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不利扩散条件影响,昨天傍晚开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再次出现空气重污染过程。据北京市环保局消息,北京于今天零时至1月1号24时启动重污染橙色预警。西安、郑州等地也已启动相应预警机制。
从2010年pm2.5第一次正式进入中国民众视野至今,已过去6年,为了治霾,国家和地方政府出了一系列政策,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散煤、省市联动……但不少生活在北京及周边省市的普通人依然觉得雾霾很重。治霾有成效吗?
中国之声年末推出系列报道《拉直雾霾的问号》,揭晓雾霾的那些事。
12月末,北京国际机场t3航站楼,出租车司机张师傅刚拉上乘客:
昨天是最重的。(咳嗽)谁也弄不了。这天就这天,脑仁儿疼。
距离北京一千多公里之外的上海,沈女士在自己的朋友圈中讨论,究竟哪种空气净化器更好:
相比北京,上海华东这边可能稍微好一点,但是感觉次数挺多的,反正像我跟身边我朋友家这两年都是买了空气净化器的,而且不止买了一个。们还讨论说怎么感觉还是严重的。
这是北京2016年冬天第一次拉响雾霾红色预警的最后几个小时,在这一轮雾霾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共有27个城市启动了红色预警,18个城市启动橙色预警,工业企业停产限产、工地停工、机动车限行。
从2010年pm2.5第一次进入中国民众视野,至今已经过去6年,治霾政策一年比一年严厉,但和张师傅、沈女士一样,觉得仍然深受雾霾困扰的人有很多。
段子怎么说来的,北京的霾沉重,河北的霾激烈,上海的霾湿热、沈阳的霾醇厚……没什么感觉。
我感觉也没啥变化,也没有说的那么邪乎。我记得有那几年,晚上出来的时候都是红色的,说不上来那种红色,车窗玻璃打开之后,感觉都透不过气儿来。
我跟我周围的朋友讲,我说你们可能已经忘了09年10年的时候,北京冬天是个什么样,晚上走在马路上说,你看路灯路灯是个放射状的,确实我认为那时候买是比较厉害的,现在你看,通过这几年的这个推进,我觉得这个污染情况已经明显改善。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pm2.5的平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截止到今年11月末,这个数值降为67微克/立方米,天津、河北也均有好转,整个京津冀地区的平均值同比下降了10% 。参与过大气十条制订工作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说:浓度下来了,但次数没减少。雾霾改善的量,确实还没达到能让公众有明显感受的程度。
确确实实我们还没改善到让公众有明显感觉到那个程度,因为公众的感觉主要是能见度、灰霾的这个状态。其实我们更科学地衡量我们空气质量的这个方法的话,就是pm2.5的浓度。但是pm2.5和能见度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第二个,就是能见度和大气的湿度也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环境质量虽然有改善,我们的峰值虽然是减少,但是这个减少的这个量改善的量,还不足以使我们让能见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一个感觉上的变化。
从监测上来看,优良天也在增多,以河北为例,2014年,石家庄的优良天只有102天;2015年,达到了180天,到了今年,截止到九月,石家庄的优良天已经有148天。河北保定环保局调研员赵晋民说:优良天再多些才好。
谁也是越好越好,好天或者比较好的天,大家感觉不那么明显,雾霾天对大家触动比较强烈。但是从数据上来说,是比较明显的。
今后几年,人们从感官上恐怕更难体会到明显变化。随着pm2.5平均值的降低,污染减排的边际效益正在递减。
宫正宇:对北京来说,大气十条订了两个指标,具体的数是60,但降低是要25%。现在看来(达到)难度非常大。从90从80,可能相对来说还好干一点,从80到70,难度很大,从70到60难度更大。你这个咱们今天见到蓝天这是好的天,这样的优良天,越多越好,但实际上一个重污染过程马上就吃掉了几个优良天了。
限行、减排、产业升级,政策越来越严,源解析越做越细致,但雾霾还是会出现,柴发合认为,说到底,还是我们的整体排放强度太大。2014年的APEC会议之前,钢铁、水泥产业停产、燃煤电厂减排,七个省份减排了差不多一半的污染物,即使过程中出现不利气象条件,优质天气仍然持续了半个月。
大气环境自身的自净能力,你超过了他的自净能力,以后就要积累,积累多了就要处在一个重污染的这个状态,国外也有这个不利的气象条件,为什么他们不会发生那么严重的污染?最关键的原因是它的排放强度低。
当然,身陷雾霾中的人们知道这种级别的措施没有办法成为常态。他们已不止会在重污染天气来临时和蓝天出现的那几天,透过窗户,拍张照片发到朋友圈,更无奈的学会用辩证思维去理解呼吸之困。
在24号举行的“2016中国绿色发展高峰论坛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就提出来,珠三角地区2020年可以实现空气质量达标,长三角地区2025年,而京津冀地区达标时间最晚要等到2030年。在雾霾治理的问题上,专家们都认为“发展中的痛还要靠发展来治”。
宫正宇:那些钢厂他明知是重污染的行业,他为啥还要开啊?他不开,职工下岗了。说心里话,你这个环保是和这个经济相辅相承。当你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一个调整,这些重污染的这个行业慢慢的淘汰出去,我们的环境才能好起来,否则的话,我觉得这个一时半会做不到。只能慢慢改善。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多重政策和手段下,雾霾治理的成效还是非常明显的,不论是pm2.5的平均浓度、峰值数据还是雾霾天数,都有好转,大家感受不到,一是因为大家对雾霾天更加敏感,而优良天数还不够多;另外,雾霾的治理确实还没有到达能让百姓有很明显感受的程度。
尽管数据在变好,我们不能乐观,特别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治理将难上加难,只有经济结构改变,环境质量才能得到根本性改善。
央广记者:周益帆、吴喆华、杜希萌
微信编辑:张天健
来源:中国之声《新闻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