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跟书店联系在一起的,往往是各种叹息,每一所著名书店的消失,都会引发文艺老中青们的伤感,这已经不仅是一种忧患,而是摆在很多从业者面前冷酷的现实。
对喜欢读书的人来说,书店业的生存也许还远,但是书店不同于其他的实体商业,它并不仅仅是一个买书的地方,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曾经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寄托的空间。但不知不觉间,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出现在了大江南北,甚至在有的书店倒掉的同时,这种新型的书店不断开张,发展,在今天,甚至喊出了,未来最好的书店在亚洲这样雄心勃勃的口号。
虽然他们还叫书店,但其实,他们更像一种创意的文化空间。在这里,阅读仍是核心,但是围绕着阅读,有很多你或者感觉得到或者感觉不到的内容,共同构成了一种新的组合,你可以把它叫做生活方式,一种更加精致、平和、有获得感的生活方式。
探讨新型书店的发展模式,有一个最关键的要点就是,想要办成一个受顾客喜欢的文化空间。想要真正吸引人,留住人,最主要的是知道大家想要什么,当然更高级一点,可以是琢磨出来,别人自己都不知道的潜在的需求。
在我看来,新型书店的核心动力是创意。一种基于文化的附加了都市人群生活状态的创意。这种创意是从书店的建设之初,从对书店的定位,人群选择等的设计的时候,就开始了。这些新型书店通过不同环节体现出来,既有我们容易看到的多样业态的融合,也有我们并不能轻易看到的用心之处。
对于产品而言,投入的东西越多,产生的附加值就越大。文创产业的最重要的投入,就是"脑汁"。这种新型书店的最关键模式,其实既不仅仅是商业与文化的结合,也不仅仅是多样业态的引进,恰恰是恢复了文创产业最核心的要素--高品质的创作。与它所展售的产品一样,书店的建设与经营本身,就是一种创作的过程,这种创作,是如何在读者的心灵感应世界里,搭建出一所童话屋,吸引着他们把自己的情感投射过去。
言几又、单向街等书店目前良好业态的一个更深度的启示,是我们的文化不会轻易被摧垮。商业模式的变迁也好,消费群体的变化也好,虽然会在一时一地造成某些文化品类或者产业的低谷,但是只要是对人类社会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就不会被轻易抛弃。书籍这样一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必需品,在可见的未来,还没有消失的必然,而实体书店,作为人类城市文明的一个文化交流场所,也仍然有其很强的存在价值。在之前的那一个书店业低谷之中,仍然有许多爱书人在有些悲壮地为着这个产业的生存而努力。这种行为,在肯定与敬佩其情怀的同时,我更愿意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为,书店业自身生命力的坚忍与书店业的存在必须性的实际体现。
——郁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