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政事堂2019  ·  本轮复苏,会持续多久? ·  3 天前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孙立平:特朗普究竟有没有一盘大棋? ·  3 天前  
CHINADAILY  ·  跑鞋,是越贵越好吗?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评论

是什么引发中欧班列爆发性增长? | 一线视角

人民日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11-23 21:11

正文

日前,中国铁路总公司传来消息:自2011年开行以来,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突破了6000列 。这个数字,乍一听似乎稀松平常,毕竟中国铁路一日的跨局货车开行量就相当于这个7年累积量的2/3。然而,回溯历史就会发现, 6000中欧班列的开行,着实不易。


2011年,中欧班列开行元年,这趟跨境货运列车只开行了17列,其后每年的开行量依次为42列、80列、308列、815列、1702列,可谓翻倍增长。到今年,中欧班列的年开行量突破3000列,已经超过了2011年至2016年六年开行数量的总和。



是什么引发了中欧班列的爆发性增长呢?


不断提升的高性价比,是重要原因 。这几年,通过合作各方的不断努力,中欧班列的运输时间不断缩短,开行线路和密度逐渐增加。作为运输产品,中欧班列已经以速度快、安全性高而闻名。曾有义乌商人算过账,同样一批小商品运去西班牙马德里,中欧班列的运程比海运缩短了9000公里,运行时间从21天压缩到最快16天,比海运至少节省一多半的时间,运输成本下降了近30%。这样的致富快车,谁不愿意搭乘?


中欧班列受热捧的根本原因,并不只是因为产品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理念 。自4年前,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以来,“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沿线国家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实实在在。换言之,倡议是中国的,机遇却是全世界共享的,中欧班列就是最好的范例。


中欧班列是趟普惠列车。中欧班列虽然由中国发起,却不是一边倒、一头赚的利己生意。在2000多种“中国制造”运抵中亚和欧洲市场的同时,英国母婴产品、德国啤酒、西班牙火腿、哈萨克斯坦面粉等抢手“海淘货”,也通过中欧班列来到中国消费者手中,让欧洲企业抓住了中国消费升级的商机。 在全球经济复苏低迷的背景下,高效率的中欧班列激活了更多的潜在需求,让沿线制造业与消费者互惠互利。




中欧班列又是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 中欧班列连接中欧,却造福沿线,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孵化器”“造血仪” 。航空、海运往往都是直达运输,中途不再发生任何交易,而跨境铁路运输却可以中途多次编组,卸下货物,再装运新货,因此也形成了强大的外溢效应。每一个铁路中转编组站就相当于一个网络热点,可以吸聚制造、仓储、运输、金融、信息、餐饮、住宿等多种产业,形成新型产业园或物流特色小镇,为沿线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提供“造血”机能。实际上,通过各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像新疆阿拉山口等城市,已开始“借路下蛋”,站在“一带一路”的“风口”上,等待磨砺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璀璨夺目的明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