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3岁,100亿! ·  昨天  
现代快报  ·  台媒:大S骨灰已乘私人飞机抵达台湾 ·  昨天  
现代快报  ·  台媒:大S骨灰已乘私人飞机抵达台湾 ·  昨天  
央视新闻  ·  跨越3300公里,他们终于有了一张全家福 ·  2 天前  
昆明警方发布  ·  假期余额不足?昆明公安免费赠送“大礼包”! ·  2 天前  
昆明警方发布  ·  假期余额不足?昆明公安免费赠送“大礼包”!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范雨素走红,正常吗?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26 16:23

正文

《我是范雨素》,最初看到转发,“这是啥”一闪念,滑屏而过;


又有人转,点进去看到开头——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尽管很多人为它触动,却让我担心遇到一碗冗长而浓烈的鸡汤,便放弃了;

直到今天上午,同事说:“这个刷屏了。”我才发现,转发这篇文章的人,似乎比转发航母下水新闻的人还多。而且,评论文章早已伴生而来——




《范雨素写得很一般,只是城里人太缺农家乐》、《范雨素要吃口饭》…… 这派作者一边略带尖刻地批评范雨素的写作;一边疾呼真正应该关心的是范雨素笔下的种种不公。


在我看来,这样的评论文章、尤其标题,算得上林语堂所说的“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但仍引来不少转发,转发一种“你们别只看热闹,更应关注不公”的态度。


态度绝对正确,心中却有疑问——范雨素的写法不新鲜、她的经历其实也不新鲜, 文章为什么红了呢?


看到有人总结出这样两条理由:


1、居然很不错的文笔;

2、用猎奇感贩卖情怀,卖得恰到好处。


第一个理由冷酷却精当,“居然”两个字,指向一种很无情的同情心:这样的人也可以写作?

就像范雨素接受采访、谈及同样出身农村的诗人余秀华时所说:“那些媒体关注的点是残疾、情色,然后才是她的才华。”


范雨素的手稿。图自《我是范雨素》


至于 第二个理由,真的有猎奇感吗?


范雨素的经历并不魔幻,远不如一年前那篇《残酷底层物语》爆款文章中提到的“快手”App呈现出的乡村世界;笔者问了不少农村朋友,“这算什么”“她遇到的情况算好的了”也是最主流的答案。


2015年4月在北京皮村工人小组上课,老师张慧瑜让农民工学员朗诵各自的作品,范雨素在朗诵中。图自《我是范雨素》


范雨素说,原本只想写她的母亲,是编辑建议她加入自己的故事。

感谢编辑 。正是范雨素育儿嫂的身份,既下探了遥远的“底层”——农民工子女入学难、拆迁引发的争斗;又上探了隐秘的“上层”——“如夫人”(小老婆)的生活、同桌不同食的不公;其中种种,隐现出人们担忧的阶层固化信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