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我喜欢研究如何变得更富。
今天我要介绍的两本奇怪的书,一本是《富人的逻辑》,讲理论,一本是《富豪的心理》,讲案例,都是砖头一样厚的书,它来自一个亿万富豪的博士论文,这个人就是雷纳·齐特尔曼博士,历史学和社会学双博士学位。
这个人研究了身边多位富豪的性格特性,并用各种方法做了一些统计研究,找出了富人和普通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和不同。
和往常一样,书没必要全读完,看金句,当微博一样看足够了。
1、幸福不取决于一个人绝对的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他在社会中的相对地位,即他所拥有的东西与同辈人相比是多还是少。
老李说:有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的,本来你年终奖拿了2万很高兴,但是你发现隔壁小王比你小,人家拿了3万,而家对面的邻居老赵拿了4万,知道这些以后,你肯定高兴不起来了。
同理,不要看你赚了多少,而要看你的同学,亲戚,同事,同僚们赚了多少,没办法这个就是人性。
2、这些发现表明,成功的雇员需要高于平均水平的适应性和社交能力,而对于企业家来说,能够处理冲突更为重要。
老李说:听过我今天中午走马观的小伙伴就知道,社会上混的好的人一定是不给自己树敌,惹麻烦的人。
而企业家也就是老板,就是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人,书里用的处理冲突表达有点不贴切。
3、瑞士银行/普华永道在2015年的研究中所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亿万富翁对风险的理解不同于我们其他人。
在他们看来,错失机遇或许是更大的风险。“他们害怕因没有抓住机遇而失去机遇,他们往往不担心冒险失败所带来的不利的一面,而是担心错失有利的一面。
还有有钱人对于风控和普通人的风控不一样,比如现在一个生意,我控制风险,我看风险的角度,要比几年前我打工的时候要强很多,多很多,几年前我什么都不懂。
4、改行永远都不算晚——大多数富人的财富都不是通过最初从事的职业所创造的。根据对德国富人的一项调查,他们当中有2/3的人在工作期间至少换过一次职业。
这不是指在另外一家公司从事相同的工作,而是从事一份截然不同的工作。
调查发现,91%的企业家都是如此,不过在中产人士中,这种情况的比例不足40%。研究发现,“在工作期间变换职业的人发展为富人的可能性增加了5倍”。
老李说:这个结论还是有一些统计学意义,虽然不是完全的科学,但是一个人重复干一个具体的工作,最多成为专家,无法成为有钱人。
5、一名企业家所要具备的头等技能是销售能力。他们认为,如果不成为优秀的销售人员,没有哪个企业家能够赚到钱——如果缺乏推销能力,唯一的弥补办法是委托别人去做。如果你不擅长销售,那么你就必须找一个擅长于此的合作伙伴。
老李说:说过多少次了,销售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技能,你看就像现在很火的直播带货,不就是一个好的销售把自己的销售能力在网络平台上放大的表现吗?
6、当不成功的人聚在一起时,他们给彼此泄气。他们喜欢谈论社会不平等,喜欢将自己的问题归咎于别人。
他们抱怨“制度”或“身居高位的人”,让自己扮演没有希望的“小人物”的角色。而这样一来,他们剥夺了自己原本可能拥有的一切机会。
老李说:这句说的很接地气,你去看知乎,你去看微博时政大V下面的评论,都是一群没钱的人在抱怨,抱怨贪官,抱怨社会不公,给自己失败找借口。
我们要原谅这些整天抱怨的人,因为他们除了抱怨,对赚钱的方法一无所知,对怎么混社会也是一无所知。
7、巴菲特曾经说过,他在雇人时,关注三种品质,就是诚实、智慧和精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诚实。因为如果雇员不诚实,那他们的智慧和精力能要了老板的命。
老李说:不诚实的人没办法用,一天都不能用,这种人很难在社会上混,没人会跟他合作。
8、自愿服从被视为一个人能否跻身公司最高管理层的积极特质,而企业家往往不是墨守成规的人,他们的个性或学历使他们不可能在某家大公司实现一段成功的职业生涯或晋升到管理层。
老李说:打工打不好的人只能去做生意了,在公司混的好的人都是能自愿服从领导,得领导人心的人。
9、应对危机和挫折的关键特征之一就是他们对自己所处的情况承担个人责任。
他们认为,不应将责任转嫁到外部环境或其他人身上,而是必须由自己承担责任。这似乎带给他们一种力量和自我效能感。
老李说:我写过一篇文章,就是混的好的人有一个特质,就是出了问题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10、对于德国而言,最重要的研究结果表明,富人远比中产人士思想开放。
64%的企业家和68%的自雇人士表现得格外乐于尝试新的体验,相比之下,有这种倾向的中产人士只占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