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系93级“十周年主题班会记”里,这样记录着:“70多岁的刘树田教授走进教室,亲切地同每一位学生握手。十年过去了,他还清楚地记得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杨磊,在他去非洲之前我还见过他一面……’,他如数家珍地说起了学生的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张军。张军是个好娃娃。他刚到学校时头发很长,我以为他是北京来的会不好管,就单独找他谈话,让他尽快把头发理了。结果他在当天下午两点之前就把头发剪短了,以后再也没留过长头发……’”
92级的同学也有类似的描述:“我们毕业十年聚餐时,刘老师端起酒杯,给大家深鞠一躬。刘老师说,‘我感谢同学们,你们这么多年来辛苦努力,很有成就,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荣耀,更重要的是为兰州大学新闻学院立下了汗马功劳。学院能有今天,感谢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当时每个人都眼泪汪汪。刘老师特别激动,哭得说不下去话了……”
这位爱系如家的“刘头儿”,就这样在学生面前低下头,弯下腰,深深鞠躬。他对学生从不高高在上,永远都那样谦和、宽容。
留校任教的冯渊源老师,仍然清晰记得当年自己刚成为教师时,“刘头儿”跟她的一番谈话。“我们伟不伟大不要紧,关键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这份工作,对得起这份薪水。”她回忆起第一次上讲台的情景:正准备上课,突然一个戴墨镜的古怪老头儿坐在了教室最后一排,她一看是刘老师,差点笑场。课后刘老师说,“之所以戴墨镜,是怕你知道我在听课,看到我的眼睛会紧张。”
“我生完孩子之后,刘老师打电话给我,先给我道歉,‘真对不起啊,对你关心不够。我不知道你具体哪天生孩子,现在才知道’。”七十多的刘老师执意要去看她。“我16岁的时候成为兰州大学的学生,现在33岁,他一直把我关怀到现在。” 冯渊源说。
刘老师曾经的“孩子们”,大多已成为新闻业界的尖兵。而跟他一起工作过的人,如童兵、段京肃、戴元光等新闻与传播学界的学术精英们,也都对他怀着深深敬意。
90年代中后期以来,各地新闻院校百花齐放,逐渐遮盖了兰大新闻系曾有的耀眼锋芒。然而兰大新闻系的影响至今犹在。靠着这一代代的学生,以及培养出来的一代代中青年学者,兰大新闻系依然在业内和学界很受尊敬。
今天,很多人试图探寻兰大的秘密,探寻这所“孤独”的大学的精神之魂。“宽容”、“质朴”、“坚韧”也许能够作为一种诠释。这些,是刘老师和那一代人,以及兰大的后继者身上共有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