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鲁柏祥博士
企业让企业家去经营,让我来帮助企业家好梦成真——鲁柏祥
51好读  ›  专栏  ›  鲁柏祥博士

鲁博士谈管理艺术|企业管理不能再“纸上谈兵”

鲁柏祥博士  · 公众号  ·  · 2018-09-30 11:18

正文

俗话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里的“善”强调的是技巧,是艺术性。 将管理置于企业,同样也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强调“当下”的艺术,它是理性的、客观的、全方位的。因此,从“当下”情境出发的时空观是管理者所应具备的素质。 优秀的管理者对于企业不会采用“保姆式”的时刻看管,更不会是“官僚式”的施令发号,而是聚焦于企业当下的具体情境,对于不同的事件既能找到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又能将其既灵活又变通地运用于复杂抽象的实践问题之中。因此,管理是艺术性和科学性的有机一体。

管理的“艺术”既理性又客观

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此话不虚。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管理的“艺术”与“科学”的内涵的把握上。实际上,管理的“艺术”不同于艺术的“艺术”。艺术中的“艺术”是感性的、主观的,甚至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管理艺术则强调适应性地区别对待——差别化,亦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管理的“艺术”是理性的、客观的。企业家如果“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最终一定是浪漫不起来的。

管理的“艺术”具备双重属性

管理中的“艺术”具有对人的艺术与对事的艺术的双重性。对人的“艺术”是指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即使是对相同的人,也会因时空的转换而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对事的“艺术”是指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做任何一件具体的事情的方法必然是科学。不同的事件需要有不同的方法,同一事件在不同时空条件下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决非任何事件的“随心所欲”。

管理是严谨的艺术,而不是充满浪漫色彩的艺术。艺术是精神层面的消费,而管理是现实层面的生产,是要通过生产赚钱的。很多管理者盲目地把管理的“艺术”当作艺术的“艺术”来对待,人倒是激动了,可问题不能解决。

关于学生求婚的故事

甲学生是这么求婚的:“亲爱的,当浪漫的秋风伴着秋雨吹来,我是否等到了爱情的累累硕果?”

乙学生是这样向她的心上人表达的:“当我们在一起时,将是世界上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组合,请答应我吧。”

丙学生的言辞更是另一番景象:“我经过周密的调查取证,先后得出结论:我们是最合适的。如果你三天内不作答复,将视为同意,自动放弃反驳的权利。”

这三个学生分别是学文学、经济与法律的。三个人都成功,是因为他们对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办法,恰恰这些方法用对了。如果三个方法交叉使用,就不一定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对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了。

三个人都成功,说明成功的方法不只有一个。所以说,时空观是管理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管理哲学观,时空观强调“当下”,因为管理是情境真理而非科学真理。 科学真理是在一个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强调科学性。情境真理是在现实背景条件下回答“是什么”,强调艺术性。 大部分书生只知道科学真理,而大部分社会油滑者只知道情境真理。

管理的“艺术”致力于科学化

管理是一门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同时,管理也是一门艺术,是建立在不同“时空”基础上的科学。管理是致力于艺术的科学化;管理艺术是科学的艺术化,管理的基本面一定是科学,管理艺术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艺术;任何只强调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行为都是偏面的。

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一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们应该懂得如何管理,知道如何去领导企业并促进它的发展,也知道如何激励员工和让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管理者不同于技术和资本,不可能依赖进口。即便引进管理者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引进的人数也将是寥寥无几。管理者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因为他们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并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环境当中。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

管理要对事情有热情,但一定不能对事情有感情。一定要对所做的事情有兴趣,但不要凭兴趣做事情。感情用事,在管理上迟早会出问题。

企业管理应该是“有情对人,无情对事”,管理中的“情”指的是积极、主动、建设性地做好事情的态度,而非除此之外的随心所欲或“自由”。 过程强调的就是时空的转变。衡量管理是否有效看结果,但管理本身则强调过程!有效的管理者决不是混世魔王!现代企业管理之父泰勒这么解释管理:管理就是过程性地、确切地知道你要做什么,并让别人用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把事情干成的艺术。所谓“过程性地、确切地”,就是指目标管理。很多人把目标管理误解为管理目标,所以我们经常听到管理者这样对下属说话:“我管你怎么做的,只要结果给我就行了。”其实,目标管理是指围绕目标对过程进行控制与干预,而很多人误认为只要管目标(结果)而不管过程。

只强调结果的管理不是管理,而是命令;只强调结果的管理者也不是“管”,而是“官”,靠的是权力。 “管”必定是围绕目标强调过程的,靠的是责任。 我们的企业需要的不是“官僚”,而是“管僚”。否则,没有过程的“管理”,必将导致越来越多的生产安全事故。

过程做好也可能出差错,但出差错是偶然的;过程做不好也可能成功,但这种成功同样也是偶然的;一个优秀企业的成功必须建立在牢固的必然性基础上。因此, 管理必须强调双过程原则,即事件推进跟踪的过程性;管理方法改善的过程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