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榕融新材料2019年才成立,但在此之前,关克田已带领团队围绕氧化铝连续纤维攻关10余年。
中国在这个领域起步较晚,几乎是从2000年之后才开始连续纤维的研发,而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已实现了量产,日本也在90年代推出了连续纤维。由于技术封锁,关克田团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从原材料的选择、配置特定的凝胶即纺丝液,到独创静电辅助干法纺丝成型技术及干燥、煅烧等热处理方法,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地闯过去。
不止核心技术,量产工艺设备也需要自研。在新材料生产领域,中国设备技术远远落后于国外,以氧化铝连续纤维生产需要用到的打孔技术为例,国外70年代已达到0.05毫米的精度,而国内设备现在普遍都很难达到0.08毫米的精度。
在没有成型设备可以效仿的情况下,榕融新材料的设备都是自主研发的。
由于氧化铝连续纤维生产工艺横跨高分子胶体、矿物质干法纺丝、分子链构象、高温烧结晶相化等多学科,各生产环节都是非标设备,可以想象其量产工艺设备的研发难度、稳定生产的难度有多大。
“公司刚成立的时候,人手不够,关总带着几个工人做实验,每晚12点和第二天早上6点都会出一批实验品,关总都是第一时间在现场等着实验品出来。”
榕融新材料研发部部长姜欣
感慨地回忆,每当实验结果不理想,关克田总会苦恼地抓着自己的头发,不停地喃喃自语,问自己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对于榕融新材料来说,踏上氧化铝连续纤维产业化的漫漫征途,这样的纠结与艰难一直不断。要实现氧化铝连续纤维的产业化,材料性能和连续性生产工艺缺一不可。据姜欣介绍,经过这几年在生产工艺上的不断调试,包括工艺参数的调整、设备的配置和改进等,榕融新材料在连续性生产工艺上完成了预期目标,
目前临港生产基地已具备氧化铝连续纤维及制品千吨级生产能力,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全球第三家实现该类产品量产能力的规模化氧化铝纤维制造商。
“但若是在材料性能上不达标,即便氧化铝连续纤维生产出来了,也是个废品。接下来我们在材料性能上还要继续下很大的功夫。”姜欣透露,
在榕融新材料开发的氧化铝连续纤维产品中,对标美国1970年代产品的F-72目前已定型,而对标美国氧化铝含量更高的C-85、M-99,目前已经取得突破,具备初代定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