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晨报
北京晨报【新闻热线】010-87955959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本地宝  ·  非京籍可以在北京领失业金吗? ·  昨天  
北京本地宝  ·  超详细!北京7大火车站出行指南! ·  3 天前  
气象北京  ·  万物起始 一切更生——立春节气 ·  4 天前  
气象北京  ·  市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晨报

“后书店时代” 书店不止为阅读

北京晨报  · 公众号  · 北京  · 2017-07-12 09:17

正文

2017亚洲书店论坛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当孤岛与孤岛相遇,当书本和书本合适地放在一起,其实每一个书店就变成了一个大大的世界。


事实上在漫长的书店发展历史中,亚洲书店正以后来居上的势头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了全亚洲各城市的文化地标。


上周末,以“十座城·十座文化地标”为主题的2017亚洲书店论坛在成都国际金融中心言几又举办。伴随互联网和信息电子化的到来,实体书店业已从单一卖书逐渐丰富多元,变成一种融合式的复合经营业态,书店也从此跳出书的范畴,向文化和生活概念延展。


论坛上,成都言几又、北京单向空间等来自亚洲十座城市的知名书店、国内知名出版社、媒体人以及名人作家共同畅谈“后书店时代下”书店的坚守、转型与创新。

观察

上世纪九十年代南京先锋书店诞生,十年后,北京的单向街书店出世,而又过了几年,最年轻的上海的钟书阁也于2013年诞生了,虽然这些书店“年龄”相差不少,但是它们都拥有很多荣誉,身上戴着光环。如今作为亚洲十座城市的知名书店,在网络时代书店受到电子阅读的强烈冲击下,在实体书店倒闭浪潮到来的惊呼声中,他们逆流而上,或坚守,或创新,在不断探索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经历了凤凰涅槃。

在2011年到2012年期间,民营书店大量倒闭。其中,在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是光合作用书店倒闭,昔日行业中非常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一家书店的消失给整个行业很大冲击。北京开卷董事长蒋晞亮回顾称,那时整个中国甚至亚洲的书店行业低迷,而有两家书店让他看到了希望,一家是广州的方所,一家是日本的茑屋书店。“在最黑暗的时候,他们改变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或者是书店模式,好像当年电影院线在大发展时候的感觉。”他说,商业永远是在最艰难的竞争中,突破压力和悲伤的黑暗,最终长出最灿烂的花。同样,在南京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身上,就具备着这种坚持的精神,和必须要对商业和文化的结合进行改变的动力。


先锋书店成立于1996年,起初店面只有十几平方米,不料这小小的门店被一辆面包车冲撞后随即消失,而后在夫子庙附近的店面也因调研不充分而倒闭收场。不过面对失败的钱小华从没想过放弃,在暂将图书安顿于一个地下停车场时,他突发灵感,索性将那里作为重新开始的地方,于是便有了如今先锋书店的总店,这恰恰也形成了特色。在经历实体书店的寒潮期后,先锋书店是国内最早开始引入文创模式的,早在2008年书店就寻求转型,之后,先锋书店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创意公司,开始自助开发与南京和先锋文化相关的创意产品,一直走到现在。此外,先锋书店在立足文化的基础上做了拓展,南京主打民国文化,所以以民国文化为主题的书店居多,是对本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推广。

从很小的书店开始慢慢发展成大的书店,躲过了行业危机的“大地震”后,这些“活”下来的书店生存力就更加旺盛。单向空间书店最早是由创始人许知远跟几个做媒体的朋友合资做起来的,从2006年一直至今,一路也可谓“命运多舛”,同样经过多次对商业模式的探讨后,痛苦转型。2014年,在提供思想交流平台的宗旨下,书店为更加贴合潮流,由最初的“单向街图书馆”改名为“单向空间”,成为多元立体化的集合书、咖啡、文创产品、沙龙活动等形式的书店。同时,书店研发自己的文创产品,如书店的单独出版物。单向空间通过文字阅读扩散出周边产品,引领大众有一种自信的生活方式。同样,在经营过程中,成都言几又用了五年时间思考、调整、重新转型,把原来60多家的社区店全部关闭转型,最后全部进入shopping mall,成为大型的多元化的书店。

20年前,中国或是亚洲的书店,在全球书店行业中只能膜拜他人,如今亚洲的书店在全球已经是领先地位。在蒋晞亮看来,书店分为1.0版、2.0版、3.0版,以前的书店是1.0版本,在未来几乎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当书店和咖啡馆结合,和文创产品结合的时候,书店进入到2.0时代,现在的书店还没到3.0。“书店在未来的时间里,可能会忽然展现出非常不一样的可能性,包括现在能展现出的新商业业态。在对互联网的分析中,我曾说网店整体的市场销售,会使实体店受到压迫,所有的实体店最后只有走一条路,就是要往体验的方式发展,而在体验里面,文化体验是所有体验中最关键的一环。”


解读

随着书店走大型多元复合空间的路线后,其中一项吸引人的元素就是书店的颜值愈发提升,同时,书店的设计也备受关注。日本设计师青山周平透露,在目前身处的时代,各方面的分类越来越模糊。“我们工作和住宅,工作和生活的界线日趋模糊。所以,我们在设计新书店的时候,不仅仅是设计一个书店,必须考虑到整个空间的布置。”


设计

星空下看书是最浪漫的事

曾为言几又的多家店面做过设计的设计师陈峻佳认为,在设计中会根据品牌的创意性和特性来演变不同的风格,言几又个性化的地方是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场所,所以在设计言几又北京荟聚店时,陈峻佳将风格定为“夜空书店”。书店中一个最大的星星,其实来自很简单的概念,在星空下面看书是最浪漫的事情。

日本知名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如今长居北京。2016年,他在北京设计了未读书店,面积不到30平米,没有收银台,没有书架。墙壁是纯白色的,配置的18把白色的旋转坐椅和18盏橘色阅读灯,让空间颇有仪式感。一周只卖一本书。24小时,一人一书一灯。日间,这里是没有书架的阅读空间;夜晚,这里是尽享独处的自助图书馆。这个特别的书店也引发很多人好奇。青山周平介绍自己设计的书店时称,“书的本质价值是通过信息连接人和人的沟通,书店这个空间也是如此。虽然没有太多书,没有收银台,没有书架,但还是通过在这里的信息链接这里的人和人。怎么链接呢?我们做的椅子是360度很自由的可以旋转的,大家读了同一本书后,就会产生一些共同语言。原来不认识的年轻人,可以通过书店中很轻松的转椅子形式开始聊天,这是一种书店的新的功能。这可能也是未来书店或者是书的一个模式。”

而在对书店面积的定义上,担任成都宽窄巷子中三联书店的设计师王亥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书店就是书店,尺度非常重要。“超过一千平米我觉得不叫书店,应该叫文化超市,书店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单纯的书店不应该超过200平米。试想一下一本书的厚度,如果面积过大,就会有一堆重复的罗列。但是书店可以和文创等综合体结合在一起,有特定的空间界限内,参与到集成空间里面去。”

由于免费,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可以进入书店,而且,无论买书与否,待在书店中几个小时或是一天都没有关系。现在的城市,除了书店以外并没有这样的空间。此外,书店还可以提供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可以碰见自己所喜欢的生活方式的地方。在交流中,青山周平透露了自己发现的有趣趋势,在目前身处的时代,各方面的分类越来越模糊。“比如说,原来工作、家庭、生活,是分开的,甚至我们的城市也是分开的,工厂区,住宅区,商业区泾渭分明,但是现在的界线却越来越模糊。我们工作和住宅,工作和生活的界线日趋模糊。所以,我们在设计新书店的时候,不仅仅是设计一个书店,必须考虑到整个空间的布置。”


价值

跟上发展脉搏是永远的精神产品

近几年,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浅阅读和碎片化已被移动互联网碾压。但图书一直顽强地生存下来。由于其是深阅读,具有系统性的,因此它是一种没有被任何载体所替代的文化载体。果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瞿洪斌认为,未来,图书至少还有50年的生存空间,整个图书行业呈现了上升的趋势,图书的价值在逐步提高。

瞿洪斌举例称,三年前,公司将出版的一本叫《皮囊》的书寄给很多名人,其中有一个人被这本书深深地打动了,他就是王柯,是曾经的“京城四少”。三年前,王柯在从北京飞往美国的途中看了《皮囊》,看后被完全感动,在飞机上数次流泪。到了美国后,他立刻给同事打电话,要求马上去市面上买一千本《皮囊》,并寄给所有关系密切的朋友,称这本书将会是今年送出的最佳礼物。由此可见,图书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真正能够成为感动人的内心精神产品,图书价值的升格,也表现在吸引了一批人成为读书一族。

最近五年来,图书登上了大舞台。从不想多停留一分钟的简陋书店,到如今开到城市最繁华地段的大规模书店,人们在这里除了看书之外,还能购物、吃饭,图书已经深入到都市的普通百姓的生活当中,成为文化商业的一部分。此外,图书的巨大商机在被进一步地开发中。瞿洪斌介绍说,传媒行业的发达,其相关产业开始依靠图书开发自己的延伸产品,其中最有名的是电影,而电影最大的IP来源就是图书。在今后图书的发展中,瞿洪斌提出,由于国内图书整个价格相当便宜,所以应在提高图书品质的同时,适当提高价格。此外,图书还可跟流行科技手段结合,如AR技术,只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随时吸收新的科技,新的理念,新的精神,书才会是真正永远不会落后的精神产品。


预测

引领消费者是最好的连接器

成功在于不但前进和创新,在本次论坛中,来自亚洲十座城市知名书店的掌门也对此大胆预测。关于未来书店的形态,北京单向空间书店的武延平表示,未来书店会呈现出三种形态,一种是类似言几又的复合型的书店;第二种是社区性、专业化的便民小书店;第三种是科技型的书店,能够通过大数据来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精准定位,可以减少很多店面的琐碎工作量。

成都言几又创始人但捷也称,现在人们把书店当成一个公共空间,一个社交的空间来利用。"我们希望大家到书店来,是产生很多跟文化和生活相连接的东西,而不一定是最终要买一本书。阅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我觉得书店的未来应该更贴近大家的生活。"

关于书店转型,杭州晓风书店做过很多新尝试,包括在医院、美术馆里开书店,负责人朱钰芳认为,未来的书店更多的还是得走自己的特色,希望能够坚守自己的初衷。"虽然我们做不了大而全的复合型书店,但是,我们会特定到某些社群去,就为一些人服务,开小而美的,又结合我们自己喜欢的人文、历史等做一些有特色的书店。"

此外,日本东京岩波书店的马场公彦在谈到促进实体书店发展的举措中介绍道,日本十年前开始开设书店大奖,以此来发掘新读者。实体书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开发新的读者。日本书店大奖就是书店的全部人员来推荐最想看,最想卖的书,组织全体实体书店的店员投票选出最想购买的书,选择了以后再在各地的书店里推广,从而拓展新的读者群。对于这个建议,成都言几又的但捷认为有借鉴意义。"说不定以后我们亚洲书店论坛的书店可以联合起来给图书去颁奖。我们做这个事情,还是要把很多东西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去引领消费者,因为我们是最好的连接器。"


观点

创造出读者心中的童话屋

曾几何时,跟书店联系在一起的,往往是各种叹息,每一所著名书店的消失,都会引发文艺老中青们的伤感,这已经不仅是一种忧患,而是摆在很多从业者面前冷酷的现实。

对喜欢读书的人来说,书店业的生存也许还远,但是书店不同于其他的实体商业,它并不仅仅是一个买书的地方,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曾经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寄托的空间。但不知不觉间,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出现在了大江南北,甚至在有的书店倒掉的同时,这种新型的书店不断开张,发展,在今天,甚至喊出了,未来最好的书店在亚洲这样雄心勃勃的口号。

虽然他们还叫书店,但其实,他们更像一种创意的文化空间。在这里,阅读仍是核心,但是围绕着阅读,有很多你或者感觉得到或者感觉不到的内容,共同构成了一种新的组合,你可以把它叫做生活方式,一种更加精致、平和、有获得感的生活方式。

探讨新型书店的发展模式,有一个最关键的要点就是,想要办成一个受顾客喜欢的文化空间。想要真正吸引人,留住人,最主要的是知道大家想要什么,当然更高级一点,可以是琢磨出来,别人自己都不知道的潜在的需求。

在我看来,新型书店的核心动力是创意。一种基于文化的附加了都市人群生活状态的创意。这种创意是从书店的建设之初,从对书店的定位,人群选择等的设计的时候,就开始了。这些新型书店通过不同环节体现出来,既有我们容易看到的多样业态的融合,也有我们并不能轻易看到的用心之处。

对于产品而言,投入的东西越多,产生的附加值就越大。文创产业的最重要的投入,就是"脑汁"。这种新型书店的最关键模式,其实既不仅仅是商业与文化的结合,也不仅仅是多样业态的引进,恰恰是恢复了文创产业最核心的要素--高品质的创作。与它所展售的产品一样,书店的建设与经营本身,就是一种创作的过程,这种创作,是如何在读者的心灵感应世界里,搭建出一所童话屋,吸引着他们把自己的情感投射过去。

言几又、单向街等书店目前良好业态的一个更深度的启示,是我们的文化不会轻易被摧垮。商业模式的变迁也好,消费群体的变化也好,虽然会在一时一地造成某些文化品类或者产业的低谷,但是只要是对人类社会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就不会被轻易抛弃。书籍这样一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必需品,在可见的未来,还没有消失的必然,而实体书店,作为人类城市文明的一个文化交流场所,也仍然有其很强的存在价值。在之前的那一个书店业低谷之中,仍然有许多爱书人在有些悲壮地为着这个产业的生存而努力。这种行为,在肯定与敬佩其情怀的同时,我更愿意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为,书店业自身生命力的坚忍与书店业的存在必须性的实际体现。

——郁晓东


十大书店

1 北京单向空间

创立时间:2005 年底

创始人:六个年轻的媒体人(许知远、吴晓波、于威、覃里雯、张帆等)

2005 年底,6 个年轻的媒体人在圆明园的一座院落里创办了“单向街图书馆”,名字取自德国思想家本雅明的同名著作《单向街》。9 年后,单向街开启重塑之旅,实现了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的全方位阅读。“单向街图书馆”更名为“单向空间”。


2 成都言几又

创立时间:2014年6月20日

创始人:但捷


言几又,取意源于“设”。言,语言、沟通方式;几,差异、别致;又,多元递进。2014年6月20日,言几又由沉淀了10年的今日阅读品牌衍生而来,旨在探索介乎家与写字楼之间的第三种可能。而言几又全面提供书籍、咖啡、创意产品交融而成的场景文化,巧妙地激发读者探索内心潜藏的渴望。


3 重庆精典书店

创立时间:1998年

创始人:杨一


重庆精典书店成立于1998年,经过18年的发展,成为重庆这座城市的文化地标,被誉为山城最美阅读符号之一。书店始终坚持“读书是个人的事,但让你遇到好书是精典的事”。严格精选好书,是其核心竞争力。


4 日本东京岩波书店

创立时间:1913年8月5日

创始人:岩波茂雄


1913年,岩波茂雄在东京神田神保町开了一家旧书店,即岩波书店的前身。成立以来,书店不仅出版了大量的学术书籍,并且也出版了岩波文库与岩波新书等丛书,对经典作品与学术研究的成果在日本社会中的普及有所贡献。


5 杭州晓风书屋

创立时间:1996年

创始人:朱钰芳


自1996年开办以来,书屋至今在杭城已拥有分店14家,3家网络品牌书店。2015年底,开办全省第一家医院书店,让读书有了“点滴时间”。


6 南昌青苑书店

创立时间:1992年

创始人:万国英


青苑书店1992年开业,一直努力成为南昌读书人的理想书房,不只在为卖书赚钱,更希望自己为社会培植一块精神土壤,传递墨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