16公里。
在前期整顿中,杏花岭区相关部门采取“巡查、整治、值守”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延长工作时间,对背街小巷、无人看管楼院、卫生死角、建筑工地、拆迁工地内积存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进行了彻底清运。
交警部门也全方位展开行动,对违停车辆进行集中治理。
通过增设斑马线、安装道路中心线隔离栏、设置禁停牌、施划停车位等方式,有效治理了交通乱象,缓解了车辆难停放问题。
小东门街西起五一路,东至建设北路。小东门街与建设北路口曾是明太原古城迎晖门所在位置,清代被称为“小东门”。
民国时期的小东门街原是阎军的驻扎地,是太原城里为数不多具有鲜明军事特质的街巷。
在这次改造中,小东门街要引进开放空间的系统设计、立体化多层次的绿化系统、“城市家具”、环境雕塑、夜景灯光以及街道色彩。
在细节方面,要突出传统元素的现代演绎。比如将传统青砖墙用在建筑的外挂构建上,将拱圈用在围墙改造上,将杏花造型用在照明灯具上。
街边建筑也要营造中式韵味,公共设施也要植入传统元素。
此外,在改造中,将街道南侧省军区围墙改造为国防教育宣传展示墙。
拆除小东门街西端沿街一层建筑,将其改为街头绿地,为市民提供休息活动的区域。
在小东门街东端临近建设北路的太铁迎晖苑入口处空地上,增设部分可供市民休憩活动的公共设施,作为市民休憩的公共场所,并在原小东门遗址处设置铭牌说明,介绍小东门的历史沿革。
对市粮食局、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行政学院等街边建筑和住宅楼进行立面改造,根据每栋建筑的不同情况分别设计改造方案。
教场巷(含前双龙巷)呈南北走向,北接小东门街,南至府东街。
教场巷建成于清末,得名于清代精骑营练武之教场。
解放前正太、同蒲铁路始修时,外籍工程技术人员居于此,一度改名“工程师街”,解放后复名教场巷,是太原府城里保留颇为完整的一条历史街区,还遗留着部分独具个性的历史建筑遗产,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次改造中,要延续教场巷古朴深厚的街道氛围,营造古街古巷的历史风貌。
改善人行道的铺设,设置统一的树池、花箱、行道灯等,统一街道的整体形象。
突出历史人文街区的风貌,将街道的多处围墙进行改造,利用原工程师楼围墙元素提炼。
改造中还将加入旅游元素,让教场巷成为“主客共享”的旅游新热点,并通过植入城市 wifi 热点,结合 APP 开发,推广杏花岭区的历史文化。
此外,考虑到机动车频繁出入教场巷,设置智能化停车系统,改善老城区的停车功能。沿街的公共建筑和住宅楼也会实行立面改造。
东城巷南起府东街,北折东至建设北路。解放后,太原市城区地域扩展,拆除城墙,修建民宅,形成街道。该街建于东城墙旧址,因此命名为东城巷。
由于街道生活氛围浓厚,宽度较窄,东城巷将被改造成为环境优美、具有小资情调的生活步行街。
首先要改造路面铺装,路面材料选用防滑小料石和现代化的小砌块,加宽人行道,交接处放置景观小品。在人行道上设置盲道,尽量减少路面的高度差。
其次通过多层次绿化系统和沿街店面建筑的立面改造,来提升整个街道的品质。
将街道的多处围墙进行现代化改造,街道两旁增加小型的驻留空间以及休憩座椅。
将架空线缆实行入地改造,将变电站等暂时无法拆除的装置进行艺术化装饰。
打造浓厚的商业氛围,尽量集中布置小商铺。店铺的门头牌匾风格尺寸统一,门前的台阶形式和高度也要统一。
在路面相对宽敞等地,设置流动摊位,并实行统一管理。
来源: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