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惠量小院
惠量•以中国式生活为理念,以“传统”文化为使命,高频次组织文化活动2000余场,感谢关注,欢迎参与。更多了解回复“0”。联系电话:13301010105惠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惠量小院

【专访】刚子老师:在宁静中才能领悟生慧

惠量小院  · 公众号  ·  · 2017-08-15 12:00

正文




侍花人——吴永刚老师专访



岁月流转,初心未忘。灵山会上的拈花微笑,体悟法雨天花的妙法 。酒到微醺刚好,而花至半开,正好你会心的颔首,一颔首,亦或一转身,深情或是幽凝,会心处亦不会太远 ……

侍花人,最重要的是侍奉的是自己那颗欲开而未开的心,让自己去分享一份愉悦和温暖,每一件事。

每一次修剪,即是梳理那颗躁动的心,

让我们随着刚子老师,去打开那片叶子的世界 去感知自然,体悟生命的美好。


凡      花      侍

吴永刚 字 半開

凡花侍 · 工作室创始人

中华花道研修者

独立策展人 空间美学花藝设计

栖居京城,幽凝清寂,人素如蘭,心素如简 。




乘着八月的夜雨,我到惠量小院听吴永刚老师关于插花艺术的讲座,有幸在讲座前可以见到吴老师。于是也趁此难得的机会向吴老师了解他对于插花艺术的个人见解。


插花艺术也称为花道,日本也称“华道”。插花在中国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活动,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插花艺术亦是源于古代民间的爱花、种花、赏花、摘花、赠花、佩花、簪花。



吴老师谈到,插花艺术实际上是为了展现植物的本身之美,而不是在于道与术。初学插花时,道与术总是容易掌握的,但是能否通过插花艺术来展示植物之美,来表达作者内心,则是需要更深远的意趣。



吴老师谈到四年前在西藏之旅后随友人参观了一场大型的花博会。也就是这次的花博会,吴老师才机缘巧合的了解到中式插花,并为之所吸引。可以通过一花一叶去了解这个世界,动心起念之间便是修身养性;万物有灵且美,不管做人还是做事应当始终保有敬畏之心。也因此,吴老师决定身体力行的传播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希望更多的人来了解,来学习,来获得这样难得的机会。他所做的不过是种下一粒种子,待树木生发,而光才是现实世界,树木不过是用来反映和折射光的间隔物。



也因此,吴老师说在插花的过程中最难的是心静,在宁静中才能领悟生慧,才能在心中有意趣。每一个侍花人往往在开始前便早已胸有乾坤,手起花落不过是表达。而基本的术与道每个人都可以习得,但中式插花的美与意境也需要心静才能领悟,如不注重本质,那么最终只会沦为形式。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草一重天,格物致知,宁静致远,明画意者明花艺之道。



“取草木繁华置于器皿之中,成为一隅风景,花道之初不过朴素如此。而后衍生出种种礼仪、道法、流派与标准,都是为了能跟更好的寻找与自然天地融合接近的方法。花木器皿本无贵贱,枯藤残枝、破罐旧碗亦有美。这白花木钵清水,正适合微凉雨夜,喝茶写稿等梦来。”*



后面的讲座中有位来访的朋友向吴老师提问是否有自己喜欢花草。吴老师回答并没有个人的喜好,他觉得每一花一草都有其独特之美,侍花人不过是将花草原本的美展现出来,而「凡花侍」的创立也是基于这一初心。我想到汪曾祺老师在《人间草木》一书中的一段话:


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


从前读的时候只觉得有趣,但是现在我却觉得就应该如此。



研习插花的本质,已不仅是成规和技法上的掌握,而是触发对生活的思考。於寂静中听香,让艺术的美回归生活本质,在与花草的对话中,获得一种灵魂的力量 。是人、草木、自然之音、空间、器物生活美学的呈现 ,以花观心悟道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