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是我读的托芙·迪特莱弗森的第一本书,在哥本哈根三部曲的《依赖》中她描述自己沉迷药物,被丈夫控制的黑暗经历,将“幸福”定义为夹杂在痛苦中的幻觉。在《毒药》中,她挣扎沉沦自己的婚姻,试图逃离社会的规训,最终陷入疯狂。因此在收到这本《邪恶的幸福》前,我似乎已经隐约对书名的含义有所理解。
这本书并不深奥难读,相反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暂,短暂到连主人公的背景经历统统抹去,有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只留下最精悍,最“幸福”的片段。书中围绕“幸福与创伤共生”这一主题展开,描绘了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在家庭、社会压迫下的精神困境。人们为了短暂的安稳和爱,甘愿自我欺骗沉沦于扭曲的关系,在一根根稻草的积压中邪恶,却很幸福。看起来矛盾,又是每个你我他生活的写照。
读这本书的感觉,仿佛给我的心口装了一个气球,每读一句,气球就会大一点,因此常常读完一两个故事就要停下来喘口气缓缓,一边惊讶于托芙如何收集到这样多令人窒息沉重的生活碎片,一边安慰自己:都会好起来的。
“我们对最亲近的人内心发生的事毫无兴趣,可能是许多问题的根源。”这句印在附书名页前的话揭示了人际关系中一个深刻的悖论:我们往往对陌生人保持礼貌与好奇,却对亲近之人的内心世界视而不见。当我们把亲人视为生活背景而非独立主体,实质是将对方物化为自我世界的功能配件。这是一种情感惰性的养成,长期相处的安全感取代了探索欲,大脑形成了“我们早已互相了解”的认知偏差,最终造成的恶性循坏就像磨砂玻璃隔绝阳光般,让两个灵魂或者一整个家庭都陷入昏暗。
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最亲近的人永远存在未被探索的维度,同时永远需要相互独立的空间。这种持续的好奇而非监管式的相处模式或许是一个家庭保持“新鲜”的魔法,毕竟我们都不想要“邪恶的幸福”。回看书名,真是一记当头棒喝啊。
我没有读过托芙·迪特莱弗森的书,手边这本《邪恶的幸福》是她的短篇。
开始看到32开本的小册子,以为一下子就能读完。没想到,很困难。
因为是短篇,所以翻开目录,挑有兴趣的篇名。
首先读的是书名篇。《邪恶的幸福》是这本书的最后一篇,压阵。以篇目为书名,可想这篇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
故事本来已经很揪心,妈妈一句“你嫁给谁都一样”把我震晕了。认真一想,这就是妈妈的生活经验,就是妈妈对婚姻生活最深刻最真诚的洞见。
接着读的是《倔强的生命》。读之前,我纯粹是因为这五个字的《邪恶的幸福》对称。我想从倔强的生命应该可以扫除《邪恶的幸福》的冷酷。没想,得到的是更刺骨的凛冽。这是一位去堕胎的年轻女子进诊所到从诊所离开这段时间的内心独白。检查——手术的过程,“五分钟后”四个字不经意地流过,但是前前后后每一个文字都冰冷得像是产钳,撕扯着读者的身体。
阅读,是在煎熬。
我会呼吸困难
我会心跳紊乱
我会想到最近看的《初步举证》
我会把书扔一边,先看一看窗外爆绿的新芽。
春天,让我有力量挺过煎熬。
煎熬是有意义的。它让我升起一小丛慈悲之心,直面别人的痛苦,以及自己的痛苦。
在《邪恶的幸福》里,托芙·迪特莱弗森把自己放在取景框后面,以镜头为笔,瞄准最普通的人最日常的生活,用最简洁的表现力,透视出每一位人物内心最隐秘的希望和失望。
《邪恶的幸福》封底对这本书有一个简略的内容介绍或者索引。但是,我觉得这份索引有些片面,因为托芙·迪特莱弗森对男性心理的描写,也一样入木三分。细想起来也应该如此:如果只洞晓一半人类,是无法对人性有如此冷峻的理解和描述。
一个新婚的女人突然渴望拥有一把丝绸伞;
一只深受妻子喜爱的流浪猫让夫妻感情出现裂痕;
一个跛脚女人偶然听到丈夫回的电话,开始怀疑这段婚姻的本质;
一个女孩陪男朋友去看望他的母亲,竟意外发现一个家族秘密;
一次寻常的看房之行,让妻子窥见了丈夫隐秘的一面;
一个即将离婚的女人在夜里思考,家庭的悲欢是否也会代代延续;
一个试图逃离无望家庭的女孩,必须做出残酷的抉择……
就拿“一只深受妻子喜爱的流浪猫让夫妻感情出现裂痕”的《猫》来说。这篇文章的主角是丈夫,不是妻子。作者了了几笔,透彻地写出了男性的自以为是、任性、伪饰和脆弱。
“他”的妻子有比他优渥很多的出生,是位职业女性,他的事业蒸蒸日上。他其实并不想有个孩子,孩子会减少妻子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会吸引走妻子的注意力。流产,对他来说是一个不能言说的好消息。
这时,家来了一只不速之猫,流浪猫,聪明的流浪猫。猫看出来她喜欢自己他讨厌自己。猫反反复复地被他赶走被她喊回来。
不是流浪猫让夫妻感情出现裂痕,是流浪猫让夫妻间的裂痕明目张胆地显现出来。
他当终于意识到猫回来了,“一切都会好起来”,“他所有的怒气都被一种他无法形容的未知感受驱散了,这种感受让他难以招架”。
在他去寻找猫的过程中,他想到自己“一直是个遵照理性行事的人,也因此得以一步步前进”。最近一段时间,“不知道为什么,他很害怕。”“他身处未知的领域”。他想“再次感受拥有她的骄傲。也许他可以用那只猫收买她。”
他得以一步步前进的“理性行事”的环境,是以男性为“是”的环境。回到家里,面对妻子在一只流浪猫的问题上毫不让步这种非理性行事,未知世界让他一下子坠入未知领域,难以招架,他的聪明强悍碎了一地。不过,他的理性行事又一次拯救了他。既然用猫可以收买她,让他重新“感受”“拥有”她的“骄傲”,不妨去把猫找回来。
当猫回到家,妻子重新回到妻子的理性行事状态,“他感到心里有什么东西柔软下来”。
这时候作者神来之笔,笔锋一转,写道:“他突然想到,邻居们可能看到了他趴在地上,在灌木丛中钻来钻去,还喵喵叫着”,“他正了正领带,走回客厅”。
男人,可不就是这样理性行事的嘛!
多么脆弱的理性啊。
托芙,你可太了解他们了。你可太了解我们了。
初次拿到这本书就很喜欢它的封面,蓝绿色水彩随意泼洒的抽象图案和书籍开本大小令人极度舒适,有着一种冷冽又清新的艺术美。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其中的角色视角不仅有从女性角度出发的,也有从孩子和男人角度写的故事,虽然有些短篇看起来很像在关键情节就戛然而止的电影片段,但还是很喜欢托芙如涓涓细流般的讲述方式,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区别于男性书写的女性书写角度。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托芙真的很擅长抓住那些日常生活的细节,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微小瞬间,并通过细腻的文字将这些细节中抽象的部分具象成了具体的故事,让阅读的人内心也跟随这种情感流动泛起涟漪。
虽然托芙的文字是细腻的,但文字之间却透露着一种奇异的冷感,这种冷冽犹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割开了所谓幸福婚姻的遮羞布,将婚姻带给女人、男人和孩子的不幸血淋淋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她的故事读来就像置身其中又如同置身事外,留给读者的遐想空间也很丰富。惭愧的是,最开始我习惯性地以阅读男性作者的作品或是名著文学角度去看这本小说,结果发现索然无味,甚至差点在中途就要放弃,但当我慢慢跟随自己的感受去理解托芙的故事和文字时,却发现从女性对情感的洞察力角度去看待它原来如此丰富多彩。那些女性在婚姻中的日常,被托芙敏锐地捕捉并付诸在写作中,让我感受到在她们看似平淡快乐的生活表象下,蔓延着令人窒息和心碎的平静,这种窒息就像凝滞在空气中的呼吸,有一种浑浊的压抑感。托芙小说里展现的这种对幸福的婚姻故事模板的反思是一种不同于主流视角的虚构叙事,也为“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带来了新的意义和思考,这在我看来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女性作者曲线式写作真正区别于男性作者直线式表达的鲜明特点。
总之,虽然有时对托芙想通过小说表达的深刻含义有点费解,但我很喜欢并珍视她这种女性视角的写作和表达方式,也期待更多女性都能像她一样,大胆地尝试从个人角度出发书写自己和他人的故事。这个时代需要倾听不同的声音,所以我希望女性书写可以作为这些不同表达的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