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毒舌电影
坚持原创,只说真话——信毒Sir,有好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银幕穿越者  ·  跨年元旦档6.87亿元 长达6天的观影热潮 ·  4 天前  
电影最TOP  ·  5°C天气,单穿一件T恤出门?! ·  4 天前  
电影工厂  ·  佟大为,任素汐,这阵容太炸裂了!!! ·  5 天前  
独立鱼电影  ·  完了! 2024年就这么过去了。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毒舌电影

这么拍戏迟早玩死自己

毒舌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1-11 22:49

正文

 先给大家爆个喜。


《毒舌电影》小程序正式发布了,第一时间看好片,留言上墙无上限。


欢迎各位毒友亲自体验,留下意见,好的坏的,Sir照单全收,全力改进。

诺,入口在这。 




回到正题,上个礼拜,一部大戏“绿”了。


并不是这部戏的男女主角闹了什么场外绯闻,是它对绿幕的使用,拙劣、泛滥到令人发指。


嗯,《孤芳不自赏》开播一周,豆瓣直线狂泻,截至今天保收 3.8




关于它如何“假”,媒体已爆出太多,Sir就不再复述了。


据称,主角戏份靠正反打、加大光圈虚化背景完成,男女主三集仅同框八次。





二次元演戏,效果玄幻,“某些段落后面的群演和两主角根本不在同一世界里,就像是一群没灵魂的僵尸”。



现在官方版本里该段落已喂狗


而种种问题,除了归罪于后期制作的不专业,隐隐也指向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是半年来江湖传言已久的“替身教”,从小鲜肉倒模演戏,到流量明星们在一部戏里只奉献特写。


听说某小鲜肉拍戏,给的时间特别紧,剧组被逼急了,真人倒模,订做了两张人皮面具,除了近景,全部用替身拍,叹为观止,好期待看到这部戏啊!



李易峰《麻雀》,数一下有多少个替身?




如果说以前的粉丝电影靠卖他们的脸,那现在,连他的脸,都可能是“假”的。


请别误会,Sir并不是批判替身,相反,替身的存在,是影视行业健康运转的基石。


一部戏,有时为了赶进度,或大牌演员档期吃紧,无需露脸的背影远景,会让文替适度出场。


有时为了保护主演,降低风险,拍爆破、飞车等高危戏份,也会借武替帮忙。


再细分,还有“光替”“裸替”“手替”。


但,替身不是替工,替是为了整体呈现出更好效果考虑——代替影片中原演员表演某些特殊的、高难度的动作和技能原演员所不能胜任的惊险动作。


替身,绝不是明星偷懒的借口,更不是他们赚快钱的捷径。


作为职业演员,自己戏份自己拍,能亲身上阵不假手于人,这不是无需废话的行业操守?


为什么需要我们反复提点?


看不过去的不止观众,还有合作者。


前不久,成龙在宣传《铁道飞虎》时就爆料,有位合作“小鲜肉”前呼后拥,到现场时,其实他的打戏已经拍完了,来这只是喘喘气。


“喘多两下好不好?……真的受不了,我真的想把这个名字讲出来。真的看不过这些人。送他五个字:看你几时完!”


这是成龙第一次说这样的话么?


事实上,早在2013年成龙大哥就爆过类似料。


用很高的价钱请他来

请他来之后呢

所有都是替身

他一来就是拍两个特写

啊 我走啦




不排除这两次成龙说的是同一个人,但从2013到2016,四年了,同一套说辞颠来倒去,仍被媒体称为“爆料”,最起码说明,这样的现象在今天的演艺圈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


更进一步,在以严苛出名的成龙剧组都敢如此,面对那些刚出道,权势小的合作者,他们还不在剧组里横行霸道?


种种乱象,不禁让人想起90年代的香港电影。


当时,除了本土市场火爆,港片还火到台湾、南洋等地区,香港电影的影响力,偶像的商业价值,远高于今天只在墙内虚火的内地影视圈。


市场好,拍什么都有人看,这就催生出一批让明星挂帅的粗糙烂片。




《中国周刊》曾专访王晶,在那篇文章中,提到当时一部港片的立项过程是:台湾片商拍钱,点名要香港大腕配搭出演,然后找导演,最后才是创作剧本。


知乎网友@老羊的回答也侧面印证了这种说法——


台湾导演朱延平讲过一个段子:他的《神经刀与飞天猫》,张学友、梁家辉、张曼玉基本没怎么碰过面,比如今天梁家辉赶到片场就各种特写和反应镜头。第二天张曼玉有空了,拍她的特写和反应镜头,然后是替身忙活。



这样的画面,不就在今天重演?


能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如此关键的剧情主演不同框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台湾在1995年放开对好莱坞的引进限制,周旋于三脚猫功夫的香港电影面对这个工业装备完善的对手,毫无还手之力,再加上其他场外因素,灿烂的东方明珠光辉不再,暗淡至今。


前些年,谈起香港电影的没落,我们还会归因于盗版、审查,但今时今日,重提此话,回过神来的香港电影人无不清醒地认识到——是自己搞死了自己。


导演缺乏冒险求新精神,不思挖掘新人;大牌演员身兼数角,无法深研角色,甚至许多场景以替身蒙混,所有这一切,造成香港电影数量、质量的全面下降(资深电影人吴思远)


今天的内地,与昨天的香港,不乏相似。


一方面是急速膨胀的市场需求,一方面,是刚刚起步的娱乐产业,畸形的供需关系,让一批远谈不上好的、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的作品,受到与实力并不对等的关注与回报。


但封闭、虚假的繁荣不可能持久。


前不久,刘德华在采访中提到,自己年轻时,也是不会演戏的小鲜肉。




一时之间,部分不理智的粉丝又为偶像的前途欢呼雀跃,看,今天连拿多个金像金马影帝的刘天王,年轻时也如此。


醒醒吧。


刘德华出道至今,以敬业出名,而你们的偶像,可跟敬业没有半毛钱关系。


在Sir看来,什么夏天穿大棉袄拍冬天的戏,拍古装顶着多少斤重的头饰,化多少小时的妆,甚至连续工作很久很久,这些都是从事演员这项工作的必要条件,做了,是应该,是姿态。


真正的敬业,是“完全进入人物的生活,并让观众感同身受。”


你能靠一个无处不在的替身,和没有对手的对手戏让观众感同身受么?


所以我们才会宣扬那些真正尊重这个职业的人。


比如Sir上周六安利过的、横扫金球奖7大奖项的《爱乐之城》,主演艾玛·斯通和瑞恩·高斯林练歌、练琴,数月之久,最终全程真唱、真弹。


演员肩负很大压力

他们不断排练 排练以求做到最好

我们真的排练了很久



比如金球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她那七十二变的口音,几乎能完美契合任何一个角色身份,刚出道时拍《苏菲的抉择》,就在语言学校磨了两个月。




比如很多人的老公张震,拍《吴清源》真学围棋,拍《一代宗师》练成全国八极拳冠军,拍《聂隐娘》掌握近身剑术。



这些近乎百分百投入角色的演员,才叫敬业。


最后,Sir还是想说,一个人,无论身份大小,自知和自律,永远是珍贵的品质。


自知是多从旁观者的角度见自己,在汹涌的赞美与批评中,听得出哪些是真话,哪些是假话。


自律则是你对欲望的管理和节制,为了更长远的目标,克制住一时的贪婪。


再送给那些喜欢“裸泳”的明星一句话,趁潮水退去前,赶紧穿好你的裤子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飞机头爱丽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