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雄安新区看到绿色智慧发展方向
冯奎:现在看雄安新区,最重要是要看它所体现的发展方向、发展愿景。从雄安新区一年来的规划、建设、发展来看,尽管新区轮廓不可能全部展现出来,但绿色智慧发展的大方向十分清晰。
雄安新区全力绿色城市。起步之年,蓝色空间打造有亮点。蓝色空间针对的是水域,也就是白洋淀。雄安新区“引黄入冀补淀”,将黄河水从河南引入河北,对白洋淀进行生态补水,目的是改善、修复白洋淀水。绿色空间打造,针对的是陆域,采取的办法是大规模的造林。雄安新区是按照中央城市公园模式造林,追求“近自然”的造林效果,2018年将达到11万亩。蓝绿空间要占到未来雄安新区空间的60%以上,森林覆盖率超过40%。在雄安新区其他规划建设中,也处处体现绿色的理念、模式。
雄安新区另一个突出的方向是数字化、智慧化。新建的市民中心,地面上建一个实体城市,同步还在建设一个数字化的镜象城市。市民中心有全方位智能管理系统,每一道建筑程序、每一个零件,都被数字化的可追溯的方式,加以记录。造林项目、租赁住房都引用了区域链技术。数字雄安目前还是碎片化的,但有可能成为一个新型数字城市的代表。
二、用改革的办法实现雄安新区“怎么建”
冯奎:既要关注雄安新区“建什么”,也要关注“怎么建”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不是要成为政策洼地,全靠政府出钱,或者走传统的土地财政的老路,而是要成为改革的高地,要通过改革的办法来建设一个新城市。
上面讲的造林是一个例子。以往造林,就是政府出钱来造,政府出钱管护。雄安新区的做法是引入多种主体,有投资人、有承建方,有集体经济、有农户,采取投资+施工总承包的联体模式。通过共享、共建、共护的方式,实现造林的规模化、企业化、高效化。
市民中心建设也是如此。这里面最大的创造是设计一个“联合投资人模式”。中字头的几个公司形成了联合投资人,承担了从设计到施工到维护的全链条的服务。资金的绝大部分也是这个联合投资人来筹集,这就改变了过去“投资人不管建设、建设者不去使用”的传统。
改革的办法,突出的就是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三、雄安新区正在集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冯奎:雄安新区跟深圳、上海浦东比,有的地方比不了。但雄安有两点是特殊的,一是它的区位,它是首都一体两翼的一翼。雄安新区是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是重大国家战略;二是它所处的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风口正起。雄安新区要利用这个风口,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黄金窗口。
从雄安新区一年发展来看,新动能正在聚集之中,主要体现在四大类产业布局与发展上。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二是 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产业; 三是军民融合产业 ;四是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像智慧物流。BAT抢滩雄安,国际上一些著名院校的研究所与雄安对接,说明了雄安站在世界发展的前沿,有重大的机遇。
雄安新区走的不是传统的工厂集聚区的发展之路,不是所有产业都适合去雄安。所以,企业家应量力而行,不要扎堆去雄安新区。但企业家应该观察雄安风向,从中寻找未来行业发展的一些动态。
四、雄安新区培育内生动力是长期任务
冯奎:雄安新区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初始动能,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 初期进驻的企业,有大量的央企。一些高端高新技术企业的进驻,为雄安新区发展注入了活力。
但一个新区发展不是易事,可何况雄安新区这样肩负重大使命的新区?未来雄安新区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内生动力。雄安新区有创新基因,但能否持续创新,形成创新的文化生态空间,产业集群空间,这些是摆在雄安新区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因此对历史性工程,应有历史性耐心。应遵循规律,顺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