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褚伟锋
股票投资,做有实效的价值投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证监会发布  ·  习近平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 ... ·  16 小时前  
新股在线  ·  借壳并购重组潜力股:中晟高科(002778) ·  昨天  
木紫说股  ·  大涨啊!明天,这么干! ·  2 天前  
木紫说股  ·  大涨啊!明天,这么干! ·  2 天前  
美股投资网  ·  英伟达为什么大涨超5%?见底了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褚伟锋

一文看懂买保险(下)

褚伟锋  · 公众号  · 股市  · 2019-01-02 18:52

正文

我们继续上一篇,最后我给大家也写了自己的一些感受,以及推荐一些可以找到高性价比保险的地方。


重疾险、意外险、寿险可以叠加赔付吗?

目前, 除了医疗报销类险种不能叠加赔付,重疾险,意外险,寿险都是可以叠加赔付的 ,当然前提是都要符合赔付条件。

只要符合赔付标准,即便在不同公司投保,也可以同时获得几家保险公司的赔偿。

举例,张先生在A公司买了一份50万保额的定寿,之后又在B公司买了一份20万的重疾险(含20万身故保障),他还在业务员的推荐下,买了一份100万额度的 综合意外险

理赔1:如果因为交通事故意外身故,张先生可以获得多少理赔金?

50万寿险保额+20万重疾保额+100万综合意外伤害保额=170万身故保额(触发条件:意外事故)

理赔2:如果因罹患重大疾病身故,张先生可以获得多少理赔金?

50万寿险保额+20万重疾保额=70万身故保额(触发条件:重大疾病)

保险都买长期的吗?

意外险 没有保费上涨的问题。不管30岁买还是50岁买,价格都是一样的。所以买一年期的就好,不用担心保费上涨,即使停售可以换其他产品。

重疾险和寿险 都存在续保和保费上涨问题, 首选长期的重疾险和定期寿险 。一旦投保成功,就以合同的方式确定了保多久,不会受产品停售、生病住院其他因素的影响,比较适合作为保底的基础保障。

医疗险, 不管是普通医疗险还是百万医疗险,目前在售的产品99% 以上都是一年期的。

想买的保险投保地区里面没有自己的城市咋办?

国内的保险都是全国通赔的。如在北京买了份保险,几年之后回老家发展,不管这个保险有没有在老家那个城市销售,出险了也照样能赔。

可以这样操作,投保的时候先填一个在投保地区的地址,如找当地的朋友,等第二天保单生效了,通过保险公司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修改回来就行啦,不影响理赔。

互联网时代,每年都可能出性价比非常高的保险,怎么办?

早买早保障 ,重疾险每年都有新品推出,原来投保的老用户也没必要过分纠结。

可以换,也可以叠加保险。我们所买的保险的保额,不可避免的会面临通货膨胀贬值的问题,目前也确实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建议大家买够保额,然后每隔5-10年定期加保;

买了终身重疾险不代表从此就“高枕无忧”了,无论是定期重疾险还是终身重疾险都免不了要考虑通货膨胀的问题,现在看起来很高的保额,几十年以后不一定够用。如果购买定期重疾险,要适时地调整保额,平时做好投资,确保保障充足。如果购买了终身重疾险,也要利用短期重疾险或者专项重疾险做好补充。

买了百万医疗险,就不需要重疾险了?

既然有了百万的高额医疗保险,那我们是否还有必要购买重疾险呢?

医疗保险和重疾险最核心的4个差异:

1、解决目的不同:

重疾险: 重疾险不是医疗险,它属于健康保险,它的本质是解决收入损失的问题,和我们的收入有直接的关系。重疾险提供的不仅包括治疗费,还 包括能保证大家在五年内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相关费用——这些费用可以保障客户生活无忧、车贷房贷、孩子的教育、赡养父母的责任。

医疗保险: 医疗险仅仅的是解决医疗费用的问题,其他的费用是不涵盖的。

2、赔付标准不同

重疾险: 重疾险的赔付标准是严格按照合同约定, 只要符合约定的重疾,就能一次性获得高额理赔款 ,理赔款可以由我们自由支配,出国旅游散心、购买昂贵的营养品也是可以的。

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关注的是医疗手段和使用药物,不管我们是由于意外住院、还是普通疾病住院,都可以通过医疗险来解决医疗费用的问题。 但是医疗保险有着严格的报销规定 ,比如社保就有着严格的报销目录,而以尊享e生为例的高额住院医疗险,虽然对于医疗费用可以100%报销,但是有着一万免赔的的限制。不仅治疗过程需要使用自有资金进行垫付, 而且通过医疗保险+社保报销的费用,是不会超过我们治疗的总费用。

3、保费定价方式不同

重疾险: 一般长期缴费的重疾险,都采用均衡费率的定价方式,通俗来讲,每年交的钱是一样的。 所谓均衡费率:就是保险公司把风险估算后,把各年龄段的保费平衡后,每年给出一个保费均值,从一个年龄开始投保后,以后每年的保费都是一样的。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终身型重疾险都是采用的均衡费率。

医疗保险: 采用的是自然费率,而且可能会根据上一年度整理的赔付情况调整保费。

关于自然费率:是指其保费是按被保险人年龄增长而增长,即随着被保险人年龄增长,身体健康状态将逐渐降低,而保费将逐渐增高。按“自然费率”收取保费的重大疾病保险,一般为附加保险,多是附加于投资连结保险、或万能保险。此外,一些一年期的意外险和医疗险也用的是自然费率。

所以不能简单的说重疾险一定就贵,而医疗保险一定就便宜,是因为这2种产品采用了不同的定价方式。拿自然费率的产品和均衡费率的产品对比是不客观的。

4、续保方式不同:

重疾险: 长期缴费的重疾险在合同确定的同时,就锁定了保障时长和每年保费,不会因为个人身体状况和医疗费用的通货膨胀而发生变化,只要按时缴费,合同有效,保障就一直存在。

商业医疗险: 目前绝大多数的商业医疗保险是不保证续保,保证续保的产品保险公司会考虑自己的风险,不仅会比较贵,而且免赔额度也会比较高。以尊享e生为例,虽然承诺不因个人的健康状况,而单独终止合同和单独调费。但是保留了因为整体医疗水平变化、产品赔付情况进行费率调整的可能。而有的医疗保险在合同上直接标明,续保需要经过保险公司审核,只有审核通过后,才能接受续保。所以整体来看,绝大部分医疗保险是存在后续的不确定的问题,这也是和重疾险较大的不同。

医疗险有不少bug, 事后报销、稳定性差、价格也不便宜 ,用医疗险代替重疾险,这事儿绝对不靠谱。

但重疾险虽然没有医疗险的bug,但也有自己的局限:

如很火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作者说自己岳父因为流感病毒引起了肺炎,开始的时候没注意,结果后面病情恶化,住院花了 七八十万

像里面说到的ICU病房,一天就得 8000到20000块 ,人工肺,开机费 6万 ,随后每天 2万 起步,要是发生在咱们这种普通家庭身上,根本承受不了。

你说他这个是很严重的疾病吗?是,绝对是……

但属于重大疾病的范畴吗?额……不是。

像这种虽然严重,但不算重大疾病的病,重疾险派不上用场,只能靠医疗险报销住院的花费。

所以,预算够的话,最好还是 重疾险和医疗险互相搭配 ,一个负责治疗花费,一个负责其他开支。

不管大病还是小病都不用愁,妥妥的!

预算特别紧张,真要选一个扛大旗的话,建议分情况:

年轻人用重疾险,毕竟作为“夹心层”不光要治病,还得养家糊口;

老年人用医疗险,年纪大,重疾险又贵又难买,不如用医疗险防范一下各种住院情况,比如意外磕绊、大小疾病,也挺不错的。

总而言之,重疾险和医疗险相得益彰,谁也代替不了谁!

缴费如何合理规划?

请大家记住如下的3点,就能明白自己如何缴费了:

1. 保障型保险:选择长期缴费,杠杆更高

2. 理财型保险:选择短期缴费,收益最大

3. 根据个人情况:一定要结合自己收入和现金流来选择

如何合理规划寿险保额?

寿险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保障由于不可预测的死亡所可能造成的经济负担。 也就是说, 保障额度的确定与家庭所背负的债务情况密切相关 ,假如一个家庭背负了300万的房贷,那么夫妇双方的定寿保额合计想当然认为等于300万,这是一种很粗糙的计算方式,在前文我们也谈到了意外险、重疾险、寿险等可以组合搭配,共担保额。

读懂这7条,买保险这件事,100%没人能坑你!

误区1:有病治病,无病返本

有的朋友在购买重疾险时,会认为到 80岁的时候能返还保费的保险,一定比不返还的好 ,理由很简单,保险公司白给钱,只有脑子坏掉的才不要。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以2份保障接近的重疾险为例:

中国的消费者喜欢返还保费,为了占保费返还的便宜,每年多交20%-60%的钱。 其实到时候返本的钱,本身就是每年多交保费在几十年后的自然增值。

其实这样打开天窗说亮话没什么不好,为了返还除了多交保费,还有如下弊病:

· 提前身故: 如果没活到66岁就身故,那么不好意思,每年多交的60%保费白交了,同其他的保险一样,都是赔付保额,并不会多给你。

· 占用预算: 绝大部分人买保险的预算是不够的,如果为了返还,不得不多交很多保费,那么就没有多余的预算购买其他保险了。

保险公司不是慈善组织,所有产品都是精算师计算之后的结果,很多时候我们跟自己父母要钱都不容易,想占保险公司便宜,是不是想得有点多?

不花钱免费得到保障,这种事情只会发生在童话世界里。

误区2:买保险没用到,钱就白花了

“买了保险没用到,钱就白花了”的这种说法是非常不赞同甚至很讨厌的。

首先我们要接受一个事实: 保险是一种消费 ,就是你花钱买了一份受法律保护的契约,比如买了重疾险按照合同,就可以得到赔付50万,或者买了定期寿险,身故可以获得100万的赔付。

虽然这些保障我们看不到,摸不着,但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而且这些保障在保险公司精算的时候是有成本的。

保险是一种消费,都有成本的。

误区3:买保险,只敢找熟人

首先 不反对大家从亲戚、朋友中买保险 ,买保险只敢找熟人买的潜台词是:我姐/我弟/我妹妹的同学/我邻居,总不会骗我吧?

保险公司有很多销售话术,很多新人可能培训十几天就能上岗销售了。

所以买保险一定要适合自己,无论是亲戚推荐的,还是朋友买过的,都建议先仔细分析一下,不要盲目出手,买了又退是要亏损不少钱的。

误区4:大公司就是好,贵的就是好

中国有近200家保险公司,不是大家听过的就是大公司,没听过的就是小公司。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这是过去生活经验的总结,在日用品、家电等消费类产品领域是适用的,因为价格透明且充分竞争。但是 在医疗和保险这两个信息不对称的领域,“高价不容易买到假货”是不理性的 。理由如下:

· 由于信息不对称,你没办法判断商品的好坏。

· 保险和医疗都一样,需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反而不一定是贵的。

每家保险公司都有成千上百款产品, 就算大家选定了同一家保险公司,那也不代表这家公司所有产品都可以无脑购买

除此之外,很多人会担心小保险公司的安全性,其实国家对保险行业有严格的监管和多种救助措施,以保证我们的保单安全有效,我们实在没必要操这个心。

中国有银行破产过,但保险公司却没有。

误区5:多花点钱,买个容易理赔的

很多人出于对保险理赔的担心和不了解,甚至想多花一点钱买一个容易理赔的,这种也属于比较初级的问题。

再次提醒大家, 产品赔不赔,怎样赔,其实都写在合同里面了 。如果产品应该赔,保险公司借他几个胆子也不敢不赔。如果产品本来就不应该赔,就算你亲戚在保险公司工作,也是不会赔的。

误区六:我只想买一份重疾险

首先我们要知道,保险是金融三驾马车之一,有很高的门槛和壁垒。

比如很多人以为买保险就是买一份重疾险 ,其实这是非常粗浅的想法,不同的保险有不同的作用,一份保障完善的保险计划是一个组合。

· 意外险: 防止意外导致的身故或伤残,100万保额也就两三百元。

· 重疾险: 罹患重疾可以通过一次性给付的保额,可以几年时间不工作,专心治病,怎么治去哪治,自己说了算。

· 定期寿险: 定寿是普通人最容易忽视,而是我最推崇的一类保险,懂的人都在买。

· 医疗险: 只能前期垫付,报销有严格的规定,且保险上限不能超过所花费。

所以保险并不等于重疾险,而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买一份重疾险就好了。上文我们也提到过,就算是重疾险还能演化出来十几种类型:消费型、返还型、分红型、万能型、多次赔付、提前给付等等。

很多保险专业毕业的学生,在看一份新的保单的时候都需要慎重研究一会,所以普通人如果想当然认为保险很简单,那么买错产品吃亏的可能性一定很大。

还有人期望通过一份重疾险就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样看起来好像是简单省事,保障全面了。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很多搭售的附加险不仅价格不便宜,而且保障可能不太好。

举个例子,很多重疾险附加的医疗险,不仅保额很低,而且如果当我们住院理赔过后,就没办法续保了。而目前市场上做的比较优秀的医疗险,就算罹患癌症第二年还可以续保进行报销。

所以建议大家不要期望只通过一份重疾险来解决所有的保险问题,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

误区7:给老年人买重疾险

很多人买保险的心是好的,但是很多时候好心办错事,比如想为老年人购买重疾险,或花费太多预算为孩子买保险。

爸爸为孩子做了360度全方位的保障:意外、重疾、医疗,教育金,但作为家庭经济支柱的自己,却还是裸奔状态。

我觉得如果家庭真的预算有限,不妨就为孩子购买一份定期的重疾险 ,50万保额,保30年或者保到70岁,一年的费用也还不到1千元,省下来的钱可以给大人做好保险配置。

佛教有一句话,佛渡有缘人。

其实我觉得保险也是一样的,路上的人行色匆忙,在我眼里只有两类,一类是买了保险,一类是没买保险的。

当疾病和不幸来临时,除了宗教,也许保险是我们另外一根救命稻草。

保死不保生? 重疾险值得买吗?

1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