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公桥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蜀山街道鲁公桥社区金银桥东100米。遗址地处浙北平原区南部、萧绍平原西部,西为西山山脉和湘湖,周边环绕南门江水系,地理位置优越。
为配合杭州市萧山区蜀山街道鲁公桥城中村改造安置房项目建设,2020年5月至7月对该地块进行勘探和试掘,发现良渚文化时期和宋代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遗址区的中西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3月至2024年12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萧山博物馆对鲁公桥遗址开展了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9000平方米,揭露了从良渚文化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大量文化遗存。
遗址的地层共可分为10层,涵盖了新石器时代、商周、汉六朝、隋唐、两宋、明清、近现代时期。其中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的文化遗存最为重要和丰富,其堆积表现为一处由人工营建并经过多次扩建、修补和增筑的高土台。
土台是一处兼具人类居住和埋设墓葬的大型复合遗迹。
发掘区西部部分探方因近现代及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频繁扰动,良渚文化层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而历史时期文化层保存状况相对较好。地层堆积自上而下依次为:①层为近现代层,②层为明清层,③层为两宋层,④层为隋唐层,⑤层为汉六朝层,⑥层为商周层,⑦层、⑧层为良渚文化层,⑧层以下为青灰色生土层。相比之下,发掘区中北部探方因历史时期人类活动较少,良渚文化层保存较为完整,①~⑧层与西部探方地层一致,不同的是中北部⑧层下还有⑨、⑩层,都为良渚文化层。
鲁公桥遗址共清理出从
良渚文化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各类遗迹
260余处,包括灰坑、灰沟、墓葬、水井、房址、红烧土堆积、废弃堆积、池塘等,并出土了陶、瓷、石、玉等质地
的小件文物共计
3000余件(组)。以下主要对良渚文化时期的重要遗存进行介绍。
(一)良渚文化土台分期
良渚文化时期,共清理10座墓葬、3座房址、3处红烧土堆积、5处废弃堆积、1座堰坝、1条沟和多处活动面等遗迹。根据遗迹和地层中出土典型遗物形制特征,结合遗迹在遗址中的层位,通过与其他遗址的同类器对比,可将良渚文化时期遗存分为三期。
第一期遗存:
因多数探方未发掘至生土层,且遗址西部探方被历史时期人类活动扰动较大,第一期可确认的遗迹包括1座房址、2座墓葬和1座堰坝。F1平面呈圆角方形,大致呈西北-东南向,
东西长约3.3~3.9米,南北宽约3米
,四周由19个柱洞组成,中部5个柱洞或将F1分隔为双开间。F1西北侧为M27,M27内出土陶鼎、豆、壶、盘。M24内出土1件泥质黑陶过滤形器,与庙前遗址第二期、吴家埠遗址第二文化层中出土物相似,判断第一期年代应为良渚文化早期。
F1平面图
M27内出土遗物
M24内出土遗物
在土台Ⅱ北侧边缘发现一处堰坝,大致呈“L”形走向,西段呈东西向延伸后原应折向南,但被商周时期的水塘破坏而中断,东端被现代建筑扰乱。残长约9.4米,坝底宽约2.6
~
2.7米,坝顶海拔高度约12.63米,坝底海拔11.49米,最大高差1.14米。从断面可见坝体有叠压的三层堆积。经解剖发现,堰坝北侧或经历三次洪水期,水势过大时,水会漫过堰体,使得堰坝南侧低凹区域形成蓄水区,其内为淡灰色粉沙土,含有大量良渚时期陶残器和陶残片,残存厚度约0.21米。
T0706-T0606西壁断面处堰坝剖面
第二期遗存:
第二期遗迹较多,共清理1处房址、6座墓葬、废弃堆积3处、红烧土堆积1处和活动面多处。
遗址中部是良渚文化遗迹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也是整个发掘区域内良渚文化土台最高的位置。通过解剖发现,西、东两侧分别为第二、三期的遗迹。第二期遗迹的西侧北部为F2,南部残存房址的垫土层,两处房址中部为低凹活动区,包括多处活动面、1座灶坑和1处废弃堆积,南侧房址通过斜坡状红烧土堆积(HD1)区分出房内和房外的活动区域。
遗址中部良渚文化遗迹分布区
F2
平面略呈长椭圆形,南北向,南北长约
6.2米、
东西长约
6.1米、最大深度约0.25米。由14个柱洞组成,另外
于
F2西、北、中、南四个区域共发现9处木桩痕迹,因房址中部垫土,使得南侧中部略低,根据柱洞排列、木桩位置和土质土色情况等,
推测F2的
门道应在南侧。
F2平面图
3处废弃堆积分别位于大土台(由土台Ⅱ与Ⅲ连为一体构成)西侧、北侧、东侧边坡区域,南侧边坡已被明清时期的水塘破坏。废弃堆积多以陶片堆形态呈现,成堆残陶器、陶残片、石器等或集中或分散散落于表面,分布的范围不规则,范围较大,一般不见明显土坑,周围边界多不清晰,均出土大量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残片,可辨器类有鼎、圈足盘、罐、甗、双鼻壶、器盖等陶器和石刀、石凿等石器。
墓葬多为南北向长方形土坑墓,多随葬陶鼎、豆、壶、罐、碗、盘和石钺、纺轮等。M28内出土横截面外侧稍宽的鼎足、高柄豆、腹部圆鼓的双鼻壶等器类组合,与小兜里第三阶段、新地里第一期、小青龙H30③、吴江龙南第三期出土同类器相似,结合小青龙遗址和吴江龙南的
14
C测年数据,第二期年代应为良渚文化中期。
M28内出土遗物
第三期遗存:
第三期遗迹多集中于遗址中部,其他区域分布较少,共清理2处废弃堆积、2处红烧土堆积、1座房址、2座墓葬、1条沟。
红烧土堆积2(HD2)呈东西向长条状,红烧土堆积3(HD3)呈南北向延伸,剖面呈坑状,HD3①层含大量红烧土块,②层含大量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残片,土质较硬。两处红烧土堆积均由
大小不一的红烧土块、红烧土颗粒、大量红陶残片
堆积而成,表面多凹凸不平。两处红烧土堆积在西北角形成转角,围合区域共清理12个柱洞,原先应构成一处房址(F3)的结构。房址周边有一座M8,随葬1件单孔石刀。良渚时期红烧土遗迹、房址、墓葬共存的遗迹组合,是良渚文化时期基层聚落“居葬合一”的体现。
房址北侧为废弃堆积,废弃堆积的陶片堆伴随有炭黑色堆积,至少分布于4个探方,形成不规则圆角方形区域,炭黑色堆积南北长约10.7~13.2米、东西宽约11米、厚度约为0.23~0.54米,均出土大量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残片,可辨器类有鼎、圈足盘、罐、甗、双鼻壶、器盖等陶器和石刀、石凿等石器。
本期多出土标准的T字形鼎足、腹部极扁的双鼻壶,与新地里第二期、亭林遗址、小兜里第四期出土同类器相似,结合亭林遗址的
14
C测年数据,第三期应为良渚文化晚期。
废弃堆积出土双鼻壶
废弃堆积出土遗物
(二)良渚文化土台营建过程
在多数探沟的最底部多为青灰色土层,表明该区域在良渚文化时期为一片低凹湿地环境。青灰色层之上最早的文化层为⑩层,该层仅出土零星泥质红陶残片,分布于发掘区中部和北部的大多数探方内,代表了鲁公桥遗址最早的人类活动面。此后,该区域开始进行土台的堆筑活动。
第一期时,良渚文化土台Ⅰ、Ⅱ、Ⅲ均堆筑于⑩层之上,主要分布于遗址区的西北部和中部,多由1~3层堆筑而成;第二期时,土台Ⅱ与Ⅲ之间的低凹区域被修补,使两个土台连为一体,并向西进行了小范围的扩建,土台Ⅰ也存在第二期人类活动,但扰乱严重;第三期时,土台西侧经过增筑与扩建,而东侧则直接在第二期土台之上进行生活活动,但东侧区域因后期人类活动的扰动,相关地层堆积保存较差。
鲁公桥遗址文化堆积较为丰厚,涵盖了良渚、商周、汉六朝、隋唐、宋元明清及至近现代遗存,其中尤以良渚文化时期发现最为重要。良渚文化时期大型土台的揭露不但为构建区域年代序列提供了新的材料,也为我们认识环太湖地区同时期墩台类遗址的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参考,是钱塘江以南地区良渚文化基层聚落的又一典型例证。
遗址出土陶过滤器与良渚遗址群所见同类器型高度一致,但随葬双鼻壶的作风则更接近嘉兴—沪南一带的文化传统,同邻近的祝家桥遗址风格相似,可能代表了良渚文化一个独具特色的区域类型。这一类型的形成充分反映出良渚文化时期杭嘉湖一带及至环太湖东南部地区广泛而密切的文化交流。
遗址中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鼎、豆、壶、罐等遗物与诸暨楼家桥遗址、浦江
𠁆
塘山背遗址、遂昌好川墓地中所见同时期遗物相似。鲁公桥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研究良渚文化向钱塘江以南的传播路径等具有重要意义。
执笔:张晓坤 施梦以 崔太金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萧山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