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孔夫子旧书网
网罗天下图书,传承中华文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警民直通车上海  ·  难道这是现代版的掩耳盗铃吗? ·  2 天前  
8099999街头巷尾  ·  微信牵手DeepSeek?有人趁虚而入,这种 ... ·  3 天前  
8099999街头巷尾  ·  微信牵手DeepSeek?有人趁虚而入,这种 ... ·  3 天前  
短剧新圈  ·  龚宇炮轰红果背后,是长视频平台的焦虑 ·  3 天前  
短剧新圈  ·  龚宇炮轰红果背后,是长视频平台的焦虑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孔夫子旧书网

书单|跟随余华,开启一趟经典文学之旅

孔夫子旧书网  · 公众号  ·  · 2019-05-26 17:25

正文

余华将《文学或者音乐》这本书称作他的个人阅读之书,和声之书。本书所收录的28篇文章,记录了余华三十年的个人阅听史,他对经典巨作的一次次沉潜,一遍遍重读与回响,都被浓缩在330页的字里行间。


在这里,他以“写小说者”的敏锐和同感力,反复叩问,领着我们走近博尔赫斯、福克纳、卡夫卡、契诃夫、马尔克斯等巨匠,条分缕析他们的叙事技巧,抵达他们创作中的秘密所在,而这些经典作品也正是在不懈的阅读和解读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无论共鸣也好,反驳也好,这些缤纷时刻的来临,都激荡出阅读和原典之间的应力。打开书,一趟文学与音乐经典的启蒙之旅由此启程。


下面,我们为大家精选这本书中的十段文字,分别是余华对于他喜欢的作家、作品的评论。



1.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其绵延不绝的《追忆似水年华》里,让等待变成了品味自己生命时的自我诉说,我们经常可以读到他在床上醒来时某些甜蜜的无所事事,“醒来时他本能地从中寻问,须臾间便能得知他在地球上占据了什么地点,醒来前流逝了多长时间”。或者他注视着窗户,阳光从百叶窗里照射进来,使他感到百叶窗上插满了羽毛。只有在没有目标的时候,又在等待自己的某个决定来到时,才会有这样的心情和眼睛。等待的过程总是有些无所事事,这恰恰是体会生命存在的美好时光。而普鲁斯特与众不同的是,他在入睡前就已经开始了—“我情意绵绵地把腮帮贴在枕头的鼓溜溜的面颊上,它像我们童年的脸庞,那么饱满、娇嫩、清新。”

——余华


2.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我夜以继日地读完了《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叙述像是轰炸机一样向我的思绪和情感扔下来一堆炸弹,把二十岁的我炸得晕头转向。”
——余华


3.卡夫卡:《城堡 》《变形记》



“这位作家表达出和巴尔扎克同样准确的现实感,这样的现实感也在故事的其他部分不断涌现,正是这些拥有了现实依据的描述,才构成卡夫卡故事的地基。事实上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只是人们更容易被大厦的荒诞性吸引,从而忽视了建筑材料的实用性。”

——余华


4.茨威格



“我一口气读了他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的叙述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套路,上来就给我叙述的高潮,而且持续到最后。”

——余华


5.福克纳:《我弥留之际》



“这是一位奇妙的作家,他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教会别人写作的作家,他的叙述里充满了技巧,同时又隐藏不见,尤其是他的一些中短篇小说,外表马虎,似乎叙述者对自己的工作随心所欲,就像他叼着烟斗的著名照片,一脸的满不在乎。”

——余华


6.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



在卡夫卡之后,布尔加科夫成为了二十世纪又一位现实的敌人,不同的是卡夫卡对现实的仇恨源于自己的内心,而布尔加科夫则有切肤之痛,并且伤痕累累。因此,当他开始发出一声中最后的声音时,《大师和玛格丽特》就成为了道路,把他带到现实面前。

——余华


7.博尔赫斯:《沙之书》



“作为梦想家的博尔赫斯似乎深陷于不可知的浪漫之中,他那简洁明快的叙述里,其实弥漫着理性的茫然,而且他时常热衷于这样的迷茫,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是头脑清楚,可是命运模糊”

——余华


8.罗伯-格里耶:《嫉妒》



回忆、猜测和想象使众多的阅读者百感交集,他们的内心不由自主地去经历往事的痛苦、焦虑和愤怒,同时还有着恶作剧般的期待和不知所措的好奇心。他们重新经历的心理过程汇集到了一起,如同涓涓细流汇入江河,然后又汇入大海一样,汇集到了罗伯-格里耶的《嫉妒》之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