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火遍两会,大佬们纷纷下场,可惜真是烧不起……
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总理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的方针,并启动了“人工智能+”行动。这一行动得到了全国各界的热烈响应,至少有20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纷纷为此建言献策。
在AI技术创新方面,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
董事长刘庆峰
提出了加快通用人工智能(AGI)发展的九项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微博CFO曹菲和知乎创始人周源
则主张规范AI数据交易及大模型的数据采集。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则在AI及安全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些代表的金句也在网络上广为传播。例如,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创始人雷军
直言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不足,建议将人工智能纳入义务教育。全国政协委员、360创始人周鸿祎则提醒企业在使用大模型时要避免冒进,应“小切口,大纵深”。
在AI应用落地方面,
全国政协委员、知名演员靳东
谈到了AI技术对影视行业的影响,他认为虽然一些服务型岗位可能会被AI替代,但短时间内AI很难替代影视等创作行业。近10位代表在AI应用方面发声,包括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建议规范AI在养老方面的应用,中国移动辽宁公司董事长刘宏志提出AI赋能乡村数字全图景,美的副总裁钟铮支持推动智能制造专项与AI技术创新融合等。
在AI政策法规方面,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毅在全国两会上提议完善人工智能算法治理体系,尽快推进
《人工智能法》
出台,并从四大方面给出具体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会的周边,国产人形机器人也首次上岗两会。当机器人听到主持人说“我渴了”,它随即转身走向冰箱去帮她拿水,展示了AI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潜力。
此次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
“人工智能+”
行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前景。
自成式AI火爆以来,
中国的第一次两会有如此更多
关于AI的建言献策
涌现出来,
“人工智能+”从业者们不约而同地聚焦AI大模型、数据、算力、应用、人才、安全、法规等多方面话题,探讨未来发展。
2019 年发布的 GPT-2,被认为是第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拥有 15 亿个参数,估计需要五万美元的训练费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