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网络辟谣
上海网络辟谣由上海市网信办和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联合打造。我们还原事实,让您洞悉真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以为是糖,结果放嘴里炸了! ·  19 小时前  
新华社  ·  四川筠连县山体滑坡,最新救援情况→ ·  2 天前  
人民日报  ·  《哪吒2》,又登顶了! ·  3 天前  
北京发布  ·  今年再开2条新线!北京地铁又有新消息—— ·  3 天前  
江南晚报  ·  DeepSeek,紧急声明!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网络辟谣

消除结节“神药”吃了9个月反变大!揭秘带货直播间的谎言→

上海网络辟谣  · 公众号  · 社会  · 2025-02-10 12:05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老年人沉迷直播间购买假保健品的现象。直播间成为了老年人消费权益受损的重灾区,很多老人沉迷于观看直播并购买各类保健品,但其中不少是假冒伪劣产品,甚至会对健康造成风险。主播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对此,需要严格监管直播内容,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审核准入门槛,并加强科普宣传,提升公众健康素养。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老年人沉迷直播间购买假保健品现象严重。

不少老人花费大量时间和钱财在直播间购买各种保健品,但实际上这些产品大多没有功效甚至有害健康。

关键观点2: 主播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

一些主播通过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等方式误导消费者,声称保健品有神奇功效,甚至能够替代药品治疗疾病。

关键观点3: 监管部门需要更严格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市场监管部门需从非法生产、销售等环节入手,加大对违规生产企业、直播间运营者及主播的处罚力度,并构建多层次执法体系。

关键观点4: 加强科普宣传和公众健康素养的提升。

公众对于健康知识存在壁垒,应加强科普宣传以适应新媒体传播方式,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消费者也需要明确自身需求、咨询专业人士、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保健食品。

关键观点5: 子女和社会需共同为老人在网络世界筑起防线。

老年人沉迷直播间问题背后也凸显出老人的情感需求,子女和社会应该一起为老人在网络世界筑起防线。


正文


近年来,直播间的保健品已成为消费者权益受损的“重灾区”。不少老人“一边上网,一边上当”,不仅花费大量时间和钱财,也面临健康风险。

沉迷直播间
买一次就踩一次坑

两年前“入坑”后,陈女士的姥姥每天都会准时看直播。花在直播间里的钱已有上万元,但保健品仍源源不断地出现在家里。

“这款益生菌吃了可以杀肠子里的菌”,直播间内,声称是“某三甲医院院长”的主播侃侃而谈,“有奇效”的益生菌卖出698元两盒的价格。

上海的李樱(化名)也注意到家中老人的异常。68岁的母亲每天要花4到6小时看直播,出门也要戴着耳机、拿着手机,边走边看;从纳豆胶囊、复合硒片到小分子纯肽,在直播间买的保健品越来越多。

近年来,老年人沉迷“养生”直播间、购买各类保健品的情况并不鲜见,然而,不少保健品都是假冒伪劣产品。

“每买一次就踩一次坑。”陈女士介绍,姥姥多次下单的一款益生菌,包装与某知名保健食品几乎一样,但实际是假冒的“李鬼”;查询另一款止咳保健品的配方表,也发现其实不过是糖果。

消费者用药后结节反而增大

在反复下单、花费不菲的同时,一些所谓的保健品不仅没有功效,反而还会带来健康风险。

云南昆明的马先生因患有肺结节和甲状腺结节,在刷到含有结节内容的直播视频时,立即对主播推销的一款胶囊产生了兴趣。

“声称是专门消除肺和甲状腺结节的,把这个‘药品’说得非常好,消除结节成功率达98%。” 马先生说。

被结节困扰的马先生动了心,随即按照推荐下了单,花1065元购买了9瓶胶囊。9个月后胶囊吃完,马先生的体检结果显示结节没有消除,甚至肺上结节还增大了。

经过了解,马先生才知道自己在直播间购买的只是保健品,并非能起到治疗作用的药品。他试图联系商家和平台进行维权,却遭遇层层障碍。“商家让我提交体检报告,他拖了几天,又说公司管理层审核不符合要求。”

宣称压制结节息肉

包装标注却显示为食品


记者在 某直播间看到,主播宣称用古方草药压制结节、息肉,吸引了众多消费者。记者随后 下单购买了这款产品,收到货后发现产品外包装上标注“品名”为“15味散清茶”,“产品类型”为代用茶。产品包装上的执行标准是一种食品标准。包装上明示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号表明,该产品属于食品。


这样一种食品是否有主播宣称压制结节、囊肿和息肉的功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专家认为,虽然食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但它并不能替代专业的医学治疗,尤其是对于已经存在的息肉、囊肿或结节,还是要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专家表示,现在网络上宣传的茶饮品,还有一些食疗的办法,不可能把息肉、囊肿和结节消掉,这完全是一种误导。

专家强调,国家对食品、药品、保健品区分得很严格。食品、保健品对健康有益,但没有治疗的作用,所以药品是单独的一个分类。“治疗息肉、结节或囊肿的药从原研到动物实验到一期、二期、三期临床,周期很长,所以不要把保健品、食品当成药来吃。”

广东某三甲医院住院医师黄小婷(化名)介绍,“抗癌”“降血压”“降血糖”是保健品“洗脑”中老年用户的“三大法宝”;有患者听信直播间推销购买保健品后,擅自停了降压药,“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严重的话会带来脑梗风险”。

“三品一械”直播带货

虚假宣传问题最为突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都明确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信息必须真实、全面,不能做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健康类直播间的宣传用语确实造成了一些消费者分不清是药品还是保健品或者食品。


在某直播间,主播先是介绍肝火旺、肝郁气滞、肝郁脾虚等各种症状表现,讲完就接着推荐一款“舒甘汤”,说里面“有15味中药”,但实际收货后发现包装上标注着“方便食品”。


另一个直播间里,主播介绍 了一款“百年牛黄丸”产品,对中风、心梗、脑梗及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治疗效果。但记者看到,其包装上标注的却是“方便食品”。

前不久,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法治研究会等机构联合发布“三品一械” (指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直播带货消费调查报告,各种现象表明,关于药品、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及医疗器械的直播带货当中,部分直播带货样本涉嫌虚假宣传、价格误导和不公示证照信息。

记者注意到,“三品一械”直播带货消费体验调查结果显示,体验调查的样本当中,虚假宣传、夸大宣传、误导宣传达到30.50%的比例。同时进行的消费者调查表明,有38.25%的受访者认为是受了主播推荐的影响,选择购买直播间的产品。

治理直播乱象
向虚假内容说不

事实上,针对保健食品等“三品一械”的广告审查,《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已有相关规定。

然而,直播活动中很难区分“商业宣传”与“广告”。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会长吕来明表示,“三品一械”直播内容是否构成广告,目前在法律上的适用标准并不明确。由于直播内容是动态、实时、海量的,平台也难以事前审查,只能通过技术手段监测或抽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人民日报  ·  以为是糖,结果放嘴里炸了!
19 小时前
人民日报  ·  《哪吒2》,又登顶了!
3 天前
江南晚报  ·  DeepSeek,紧急声明!
4 天前
骑行夜幕的统计客  ·  速查表20170116
8 年前
人民日报  ·  今日大寒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