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孔夫子旧书网
网罗天下图书,传承中华文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可可-爱生活  ·  【[229星]GPT-Vis:为GPT、生成 ... ·  昨天  
机器之心  ·  人刚毕业,代码一点不会,他纯靠ChatGPT ... ·  2 天前  
成都本地宝  ·  期待!成都两所“树德”学校预计今年招生! ·  3 天前  
黄建同学  ·  重磅!!!DeepSeek宣布下周连续5天, ... ·  3 天前  
清廉蓉城  ·  案说规纪法丨公“费”变私肥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孔夫子旧书网

大家|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的形成、削弱与崩溃

孔夫子旧书网  · 公众号  ·  · 2019-11-03 17:25

正文

△ 点击购买 大家小书|一版一印洪子诚签名钤印《中国文学1949-1989》



《中国文学1949—1989》是洪子诚先生对20世纪文学史研究的典范成果,试图建立新的叙述体系。他从当代文学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出发,来把握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和生存状态: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描述“当代文学”文学体制的建立,文学高度“一体化”的形成和削弱、崩溃的过程。


洪子诚,1961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91~1993年在日本东京大学讲授中国当代文学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中文写作、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新诗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 洪子诚像(澎湃新闻 蒋立东 绘)


谈到“中国当代文学”,首先要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第一,什么叫中国“当代文学”?第二,以何种视角、主要运用何种方法加以评述。前者指的是对象的确定,后者则是问题评述、归纳的依据。



一、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提法

在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的提法最早出现在50年代后期,普遍流行则是70年代末以后。


它指的是始于1949年迄今的中国文学,或者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文学。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界在谈到这一时期的文学时,较少采用“当代文学”的说法,一般是将它看做中国现代文学的延续(一部分),或称为“新中国文学”。


在50年代后期,有的大学曾编著过《中国当代文学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史》(后者未正式出版)。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由于自1949年以来的文学已有30年时间,考虑到这个时期的文学有独立地加以总结、研究的必要,“当代文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时期的这一理解,逐渐为许多人所接受。


目前,出版的各种“当代文学史”的著作、教科书,已有二三十种之多。在各文学研究机构和大学文学系,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也成为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这都说明这一提法被普遍认可,“当代文学”也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


△ 目前,出版的各种“当代文学史”的著作、教科书,已有至少二三十种之多


不过,这并非说已不存在问题。中国大陆以外的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会被诸如近代、现代、当代这些概念的运用搞糊涂。他们对这些概念内涵的理解,肯定也与中国学者的习惯用法不一致。


对这一概念(连同它所标示的文学分期方法)提异议的中国学者,他们的疑问则是:以某一政治事件(1949年新的政权的建立)作为文学分期的依据理由是否充分?“当代”文学,是“历史”,还是“现状”?“当代”与“史”是否存在语义上的矛盾?如果是不断变化、离稳定状态尚远的文学现象,将它看做一个确定的文学时期是否有道理?


其实,更重要的分歧,存在于文学分期所依据的“视角”上。坚持将“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并举的人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持这样的观点:1949年以前的中国文学,其基本内容是“新民主主义的范畴”;而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的“整个性质”已变为“社会主义”,文学的“性质”也发生“根本性”转变,即已成为“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学”。


对这几十年的中国文学“基本内容”的这种概括是否合乎事实,是疑问之一。另外,以“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应的理论,从政治意识形态的视角作为文学分期的根据,其合理性和有效性,也还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上面,我虽然谈到对“当代文学”这一提法及其分期依据的疑问,不过在这本书里,也仍采用“当代文学”这一概念。这是为了照顾目前的习惯和文学研究的基本格局。不过,在概念的内涵上,我与另外一些研究者的理解可能不完全一致。


在目前,我同意这样的看法:中国文学从19世纪末(戊戌政变前后)开始,酝酿、发生新的转变,即从“古典”向着“新”文学的转变。这种转变,涉及文学观念、文学创作内容、主题以及艺术方法等方面。这一酝酿,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产生“质”的飞跃。由此,中国文学进入了“新文学”或“现代文学”的时期。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由此而来的分期理论是合理的吗?


20世纪的中国,处在社会经济、政治、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巨大转变过程之中,“现代化”是物质和精神领域的总题目,文学也由此形成某种统一的特征。将20世纪的中国文学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是有充分的理由的。


20世纪中国文学虽然有其统一的特征,但是,也不能忽视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丰富性、复杂性。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各种文学主张、流派和文学规范的冲突、融合、消长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影响。


其中,“左翼文学”(或“革命文学”)如何经过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的“改造”,成为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大陆惟一的文学规范,是考察20世纪中国文学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之一。左翼文学在30年代已占居重要地位,在4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统治的区域,它演变为毛泽东的“工农兵文学”的形态。


这种文学形态及相应的文学规范(文学的“方向”“路线”,文学创作、流通、阅读的规则等),在50年代至70年代,凭借其影响力,更凭借政治控制的力量,而成为中国大陆文学惟一可以合法存在的形态和规范。只是到了80年代,由于一个时代(毛泽东时代)的结束,这种一元的文学格局才发生了变化,而展现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学变革的发展前景。


基于对20世纪中国文学基本状况的这一理解,即对某种取得支配地位的“文学规范”的性质及其演变的把握,我把5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学称为“当代文学”,其内涵和根据是:“左翼文学”的“工农兵文学”形态,虽说在40年代初期的延安时期就已诞生,但成为支配地位的文学规范,则要到中国共产党成为大陆执政党之后。因此,从50年代到80年代的“当代文学”,也可以称为毛泽东的“工农兵文学”建立起绝对支配地位,以及这一地位受到挑战而削弱的文学时期。“削弱”是从“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开始的。


△ 洪子诚把5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学称为“当代文学”,有其充裕的理由


这是本书对“当代文学”含义的理解。因此,在评述5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学时,将划分为上编和下编两个部分。上编主要描述这一特定的文学规范如何取得绝对的支配地位,以及这一文学形态的基本特征;下编,则揭示这种支配地位在80年代的崩溃,以及中国作家“重建”多元的文学格局所作的艰苦努力。



二、视角与方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