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叶檀财经
聪明人,在一起说人话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开工首日,雷军大手笔发蛇钞!丨大公司动态 ·  14 小时前  
经济参考报  ·  夜读|一个人的底气,藏在读过的书里 ·  16 小时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破90亿,全球第一!凌晨仍爆满,高峰期5分钟一场 ·  3 天前  
华尔街见闻  ·  打到美国死穴,DeepSeek真正动摇的是什么? ·  4 天前  
896汽车调频  ·  时间定了!可能还要涨 ·  4 天前  
896汽车调频  ·  时间定了!可能还要涨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叶檀财经

美国都这样了,中国竟然毫无反应,更让人心酸是印度牛大了

叶檀财经  · 公众号  · 财经  · 2024-09-21 19:41

正文

长期征集

日子很难,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受苦的人最懂。

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
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
她说,有苦我们一起分担。
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email protected]叶檀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
记住,这世界还有人,关心你,在乎你,理解你。


文/叶檀财经团队

最近读郭建龙的《穿越非洲两百年》,很多内容“颠覆”了我的认知。

比如,书中有一段写到,郭建龙坐船去寻找非洲最伟大的帝国首都——廷巴克图。

据郭建龙说,廷巴克图在14世纪的时候曾经非常富有,拥有全世界最富有的统治者,堪称黄金上的国度。

(图源:pixabay)

在去廷巴克图的船上,郭建龙很不幸染上了恶性疟疾,有性命之忧。这时候,同船的一位非洲朋友,出于善意,拿出了压箱底的抗疟疾药品,救了郭建龙一命。

我们在不久前的文章中曾经写过,中国制药领域,对世界贡献最大、也最被世界认可的是抗疟药物,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青蒿素为基石的抗疟药物。

原以为拯救郭建龙生命的会是中国制药。想不到,郭建龙说,这款名为蒿甲醚的抗疟疾药确实是青蒿素的变种,但产地是印度。

据《穿越非洲两百年》,非洲的药品大都来自印度。这些药品价格便宜,效果也不错,让普通人能够消费得起,迅速将昂贵的欧洲药挤出了市场。欧洲药失去市场之后,非洲人的寿命却大幅度延长了,这可以视为印度对非洲的最大贡献。

由于药品价格下降,面对各种疾病的非洲人甚至把吃药(印度仿制药)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出行时行李中总是或多或少会放一些药品。

印度正在成为全世界仿制药品的天堂,这绝非便宜可以解释的,价格低廉的同时,原研药的效果还算依靠,才是印度仿制药横扫全世界的真正原因。

想到这里有点鼻酸,中国仿制药何时也能如此?

(图源:pixabay)

#01

美国降息了,中国为什么没有跟,因为这个原因

万众瞩目的经济大事件9月18日落地,没让夜里还守在屏幕前等消息的各路机构失望,美联储降息了。降息的幅度比不少人的预期高一点,50个基点。

和降息一并调降的,还有美国的经济展望。据9月18日美联储的声明,美联储将美国GDP的增速从2.1%下调到2.0%,失业率的预期则从4%调高到了4.4%。

根据美联储的点阵图,2024年,美联储还将降息50个基点,2025年将降息100个基点。

这次美联储降息除了降息幅度之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分歧。

(图源:pixabay)

本次投票,不是所有票委都支持降息50个基点,唯一的反对票来自特朗普提名的美联储理事鲍曼,鲍曼倾向于降息25个基点。

美联储的理事投出反对票,这是2005年以来第一次。

美联储内部的分歧,意味着对美国未来经济的看法存在更多不确定性,也说明大选竞争激烈。

此前我们曾写文章分析,过去一段时间,美国经济是结构性繁荣,有的指标好,有的指标差,对判断美国经济成色,无疑增加了困难。

但8月份,几乎所有经济指标都开始同向发展,这强化了鲍威尔对经济悲观判断,为了弥补7月份没降息的遗憾,鲍威尔选择补足差额。

美联储降息之后,美国股市继续上涨,道琼斯指数9月20日创出历史新高,站上42000点。纳斯达克也在逼近前期的高点。

距离美国大选时间越来越短了,美国股市向好对民主党来说是一剂强心针。从历史规律来看,在任总统所在的党派选举期间美国股市是上涨的,胜选概率超过85%。

(图源:pixabay)

两位总统候选人对降息的态度截然相反。特朗普认为,降息50个基点的决定,要不就是玩弄政治,要不就是美国经济非常糟糕。哈里斯则认为,这是美国中产的福音。

美国大选的走势,对中国出口行业影响巨大,哈里斯整体比特朗普温和,所以国内出口行业的走势这段时间比较强势,和其他领域形成鲜明对比。

视角转回中国。

据说,全世界最关心的美联储降不降息的不是美国,而是中国。国内很多机构和媒体,在9月18日这天都是彻夜无眠。

为什么很多人期待美联储降息?不少人盼望,美国降息,中国经济、股市楼市就好了。原因很简单,央行可以跟着美联储放水了。

但结果似乎和多数人的期盼不符。9月20日,最新一期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数字公布,1年期LPR维持3.35%,5年期维持3.85%。这意味着,在欧美央行纷纷动手降息的时候,中国纹丝未动。

中国不降息,利好的当属人民币,而不是人民币资产。离岸人民币走势一直在朝7迈进,看起来没什么阻力。

人民币会破7吗?

除了中美货币政策的分歧,现在助推人民币升值的因素还是挺多的。

市场上,担心美元贬值的企业,开始大规模结汇。9月20日,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近期,在人民币升值且美国启动降息的背景下,部分出口企业开始集中结汇。2024年8月银行货物贸易“代客结售汇差额”369亿美元,比7月升高319亿美元,且为24个月以来的最高值。随着美联储降息落地,短期可能还会有出口企业集中结汇,加大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幅度。

这是人民币强化的自我实现螺旋。

(图源:pixabay)

众所周知,出口是中国经济少有的亮点,人民币过于强势不利于出口。为了对冲人民币过度升值,防止形成单边升值预期,最近传出消息,说内资大行正在买入美元进行对冲。

人民币太强是问题,人民币资产太多也是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除了人民币以外,人民币资产整体非常低迷,甚至过去人民币强、股市强的关系也已经被打破了,国内资产定价现在完全跟随国内经济变化。

经济数据的变化是,8月份的经济数据不好,从消费到投资,几乎没什么亮点。

投资端,几个重要的领域都在下滑。

消费端,据国家统计局数据,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26亿元,同比增长2.1%,比上个月2.7%的同比增速又下降了。这还是以旧换新的结果。

每次经济数据不好,人们总期待刺激。但9月12日在甘肃的一席话,让市场对经济刺激的预期开始产生变化。

最新的表态是:抓好三季度末和四季度经济工作,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从一定要完成到努力完成,中文的博大精深体现得淋漓尽致。

(图源:pixabay)

至于央行为什么不跟着美联储降息,一方面是不愿意刺激经济,另一方面,对银行的保护远比想象得强。

据我们观察,每次央行有动作,都会有一些“御用分析师”出来给出解释。920央行按兵不动,他们给出的解释是:商业银行净息差仍承压。最近两个月,关于存量房贷调降的呼声非常多,外媒传得有鼻子有眼,可直到现在,也没落地。

真不知道,银行的净息差压力到底有多大,大到超过民众的呼声。

#02

从香饽饽到被人嫌,央企“限金令”让人为金融业唏嘘

9月14日,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央企正在执行“限金令”。

所谓“限金令”,是指央企不得再染指金融机构,原则上不得新设、收购、新参股各类金融机构,对服务主业实业效果较小、风险外溢性较大的金融机构,原则上也不予参股和增持。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限金令”是2024年6月3日国资委在党委扩大会议上明确的。

中国很多行业不赚钱甚至赔钱,但一直在坚持做,为什么?

(图源:pixabay)

因为他们有条件从别的地方赚钱,不少大企业靠着天生的基因优势以及上下游占款,从事金融借贷生意,主业不赚钱没什么,金融副业赚钱就可以了。央企“限金令”限制的就是主业不行靠副业的做法。

选择在这个时候发布“限金令”,主要是风险考量。

各种高收益金融机构问题越来越严重,风险暴露越来越多。过去这类机构多数受益于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但如今随着利率走低,经济起色不大,股市楼市表现不佳,已经很难再获得比较好的回报。

估计不仅无法获得高回报,本金安全都可能是个问题,当所有人都在力保本金安全的时候,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即便是央企。

另外,从事这类业务有一个必备的条件,就是现金流起码都兜得住。据2024年9月5日《不良资产头条》的文章,2024年半年报显示,央企的现金流遭遇较大困境。

即便是正处于行业景气度最高峰的中国船舶,2024年半年度的经营性现金流都是负的。

要知道,自从2023年国资委调整央企的考核指标,着重强调营业现金比率之后,现金流早已成为央企国企最重要的经营指标之一。几乎所有的机构研报或者投资者交流,现金流都是必备科目。

如此重视,2024年上半年的现金流状况还是如此糟糕,足见央企经营压力不小。

(图源:pixabay)

还有一点很重要,金融机构、金融牌照这些过去的优质资产,现在越来越不值钱。央企手里拿着这些折价越来越多的资产,意味着自身资产的折损一天比一天严重。

但金融资产卖得出去吗?二级市场上,最好的金融资产,证券公司们最近的并购市净率也就0.7PB。可见,目前金融机构确实卖不上价。

据《经济观察报》采访某央企总会计师,该总会说,央企正面临“痛苦的抉择”,现在出售金融机构股权,兴许还能卖个好价钱;一旦错过时机,未来可能就卖不出去。

另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谁愿意接盘央企们手里的金融资产呢?银行、金融机构要不忙着处理自身的麻烦,要不就都在买国债等安全等级高的资产,烫手山芋没人愿意碰。

(图源:pixabay)

除非,更高级别的部门牵线搭桥,又或者央企舍得割肉,价钱再便宜点。

既然谈到央企,再多说两嘴。上一期(9月14日)的檀几条里面,我们提到目前A股并购重组领域,央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如果从中国经济角度看国央企,他们的影响力可能更高。9月11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评选的“2024中国企业500强”显示,500强的收入合计突破了110万亿元大关。

根据500强榜单,央企非常强势,前十名里面,国家电网第一,石化双雄位列二三,中国建筑、四大行、中国铁路工程、中国铁道建筑集团也都在前十,等于包揽了前十。

2023年中国的GDP是126万亿人民币,而500强企业的收入规模是110万亿人民币,占比超过90%。

这说明什么?中国经济已经是大企业主导了,且央国企的地位越来越高。

(图源:pixabay)

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角度来看,内卷不断,资产收益率不断走低,民间投资热情一直都不算高。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前8个月民间投资增速为-0.2%。

同期,国有控股的资本,固定投资增速为6%,以一己之力拉动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保持正增长。

试想,如果国央企因为经营压力逐步增大,不得不放缓投资步伐,经济增长可能就更难了。

#03

出口行业“最靓的仔”跨境电商遭遇危机

2024年中国经济最亮眼的地方在出口,出口中,跨境电商是最亮的那颗星。

但这颗星,最近遭遇了一些麻烦。据《观察者网》9月13日消息,美国政府正采取行动收紧“小额包裹免税”机制,以减少中国货物流入美国。

所谓“小额包裹免税”,在美国是指价值低于800美元的个人货物,在入关的时候,不经过海关检查就可以直接免税入关。

“小额包裹免税”其实各国都有,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设置的门槛也不一样。比如中国是7美元,印度是3美元,法国和德国都是160美元,澳大利亚是650美元。基本上越富裕的国家,小额的“额”越高。

(图源:pixabay)

美国800美元的小额包裹,从价格上来说并不小。正因为美国的小额包裹这么“大”,加上美国人消费力旺盛,跨境电商这两年去往美国的包裹疯狂增长。

据日本NHK报道,过去十年间,美国申请最低限度豁免的进口货物数量大幅增加,从每年约1.4亿件增加到每年超过10亿件,而这些小额货物大部分来自Temu、SHEIN等中国跨境电商平台。

美国人能够享受到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为什么要限制小额免税?

目前美国给出的理由,主要有两个。

第一,贸易保护。

据外媒最新报道,美国政府认为,大量低价值产品(如纺织品和服装)免税进口到美国市场,损害了美国工人和企业的利益。

据报道,中国约70%的纺织品和服装进口产品需缴纳所谓的301关税,但代表美国国内制造商的美国全国纺织团体协会(National Council of Textile Organizations)指责,包括希音在内的快时尚电商公司的小额包裹利用“小额豁免”机制规避301关税条款。

第二个理由,国人可能想不到。

美国政府认为,美国的药物滥用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小额豁免”造成的。据《观察者网》消息,美国民主党议员认为,中国电子商务公司和芬太尼卖家正利用这一机制让“非法商品”进入美国。

(图源:pixabay)

他们在一封信中写道,“堵住小额包裹关税豁免机制‘漏洞’的紧迫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致命的阿片类药物芬太尼正借此绕过检查被送到美国人家中“害死美国人”。

据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5月17日的文章,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的数据显示,美国94%的交易都通过“低额豁免”规则进入美国,这些交易占了所有非法毒品、农产品和假冒商品查获总额的90%。

路透社援引白宫官员的话报道称,接下来,美国将提出新的贸易规则,预计将取消对受到所谓的301、201和232条款贸易执法行动约束的产品的“低价豁免”适用资格。

影响几何?

小额豁免主要影响两类企业,一类是平台,一类是平台上千千万万的小微企业。

据华泰估算,2024年Temu平台上,美国GMV的体量148亿美元,GMV占比在30%以上;Shein方面,美国GMV体量198亿美元,占比在30%以上。

30%的表观影响面貌似挺大,但实际上,平台可以把成本分摊到商家,最终买单的很可能是美国消费者。据《观察者网》报道,美国对外贸易委员会此前曾向路透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削弱小额包裹关税豁免机制将使消费者损失数十亿美元。

对于平台来说,除了转嫁成本之外,尽可能开拓更多市场,是分散美国市场风险的一种主要方式。据《雨果》跨境公众号9月16日的文章,TEMU正在加速开拓非美市场,以此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据悉,3月以来,TEMU半托管业务先后开放英、德、澳、法、意、西等市场,8月下旬又进军了日本市场,很快会进军韩国市场。

相比于平台的抗风险能力,平台上的企业们可能困难就要大一些。

(图源:pixabay)

据《财新》8月19日的文章,当前中国跨境电商经营主体超过12万家,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面对美国政策变化,这些企业势单力薄,也无力对抗平台转嫁成本的措施。

据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新闻发言人高士旺表示,中国企业出海不应再单打独斗,从金融机构到律师事务所,甚至媒体都应该联合起来,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

#04

国家队合计持仓逼近历史高峰,但中韩两国股市挺离谱

美联储降息了,全球股市却遭遇各种烦恼。中国股市的烦恼依旧,成交量低迷,指数、个股都没起色。

为了挽救股市于水深火热,国家队真金白银买入。9月19日《证券时报》消息,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国家队”合计持仓A股市值达到3.19万亿元,创近5年来同期新高,逼近历史同期峰值。

与2023年底相比,“国家队”持仓A股市值增长3780.63亿元。若将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养老保险基金统计在内,这些耐心资本合计持仓市值达到4.61万亿元,同样逼近历史同期峰值水平。

(图源:pixabay)

与股市不好相对应的是,资本的减持意愿在降低,增持力度反而在加大。一些企业觉得自己的股价被低估了。

据数据宝统计,截至9月18日,2024年合计有965家公司公告减持,减持公司数量相比2023年全年减少58.48%。2024年以来,A股累计减持次数为2899次,相比2023年全年减少81.09%。

从增减持的金额来看,2024年以来,A股产业资本累计增持552.75亿元,合计净减持189.69亿元,净减持金额创2010年以来新低。

9月20日,眼看要失守1250的茅台,连夜抛出一份回购公告,表示将通过集中竞价的方式,用自有资金回购不低于30亿元且不超过(包括)60亿元股份。回购股价的上限是1795.78元。

单纯回购并不稀奇,稀奇的是,茅台回购之后打算注销这些股份,此举是茅台上市23年以来的第一次。回购注销在美国稀松平常,在国内凤毛麟角。

(图源:pixabay)

尽管国家队很努力,回购的企业很用心,但有时候抵不过一些政策变动,一些风言风语。

就在康方生物等创新药公司高奏凯歌的时候,9月19日,一则医保目录沟通会消息,一则药品集采消息,使得恒瑞医药等创新药企业大跌。

财政上的困难大家都清楚,但如果政策基调是朝着开放走,那违背这些基调的政策,是不是可以用一种更有效的方式对外沟通,或者更柔和的方式处理?不然,国家队在股市再多的努力,都是无用功。

除了中国,亚洲地区不少国家也在为振兴股市而奋斗。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16日消息,新加坡财政部第二部长徐芳达宣布,新加坡准备对监管结构进行“大胆改革”,以重振萎靡不振的股市。

徐芳达目前主持一个特别工作组以研究加强股票市场的途径。他表示,正在探索的一个领域是简化首次公开发行(包括二次上市)发行人的招股说明书披露要求。

新加坡股市的问题不在指数,而在吸引上市的能力。

(图源:pixabay)

据tradingeconomics数据,截至9月17日,新加坡股指2024年的涨幅超过10%,指数创2018年以来新高。

这样的表现按理说不错,A股投资者肯定羡慕。但对于致力于拓展全球金融市场影响力的新加坡来说,股指涨远远不够,IPO够多,融资量够大,也是自身实力的体现。

在IPO方面,2024年新加坡的表现惨不忍睹。

根据普华永道数据,2023年新加坡交易所仅有7宗IPO交易,2024年上半年仅有1宗。这一宗IPO的融资规模仅为2000万美元,实在太小了。

作为对手,香港市场2024年前8个月,共有43家企业上市,比2023年同期多了4家。从融资规模看,2024年前8个月香港市场IPO募集资金接近200亿港币。香港股市尽管指数表现一般,但IPO让新加坡市场羡慕嫉妒恨。

和中国股市差不多的还有韩国股市。A股常年在为站上3000点努力,韩国股市也差不多。2500点以上就会成为韩国股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