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风青杨
一个有趣的人,分享一些有趣的事。嫉恶如仇,从善如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读书杂志  ·  《读书》首发|孙妙凝:神明也能标准化? ·  18 小时前  
北京青年报  ·  “你就是开个集装箱回去,也会被塞满!” ·  昨天  
北京青年报  ·  “你就是开个集装箱回去,也会被塞满!” ·  昨天  
深夜书屋  ·  不愧是刘震云扛鼎之作,一句顶一万句! ·  3 天前  
洞见  ·  乙巳年:活着的顺序,不要搞反了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风青杨

世界正在偷偷惩罚“认知层次”低的人!

风青杨  · 公众号  · 美文  · 2018-03-28 22:30

正文

有个学子,准备出国。父母请来清华的教授宁向东。 

请问教授:去哪个国家?读哪所名校?什么专业含金量最高? 

万万没想到,宁教授说:出国吗,千万别把上课当回事儿! 

重要的是旅行,与人接触、交谈,到处去看看。 

宁教授说,听了他的话,可怜的孩子当时就崩溃了,完全不知所措。 

——宁教授不知道,不同认知层次的人,会有交流困难的。 



有个很出名的故事,说有位妈妈,带着未成年的女儿逛街。逛街回来,女儿画了幅《陪麻麻逛街》。

 

妈妈拿过女儿的画,瞪眼一看,顿时懵了。

 

女儿的画上,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诱人的包包。只有一根又一根的,奇怪的柱子。

 

……女儿画的是什么?

 

妈妈端详半晌,才突然醒过神来——女儿画的,是一条条人腿。

 

原来,女儿年幼,个头特矮,被母亲牵着手,走在街上,根本看不到成年人看到的商厦车流。她看到的只是无数条成年人的大腿,摆来动去的遮住视线。

 

——认知高度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我小时候,曾在很穷的乡下生活。

 

每年,村子里都要分红薯,把红薯归拢成一堆堆,看似差不多,但又好像有区别。所以为公平起见,全村人抓阄,抓到哪堆算哪堆。

 

有个村民抓到了6号。

 

另一个村民,也抓到了6号。

 

……咋弄出两个6号涅?

 

其实这两个村民,一个是6号,另一个是9号——问题是,6号堆明显大于9号,所以两个村民都说自己是6号,寸步不让。

 

争执,吵闹,动手撕打,闹到村支书面前。

 

村支书过去看看,发现9号红薯堆明显小于6号堆,果断从自家的红薯堆里,拿出两只放进9号堆,终于平息了纷争。

 

然后村支书冷笑说:这俩夯货,也就是一只红薯的出息了。

 

后期果然,大学毕业后我重返乡村,看那两户争执红薯的人家,一户门楣破败,一贫如洗。另一户家徒四壁,空无所有。


人类的认知,好似一个巨大的天坑,呈漏斗态势排布。

 

越往下,所见越少,机会越少,越是感受到社会不公,愤怒无比。越往上,所见越多,机会越多,越是感觉世界美丽,风光无限。

 

下愚莫揣上智,泥陷于认知漏斗底部的人士,看不到上层认知的风景,根本听不懂认知更豁达的人在说些什么。所以清华大学的宁向东教授,教导那要出国的孩子别拿上课当回事,那孩子就懵圈了。



我们可以把认知漏斗做个解析,大概分为九个层级:

 

最底端,只知好恶。 


这是婴儿时态的人类,饿了就吃,不分场合。撑了就拉,不分地点。这也是极端情绪化的一族,认知不足的困扰,让他们总是陷入到窘态,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比如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有个大风厂职工王文革,他是个受害者,股权被贪官和奸商合伙弄走了,因此而陷入狂怒,拿刀架在老干部陈岩石的脖子上,结果,王文革同志和贪官们一起入狱。


现实中有许多这样的人,一生也走不出自己的情绪,所谓维权,多不过是孤注一掷的情绪渲泄。

 

第二层级,默守成规。

 

宁向东教授引导的孩子,就是处于这个认知层级上——这孩子根本就不明白,书本上的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见识与认知。


之所以爹妈送你出国,不是让你读书,而是让你成人!是让你认识普遍的人性,普遍的社会规律,并于不同社会的差异性中获得更具价值性的认知。

 

第三层级,认识到规矩的局限性。

 

最守规矩的孩子,也是学校里最省心、懂事、听话的孩子。


但这类孩子进入社会,多半会遭遇挫折失败。因为这类孩子只是因为恐惧而不敢乱说乱动,等到你知道许多所谓的规矩,不过是成年社会出于省心而承袭的惯性,才能从恐惧中走出来。

 

——从这里,有条隐秘的贫富分界线。过于情绪化的人,默守陈规的人,满心恐惧的人,都会感受到极大的生存压力,必须继续上行,才能突破。


第四层级,明是非,知大体。

 

学习规矩,乖巧听话,这是对幼儿的要求。


到了少年时代,孩子们的行动能力提升,就要明是非,知道有些事不能做,有些话不能说,就是遵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哪怕这个价值观完全不对路子,但却是维系社会运转的唯一体系。


所以这是个血性方刚,努力向世界证明自我的过程,但如果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就无法突破自我。

 

第五层级,认识到是非的局限性。

 

这个阶段的人,知道了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有些看似牢不可破的金科玉律,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得落伍淘汰。这时候的人开始思考,开始行动,开始接受一个不确定的世界。


从此不再固执,不再执拗,知道了每个人眼里的世界不同,知道每个人的认知与价值体系完全不同,从此变得温和起来,不发脾气不闹情绪,生存处境开始改变。

 

第六层级,认识到现实资源的有限性。

 

什么叫现实资源的有限性?就好比我小时,在乡村里分红薯,红薯的数量有限,你多拿走一个,我这边就少了一个。


无论这些红薯怎么分配,都是绝对的不公平——按人口分,家里壮劳力多的人不干。按劳动贡献来分,贫弱之家就有可能被饿到。


人类社会的一切愤怒、冲突、怨气与对抗,都来源于资源的匮乏。现代社会最匮乏的是注意力资源,权力与能力争夺稀缺的社会注意力,带给更多人极大的困扰。

 

——在这里,有条不可见的生存线。


处于这个层级的人士,是具有着一定生存能力的人。在穷寒国度他们能够存活,在发达国家他们构成中产,在咱们这旯旮,他们是背负着沉重压力的社会中坚,吃饭不愁,钱也不缺,就是心里总是七上八下——因为他们处于中间状态,心如飘萍,无根可依。

 

那就继续往前走好啦。


第七层级,认识到人的发展性。

 

什么叫人的发展性?就是你的选择和努力,可以改变你的环境与命运。


比如说20年前的马云,那叫一个凄惨。他到处求职找工作,和朋友一起报考警校,去了5个人,考取4个,只有马云没考取。听说肯德基是个人就要,再和朋友们去肯德基应聘,去了23个人,肯德基收下22个,就是不要马云。


最后逼得马云自己开公司拉业务,结果,现在网上还疯传他拉业务时被人贬斥的视频。

 

再比如说范雨素,她的家境贫寒,12岁独闯海南,终未能改变命运之分毫。但她从未放弃梦想,一边带女儿北京务工,一边学习写作,终至在44岁时迅速火爆。还有更多的人,仍然在默默无闻的努力,他们不会再是马云,甚至未必会成为范雨素——但,当她们走过漫长的人生路,回头再看,就会发现人生处境,已经大为改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