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学子,准备出国。父母请来清华的教授宁向东。
请问教授:去哪个国家?读哪所名校?什么专业含金量最高?
万万没想到,宁教授说:出国吗,千万别把上课当回事儿!
重要的是旅行,与人接触、交谈,到处去看看。
宁教授说,听了他的话,可怜的孩子当时就崩溃了,完全不知所措。
——宁教授不知道,不同认知层次的人,会有交流困难的。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379vzqrE49YAYfgPB54VYL0346srJDHLkt4w6PBHBTO0GU3nxuzHrqm7HGtOCGOECibMeNmrQueQJc7jf94zBGQ/640?wx_fmt=jpeg)
有个很出名的故事,说有位妈妈,带着未成年的女儿逛街。逛街回来,女儿画了幅《陪麻麻逛街》。
妈妈拿过女儿的画,瞪眼一看,顿时懵了。
女儿的画上,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诱人的包包。只有一根又一根的,奇怪的柱子。
……女儿画的是什么?
妈妈端详半晌,才突然醒过神来——女儿画的,是一条条人腿。
原来,女儿年幼,个头特矮,被母亲牵着手,走在街上,根本看不到成年人看到的商厦车流。她看到的只是无数条成年人的大腿,摆来动去的遮住视线。
——认知高度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qg0Oj60D3WNZSUuYzmDAZrFkjrc7mJN35c93gHEPLSceWVIfNmSbbhNJBbtxE8XQYyKF3GHlGvEb1P6sDVxrGA/640?wx_fmt=jpeg)
我小时候,曾在很穷的乡下生活。
每年,村子里都要分红薯,把红薯归拢成一堆堆,看似差不多,但又好像有区别。所以为公平起见,全村人抓阄,抓到哪堆算哪堆。
有个村民抓到了6号。
另一个村民,也抓到了6号。
……咋弄出两个6号涅?
其实这两个村民,一个是6号,另一个是9号——问题是,6号堆明显大于9号,所以两个村民都说自己是6号,寸步不让。
争执,吵闹,动手撕打,闹到村支书面前。
村支书过去看看,发现9号红薯堆明显小于6号堆,果断从自家的红薯堆里,拿出两只放进9号堆,终于平息了纷争。
然后村支书冷笑说:这俩夯货,也就是一只红薯的出息了。
后期果然,大学毕业后我重返乡村,看那两户争执红薯的人家,一户门楣破败,一贫如洗。另一户家徒四壁,空无所有。
人类的认知,好似一个巨大的天坑,呈漏斗态势排布。
越往下,所见越少,机会越少,越是感受到社会不公,愤怒无比。越往上,所见越多,机会越多,越是感觉世界美丽,风光无限。
下愚莫揣上智,泥陷于认知漏斗底部的人士,看不到上层认知的风景,根本听不懂认知更豁达的人在说些什么。所以清华大学的宁向东教授,教导那要出国的孩子别拿上课当回事,那孩子就懵圈了。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2gHMRgK6WibQNsqMUCgqX1Nklm1fe4jicbZ2wjAMYkqibqYBj3YCWmV9iatKFPHmIz9BQOVzZGLrDtT3nyFficKthCA/640?wx_fmt=jpeg)
我们可以把认知漏斗做个解析,大概分为九个层级:
最底端,只知好恶。
这是婴儿时态的人类,饿了就吃,不分场合。撑了就拉,不分地点。这也是极端情绪化的一族,认知不足的困扰,让他们总是陷入到窘态,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比如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有个大风厂职工王文革,他是个受害者,股权被贪官和奸商合伙弄走了,因此而陷入狂怒,拿刀架在老干部陈岩石的脖子上,结果,王文革同志和贪官们一起入狱。
现实中有许多这样的人,一生也走不出自己的情绪,所谓维权,多不过是孤注一掷的情绪渲泄。
第二层级,默守成规。
宁向东教授引导的孩子,就是处于这个认知层级上——这孩子根本就不明白,书本上的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见识与认知。
之所以爹妈送你出国,不是让你读书,而是让你成人!是让你认识普遍的人性,普遍的社会规律,并于不同社会的差异性中获得更具价值性的认知。
第三层级,认识到规矩的局限性。
最守规矩的孩子,也是学校里最省心、懂事、听话的孩子。
但这类孩子进入社会,多半会遭遇挫折失败。因为这类孩子只是因为恐惧而不敢乱说乱动,等到你知道许多所谓的规矩,不过是成年社会出于省心而承袭的惯性,才能从恐惧中走出来。
——从这里,有条隐秘的贫富分界线。过于情绪化的人,默守陈规的人,满心恐惧的人,都会感受到极大的生存压力,必须继续上行,才能突破。
第四层级,明是非,知大体。
学习规矩,乖巧听话,这是对幼儿的要求。
到了少年时代,孩子们的行动能力提升,就要明是非,知道有些事不能做,有些话不能说,就是遵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哪怕这个价值观完全不对路子,但却是维系社会运转的唯一体系。
所以这是个血性方刚,努力向世界证明自我的过程,但如果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就无法突破自我。
第五层级,认识到是非的局限性。
这个阶段的人,知道了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有些看似牢不可破的金科玉律,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得落伍淘汰。这时候的人开始思考,开始行动,开始接受一个不确定的世界。
从此不再固执,不再执拗,知道了每个人眼里的世界不同,知道每个人的认知与价值体系完全不同,从此变得温和起来,不发脾气不闹情绪,生存处境开始改变。
第六层级,认识到现实资源的有限性。
什么叫现实资源的有限性?就好比我小时,在乡村里分红薯,红薯的数量有限,你多拿走一个,我这边就少了一个。
无论这些红薯怎么分配,都是绝对的不公平——按人口分,家里壮劳力多的人不干。按劳动贡献来分,贫弱之家就有可能被饿到。
人类社会的一切愤怒、冲突、怨气与对抗,都来源于资源的匮乏。现代社会最匮乏的是注意力资源,权力与能力争夺稀缺的社会注意力,带给更多人极大的困扰。
——在这里,有条不可见的生存线。
处于这个层级的人士,是具有着一定生存能力的人。在穷寒国度他们能够存活,在发达国家他们构成中产,在咱们这旯旮,他们是背负着沉重压力的社会中坚,吃饭不愁,钱也不缺,就是心里总是七上八下——因为他们处于中间状态,心如飘萍,无根可依。
那就继续往前走好啦。
第七层级,认识到人的发展性。
什么叫人的发展性?就是你的选择和努力,可以改变你的环境与命运。
比如说20年前的马云,那叫一个凄惨。他到处求职找工作,和朋友一起报考警校,去了5个人,考取4个,只有马云没考取。听说肯德基是个人就要,再和朋友们去肯德基应聘,去了23个人,肯德基收下22个,就是不要马云。
最后逼得马云自己开公司拉业务,结果,现在网上还疯传他拉业务时被人贬斥的视频。
再比如说范雨素,她的家境贫寒,12岁独闯海南,终未能改变命运之分毫。但她从未放弃梦想,一边带女儿北京务工,一边学习写作,终至在44岁时迅速火爆。还有更多的人,仍然在默默无闻的努力,他们不会再是马云,甚至未必会成为范雨素——但,当她们走过漫长的人生路,回头再看,就会发现人生处境,已经大为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