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一家小门店,到现在成为黔东南最大的民族工艺品公司,黔东南州九黎苗妹工艺品有限公司在不断求新求变的过程中发展壮大,为民族旅游商品的不断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摆路边摊到有自己的小店,再到现在掌管6000万资产公司的董事长,凯里苗族妇女唐胜兰用自己的坚韧和智慧实现了一个个身份转变。
因为贫困,使得唐胜兰初中辍学,不甘心回家务农的她出来摆路边摊,慢慢地,她有了自己的小店,卖化妆品、服装……就这样,唐胜兰在经济和观念落后的夹缝中,摸爬滚打。
唐胜兰有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上世纪80年代末,偶然看到杂志上一位华侨在广西玉林做理发培训的介绍,25岁的唐胜兰揣着自己挣来的全部家当只身前往广西学习。唐胜兰回来开的理发店成了引领当地时尚的潮流。
在不断的摸索中,唐胜兰发现了银饰的市场潜力。2002年,她倾注全部积蓄成立九黎苗妹公司,以苗族刺绣、服饰为主营业务。
“我们穿在身上的盛装不仅体现了我们的美,更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对我们来说弥足珍贵,对外界也有极大的吸引力。”了解到黔东南银饰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地位,她将目光放眼到全国、甚至全世界。根据市场的需求,唐胜兰将现代感设计融入传统的技艺中,市场很快拓宽,产品远销东南亚。
在银饰正热销时,唐胜兰同时在寻求突破:“不仅让消费者喜欢银饰,还要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文化。”
2014年,饱受争议下,唐胜兰果断斥资3000万元建设的“苗妹非遗博物馆”在凯里经济开发区开馆。“很多人说我瞎折腾,但是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唐胜兰坚定地说。
博物馆依托黔东南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底蕴,把“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视为己任,坚持“生产性保护”的理念,创造性地将博物馆的收藏展示与苗族非遗技艺传承,苗族非遗工艺品生产与销售结合起来,创立了博物馆营运的新模式。去年,博物馆参观人数达40多万人(次)。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发展到今天集银饰、刺绣、蜡染等民族工艺品创意研发、培训、加工销售、民族手工艺文化传承与保护、旅游、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2016年公司销售额近4000万元。
此外,为在“巾帼脱贫”行动中不断拓展业务,培养手工技术人才,在省、州妇联的支持下,公司近3年连续开展“锦绣计划”培训,培训绣娘300余人,带动500余农村苗族妇女增收。
“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带动大家用双手让生活好起来,这是我最幸福的事儿。当然,保护好民族文化的根,才能够让文化枝繁叶茂,这也是我多次谢绝外来投资商合作资金的根本原因。”唐胜兰在最后采访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