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学界
《医学界》以有品位、有追求、有爱心、有水平的医务工作者为受众,以“服务医生,改善医疗”为宗旨,让行医更幸福是我们的使命,为用户提供可靠、有用、有价值观的资讯是我们的存在方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学影像沙龙  ·  胰腺多期增强CT ·  2 天前  
E药经理人  ·  印度制药巨头凭啥冲进全球“TOP10”?专访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医学界

致敬!那些全家上阵救援的医生家庭

医学界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8-14 21:16

正文

“你到了?我先去看病人。”九寨沟县中藏医院骨伤科医生徐毅匆匆和弟弟徐强打了个招呼,两人各自投入到救治伤者的工作中。


作者 燕小六

来源 | “医学界”微信号


四川省九寨沟县地震第七日。医疗驰援还在不断进入震区。


其中有不少是“医生家庭”,有夫妻档、母子兵、兄弟营。



亲爱的,我等你回来


8月13日9时,四川省人民医院PICU张渝医生、肾脏内科邓菲医生,随第三支救援队出发,前往九寨沟执行救援任务。


阳倩,张渝的妻子,四川省人民医院SICU医生,对丈夫此行,早有预感:“(医院)双职工,参加地震救援任务的几率更大。”



在丈夫出发前,阳倩还在担心:余震,滚石,滑坡,泥石流……但她没有出言阻止。


送别丈夫后,阳倩坐在出租车上,鼻子发酸。仅仅用了10分钟,她在手机上,记下一段感想:


2008.5.12,我当住院总,你是后备救援队员,整整两周,我们俩没有回家!顾不上你多病的母亲和我骨折的妈妈!


得到通知准备去绵阳的堰塞湖,你紧急接种了好几种疫苗,非常“奢华”地购买了平时舍不得购买的徒步鞋,冲锋衣裤,就像一个马上上前线的战士,激动,坚毅!


这一次九寨之行,你说,我是儿科ICU的医生,去了可能更合适一些!难道20年的相处,我还不懂你么,我的爱人,你想去前方!你血管里流淌的是善良、是正气的血液!就像生活中的你,会扶起倒地的摩拜单车,会呵斥制止菜市场的小偷,散步时会把家人保护在道路的最内侧……


上一次,这一次,无论哪一次,你的正义之举,我怎么可能阻挡,虽然为你担心,却更为你骄傲!


默默为灾区同胞祈福,为你和你的队友们祈福!请一定记住大家的嘱托,你们的双手是用来挽救更多生命的,所以,请注意安全,保重!


图片说明:右四为阳倩医生,右五是其爱人张渝医生。


坐在赴九寨沟的急救车上,张渝也有感而发,作诗一首。


《车后的风景》


城市熟悉的街道

郊外阳光下亮丽的风景

道路渐渐变窄

思念愈发浓烈


父母的叮嘱

妻子的不舍

儿子稚嫩的声音

在耳边萦绕


山上葱郁的树林

路旁碧绿而下的潺潺流水

海拔越行越高

意志更加坚定

民众的需求

医生的职责

祖国多年的教导

让我无怨无悔


阳倩的母亲看到女婿的这首诗后,也用文字,寄托期许和祝福。


血,总是热的,像这个炙热的夏季;它们从温暖血管里涌出,带着同样的温暖,流向失血的九寨灾区;让苍白的脸颊,重新拥有生命的颜色。瞬间,即为永恒;藏地的经幡,飘满尘世的洁净。


秋,似酒,味醇厚;岁月悠悠,转身再回首,同抚喜乐哀愁。待到归来再聚首,落英满地云舒袖,欢声笑语不休。夕阳挂枝头,红尘看透,别无求,静侯,秋!


秋,静候,别无求。红尘看透,夕阳挂枝头。欢声笑语不休,落英满地云舒袖,待到归来再聚首,同抚喜乐与哀愁。转身再回首,岁月悠悠,味醇厚,似酒,秋!


阳倩说,丈夫驰援灾区,是一个“亲子教育的机会”,“让儿子看看地震的破坏力,看看勇敢的军人、医务人员,看看安置点的板房、帐篷。告诉他,爸爸会一间间去到灾民家里,筛查情况,救治患者!”




妈妈,我要像你一样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里,有一对“救援母子兵”。


地震发生后第二天,早晨5点,急诊科护士长高永莉带着她学医的儿子朱星宇,到了医院。此后几天,朱星宇一直作为志愿者,为从震区转运来的伤员及其家属服务。母子俩连着几天早出晚归。朱星宇没有抱怨,他觉得妈妈不容易,以及“我以后也要当一名好医生!”


图片说明:右一为朱星宇,中间为高永莉。


但,谁又知道,这名“好医生”曾差点因为亲妈高永莉,和医学无缘。


“2011年,儿子高考,分数上了华西医学院八年制。我没同意。”高永莉不好意思地笑了,说。


在她的反复劝说下,朱星宇去了南京,专业和医学无关。2年后,他执意退学,要复读、再考,“就是想学医,卯足劲,还要考华西。”


最终,朱星宇如愿,成为四川大学2014级临床五年制的医学生。


读医至今,朱星宇经常跟着妈妈高永莉“工作”:急诊科要做科研,他会来帮忙、学习;招募志愿者了,他第一个报名——截至目前,朱星宇已经在华西医院参与志愿者服务,超过200小时。


“科里人人都认识他。”高永莉骄傲地说。


图片说明:华西医院九寨沟地震临时抢救室内。


此次华西医院急诊科招募志愿者,背后也有朱星宇的助推。


8月9日开始,在四川、西藏的高校校友圈中,流传着一条消息:“转发!西南民大的同学有认识会藏语的同学联系一下!因为九寨沟地震,华西医院急诊科这几天需要一批志愿者。”



这则消息是由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杏林风”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发布的。朱星宇是这支队伍的主要成员之一。他在志愿者招募和后来的服务过程中,主要负责信息收集、协调组员、沟通等工作。


高永莉(右二)在向志愿者讲解。


朱星宇说,妈妈参加过多次救援,是同事眼中“坚定、有力的支持”。但亲眼看见妈妈在特殊时期的工作状态,朱星宇有些不舍,“嗓子都哑了,每天睡不到4个小时。”


8月10日13时许,高永莉在抢救九寨沟伤员的间隙,发了一条朋友圈:“为了救治地震伤员,母子齐上阵。亲爱的儿子,虽然你还是个医学生,但从你工作时的认真负责、对伤员的关心关爱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妈妈相信你未来一定是个好医生!儿子加油!”



4个小时后,这条消息获得了233个点赞和112条留言。



我们是兄弟!


“你到了?我先去看病人。”九寨沟县中藏医院骨伤科医生徐毅匆匆和弟弟徐强打了个招呼。两人各自投入到救治伤者的工作中。


徐强,四川省骨科医院的救援医生,从成都赶到九寨,参与救援。


而在医院的另一边,徐毅的堂弟徐智——中藏医院骨伤科医生——也正忙着救治。徐家三兄弟平时都忙。地震,把他们聚在一起。


图片说明:徐毅在救治地震伤员。


徐毅家距离医院很近,是最早一批到达医院的医生。“已经不记得第一个伤者是什么时候送来的。只记得是腰椎骨折,地震发生时因慌乱从二楼跳下来导致的。后来,有开放性骨折、颅内损伤、软组织受伤患者,陆续送到。有人伤得重,有人是轻伤。”


地震发生后,徐毅在抢救间隙,和弟弟交流伤者病情。他俩一个中医,一个西医,常常会在网上讨论医术。


徐强告诉哥哥,自己将随省骨科医院医疗队到九寨沟地震灾区开展医疗救援。8月9日9时,经过连夜奔袭,医疗队抵达地震灾区。


徐毅记得,弟弟抵达时,两人打了个照面。然后,弟弟就不知去哪儿忙了。


图片说明:白衣者为徐强医生。



不一样的蜜月旅行


策划已久的暑假之旅赶上了地震!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泌尿外科的周丹护士一家三口从灾难中逃脱。听到当地需要医护人员时,医者本能让周丹和同为骨科医师的丈夫,“想都没想就立刻举手示意”,参与到地震伤员的救治中。


图片说明:周丹


当工作人员走过来,周丹委托工作人员照看自己的女儿和行李。交代完,便赶紧和丈夫去到伤员聚集处。


忙了一阵,周丹发现女儿被工作人员带到身边,一直在旁,安静地看着爸爸妈妈救人。


同样是休假“遇险”的,还有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医生欧焘和护理部医生曾连夫妇。地震发生后,欧焘和曾连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但听到有人在寻找医生,二人又加入救援队伍,帮伤者包扎固定,并和村民一起把伤者送到村卫生所。随后,两人又协助村医,一起救治骨折、外伤伤员。


这次九寨沟之旅是欧焘和曾连婚后第一次旅行,“这应该是我们的蜜月旅行呢。”曾连戏称。


图片说明:欧焘和曾连夫妇。


灾难中,白衣天使们忙碌的身影,给我们带来力量和勇气。志愿者们疲惫的身影,让我们感觉温暖和心疼。


她们是母女三人,在九寨沟县人民医院做志愿者,帮患者取药、送水……一整夜都没合眼。她们说,“我们既然没事,就应该出一份力。”


一阵忙碌过去,母女仨相依偎,靠着睡着了。



九寨沟地震,牵动人心。我们为逝者哀默,愿生者坚强!


版权申明 |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 | 021-58545118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