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1月23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本次会议和政策公布,对资本市场活跃度、资金投资风格转变和相关支持板块具有重要意义。
要实现以科技创新为主的高质量增长转型,需要将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逐步由过去间接融资为主转向更适配创新型企业属性的直接融资,尤其是需要更多中长期资本和战略性资金的参与和培育。为此,2024年4月发布的资本市场新“国九条”中明确了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方向;2024年9月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本次《实施方案》延续之前指导意见内容,标志着相关政策方面将正式由纸面落到实践阶段。
从本次主要政策内容来看,存在以下重要影响:
一是拉长考核周期有望解决各类资金当前中长期投资堵点。本次政策要求对不同资金亦有不同影响,但本质上是为了解决堵点,提高各类中长期资金对A股市场的配置意愿。对于保险资金而言,拉长考核期限及通过设立私募创新计量方法有望降低股价波动对自身账面的影响;对于社保基金、养老金和年金而言,在绝对收益考核目标下,拉长考核期限有望提升权益配置比例,为资本市场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对于公募基金而言,在“建立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和投资者利益绑定机制”要求下,规模考核导向将逐步转向收益导向,并且ETF的低费率、低波动优势进一步凸显。
二是全渠道、多维度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2025年增量或超万亿元。本次政策主要通过“三支箭”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第一,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根据四季报持仓数据测算,这意味着近6000亿元的增量资金。第二,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根据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数据测算,对应每年约5000亿元增量资金。第三,提出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综合测算结果表明,2025年上述增量资金规模有望达万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