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之序章,春始新端。小年焕新,福至此时。祈世间诸般嘉美,皆应时而来。”过小年,迎大年,人间至味是团圆。今天就是小年了,相信各位WHUer也已经沉浸在过年的氛围中了吧。虽然大家身处天南海北,但今天的主题无疑皆是“团圆”。小年的过法虽也不尽相同,但都诠释着我们心中翘首共盼的那份“年味”。在民间,小年的习俗有很多,若细细品味,都不无道理。古时,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那时的小年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来年全家平安。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蕴含着劳动人民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心愿。
“辞旧迎新小年忙,擦窗扫地净灶膛。送得灶王上天去,多多美言迎吉祥。”灶王,俗称灶王爷、灶公、司命,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中特别崇拜的神灵。民间传说,灶王自上一年的除夕子时便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人,到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和恶行,督促这家人的日常行为。一年的德行都会被灶王详实记录,于是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小年这天,家家户户的桌案上便都摆上各色果品美食,用作祭品欢送灶王,希望他在汇报时能多多美言。
灶糖是麦芽糖,用麦芽和小米熬成,黏性很大,把它抽成长条形的糖棍,就称作“关东糖”,拉成扁圆形,就称作“糖瓜”。传说小年这天,用火融化灶糖,再涂在灶王的嘴上,就可以粘住他的嘴,让他在玉帝面前汇报时多说些“甜言蜜语”。冬天人们把灶糖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如果外面再裹上芝麻,吃起来便香酥脆甜,别有风味。我们的生活也许平凡,但在过年团聚之时,来上一口香甜酥脆的糖瓜,平日生活中的压力、焦虑,仿佛都在此时烟消云散。生活,也在此时拥有了甜度和诗意。
小年吃年糕是南方很多地方的传统,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寄托了人们工作和生活“一年更比一年高”的期望。除了吃年糕,南方在小年这天也有吃汤圆的习俗。汤圆外形圆润,内里甜蜜,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火烧是小年的重要节令食品,在河南等地,没有火烧的小年是不完整的。火烧似烧饼,外酥里软,寓意一家人蒸蒸日上、红红火火。小年的时候,广西武宣、桂平等地区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用糯米粉、花生、芝麻、白糖制成,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小年将至,大扫除的号角也已然吹响。过了腊月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紧张。在小年这天彻底清扫室内,俗称“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扫除不祥。正值小年,各家各户都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好让家中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每一缕被轻轻拂去的尘埃,都带走了一丝往年的缺憾,每一块细心擦拭过的玻璃,都折射出一份新年的期待。掸除积尘,拭亮时光,岁月之河清亮澄澈,在我们的满心希冀中欢快流淌。
“纸上花开香满室,窗前燕语乐盈门。”在过年的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无疑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窗花的内容可谓精彩纷呈,喜鹊闹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都在它描绘的维度之中。历经千年流转,如今窗花依旧绽放在家家户户的窗棂上,映照在阖家团圆的筵席之间,让喜庆满溢小年的每一个角落,温暖一颗颗游子的归心。毕竟,窗花的花语是“团圆”。
小年,是厨房里氤氲的烟火气息,是寒冷冬夜中升腾的袅袅炊烟,是饭桌上的长幼有序,是觥筹交错与欢声笑语的交叠,更是家人彼此牵挂的惦念与回响。当我们围桌而坐的那一刻,一年的奔波劳碌,萦绕心头的苦辣辛酸,都化作了望向家人眼中温柔的光芒。小年的团圆,是一年辛勤的终点,也是新的一年美好的起点。在小年我们重拾自我,以温情为尺度,校准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坐标,幸福萦怀,过好接下来的岁岁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