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前的一天,一位诗人与友人同游浙江,在富阳意外见到了彩虹。说是“意外”,是因为彩虹的形成需要足够湿润的空气和强烈的阳光,而冬日气候寒冷干燥,阳光也不充足,可以说看到彩虹的可能性极低。他们看到彩虹的这天,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之一——小寒。彩虹美轮美奂,但在此时诗人眼中,属实有些不合常理,因此在诗中写下:
更嗟寒尽将迎腊,戏水妖虹不肯收。
这位诗人叫朱书,生活于清初,与戴名世、方苞并称为“清初三才子”,是“桐城派”的代表性学者。他在壮年时期并不醉心于科考,在选贡入太学后便考授教习,游历大江南北。清初文人虽未必怀念前朝,但在小寒节气看见了罕见的彩虹,难免勾起诗人联想,称其为“妖虹”。
然而,朱书没有注意到,这一年的浙江地区似乎有些过于温暖,空气湿度也偏大。对于今人来说,不过是一个常见的“暖冬”,但在古人看来,小寒仍是“一阳微动,生物甚难”,即气候虽有一点点阳气生出的迹象,依然不适合万物生长。如果此时气候过于温暖,就是阳气异常发泄,很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运转。
从古代农业生产看,这种异常的暖冬气候确实不友好。冬季过于温暖,可能会导致作物发芽时间提前,新生的娇嫩作物很难抵御倒春寒的攻击,造成大规模减产,影响农业收成。在古代,农业生产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学会了通过冬季的物候,推测之后一年的气候,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观察小寒这一天的天气。
那么,为什么小寒的天气会影响一整年的农业生产?
从名字来看,小寒似乎不会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小寒”名字的意思就是“寒犹小也”,也就是“冷了,但不完全冷”。但根据气象资料,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往往是小寒比大寒更冷,因此常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只有南方部分地区的最低气温会出现在大寒到立春这一段时间。
作为一年中最冷的节气,小寒的天气可以被看作整个冬季气候的缩影。如果小寒这一天比较温暖,则说明这一年的冬天气温偏高;如果小寒这一天是个晴天,则这个冬天可能比较干燥。这些信息都有助于我们推测之后一年的气候情况。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明白“小寒暖,立春雪”,即如果小寒这一天温度较高,则立春后很可能有严重的倒春寒,从而酿成雪灾;“小寒无雨,小暑必旱”,如果小寒这一天没有下雨,则来年很有可能是一个降水稀少的旱年。
这些农谚虽然是经验的总结,但在科学上也不无道理。如果冬天气温较高,很可能是遇到了“厄尔尼诺”现象。受此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可能形成旱灾,而长江流域则面临洪涝危险。即便在科学技术手段十分完备的今天,由此气候异常带来的损失仍难以避免,古人却早已学会通过观察小寒这一天的天气,提前为来年的农业生产做好准备。
小寒的气候变化,不止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古人还会根据动物对气候的反应,来预言社会的发展。《礼记》总结:“雁北向,鹊始巢,雉雊。”也就是在小寒前后,候鸟开始向北迁徙,喜鹊开始筑巢,野鸡则开始鸣叫。这些都是气候即将转暖的预兆。而在先秦古籍《逸周书》中,则认为如果小寒时的物候出现异常,很可能造成统治不稳、社会混乱,“雁不北向,民不怀土。鹊不始巢,国不宁。雉不始雊,国大水”。如果到了小寒,候鸟没有北归,则百姓不再眷恋故土;如果喜鹊没有开始筑巢,则国家可能会不安定;如果野鸡没有开始鸣叫,来年很可能发大水。
乍一看,这些话难免有些神神叨叨,其实仍有一定的科学性。一般情况下,如果大雁没有按时北飞,很可能是当年的气候过于寒冷,没有达到大雁北归的条件。而寒冷的天气势必导致农业生产受阻,稼苗无法及时生长,农田减产,破产的农民增多,自然出现“民不怀土”,纷纷抛弃土地,背井离乡,四处流散。同理,冬季气候异常很可能影响来年的雨水情况,形成洪涝灾害,即“国大水”。虽然彼时的先民尚不能对这些自然现象和气候变化做出科学系统的解释,却已经能够敏锐地意识到,气候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而在小农经济社会中,农业生产对社会稳定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正因小寒如此重要,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重推定小寒的确切日期。自《汉书》律历志起,每一代史书的历志都会介绍推算小寒日的办法,但这并不代表这些王朝的推算都能准确无误。南宋孝宗在位时,有一个名叫石万的国学进士便上疏皇帝:
我们现在使用的律法,实在问题多多(淳熙历立元非是,气朔多差,不与天合)。按理说,冬至日应当日极短、夜极长(冬至……昼极短,故四十刻,夜极长,故六十刻),可按照我们现在用的律法,小寒都已经过去了,昼夜的长度还是四六分(今过小寒,昼犹四十刻,夜犹六十刻)。请赶紧改正我们历法的问题,不要耽误了老百姓生产生活啊(请考正淳熙历法之差,俾之上不违于天时、下不乖于人事)!
由于宋廷仓皇南渡,许多精密的天文测量仪器被遗弃在汴京,以至南宋朝廷使用的历法出现了小寒和冬至昼夜几乎一样长短的情况。石万上疏后,宋孝宗非常重视,立即派出吏部侍郎、秘书丞等重臣严加参定。于是淳熙十五年(1188)整整一年,南宋君臣都处在检验历法的漫长等待里:先是观察六月二日是否为朔日(即没有月亮),又观察十月晦日的月相情况,最终认为旧历和石万等订立的新历都有点问题。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新历才正式颁布。而这份新历依然问题多多。作为一个偏安政权,南宋终究没有能力和精力制造更精确的天文观测设备,也无力进行大规模天文观测。那部真正能够解决南宋君臣面临的历法难题的新历《授时历》,只能由下一个大一统王朝来制定了。
无论是对古人还是今人而言,冬季的寒冷都是难以忍受的。尤其在保暖技术尚不齐备的古代,寒气不仅会影响生产,更可能危及生命。但若是小寒不冷,那也绝算不上什么好事。明末诗人卢若腾在南方为官时,就遇到了一个突然下雷雨的小寒:
今日小寒节,雷雨互相奔;
……
惜此麰麦苗,芊芊满平原;
秀实未可保,何以足饔飧。
吾家倍八口,闻之欲断魂。
况乃时令忒,天心类晦昏;
生民乱未已,岂独忧田园!
突然下雷阵雨,这看起来也不像什么特殊的气象。但在小寒这一天下雷阵雨,就十分蹊跷了。从现代气象学看,雷阵雨的成因是冷热气团剧烈交汇,主要在夏季出现。夏天的雷阵雨既能为庄稼生长带来充足的水分,还能使空气中游离的氮随雨水落下,增加土壤肥力。但小寒下雨很可能使冬日气温反常升高,春季“倒春寒”的影响更为严重;未及时排干的雨水,还极有可能造成大规模冻灾。
虽然古人的气象知识并没有我们这么丰富,但他们从日常生产生活中,也总结出了阴阳调和的经验。小寒之时阳气初生,并不十分壮大,却形成了雷雨这样剧烈的天气,农人们难免不聚集在一起议论:“现在下这么大的雨,进了春天日子可不好过啊(谓今大发泄,入春必膏屯)。”
这里的“膏屯”一词,并不是指来年土地如油膏一般肥沃,而是一个《易经》中的术语,意思是吝啬恩泽、不施于下,后世常用这个词来指责统治阶级搜刮财富、贪图利益。但他们的父母官卢若腾并不是一个贪酷的官吏。他在浙江任布政使时,关心民生,铲除豪强,剿灭贼寇,深得浙江民心,被称为“卢菩萨”。浙江民众对他爱戴颇重,哪怕在明朝覆灭、南明小朝廷也成了福建的流亡政权时,百姓依然愿意在他的带领下拼死固守平阳,城破后仍通过巷战与清军战斗。然而大明注定大势已去,卢若腾的坚持并不能改变这一切。在与清军巷战、死里逃生后,卢若腾又回到浙江,试图重整抗清队伍,依然无果。他所能做的最后的坚持,就是在得知郑成功声言抗清时投奔,最终病逝于澎湖。
站在历史的漫漫洪流中,明清之际确实是一个气候异常变化的时期。14世纪起,整个地球气候进入了寒冷阶段,研究者称其为“小冰期(LITTLE ICE AGE)”。史书和方志中,时常见到河湖冻冰、人畜冻死的记录,甚至连海面上也会结上厚冰。在明与后金的对峙中,原本在明朝关锦防线中承担重要牵制作用的觉华岛就因海面结冰,被本没有水师的后金军队趁机攻下,严重破坏了大明的防御体系。
严寒对国家造成的影响更多还体现在百姓生计上。过于寒冷的冬天使本就贫瘠的家庭更为困苦,伴随而生的旱灾、蝗灾则使民众的生存变得岌岌可危。而百病缠身的衰老国家并无力拯救它的子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统治被一波又一波的农民起义拆分、瓦解。
从卢若腾的生平看,他的任官经历多集中于浙江一带,后随着明朝统治的崩溃和南明政权的流亡逐渐南移至福建。因此他所记录的这次天气异常,很有可能发生在浙江地区。江南气候较北方温暖,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没有那么大,却也出现了冬天雷雨这样的气候异常。这种异常很可能一直持续到清初,因此文首提到的朱书游历浙江时,才能在小寒这天看到阵雨后出现的彩虹。
在农业社会,气候变化既关乎一个家庭的生死,更可窥见一个朝代的起落。小寒就像一粒沙砾,折射着大千世界。在既定的天象与未卜的去路面前,小寒总是透露着不确定性。不过有件事是可以确定的:度过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春日已经在悄悄赶来的路上啦!
古人同样早早发现,在小寒前后,已经有植物开始突破严寒的阻碍,将春的气息带给世界,那就是梅花。古人为一年定二十四花信风,每一节气都有当时所开正盛的花朵相对,小寒所对应的正是梅花。当小寒时,风刀霜剑,唯寒梅一枝独绽。在看到梅花凌霜傲雪、高峙枝头时,即便是在冬日,人们也不禁开始期待春天的到来。正如宋代诗人朱晞颜在给同僚九十一岁高龄的母亲祝寿时所写:“嫩冰池沼。泽国寒初峭。梅乍坼,春才早。”这位老寿星不仅高寿,生日也正巧在小寒这天。因此朱晞颜毫不吝啬吉利话,一整个祝福大派送:“老寿星都已经活过九十岁了,一百岁一定也不在话下,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冲击一千岁!(九十过头了。百岁看看到。须听取,千年调。)”
即便不为祝寿,严寒的消退也足以使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元稹在他给每一个节气所作的《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一篇中,殷切表现出这种期盼:“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终于不用抖腿取暖了,春天就要来啦!
九冥裁剪密还稀,驴背旗亭索酒时。
剡水怀人乘逸兴,梁园授简骋妍词。
小寒纪节欣相遇,瑞兆占年定可期。
莫塑狮儿供一笑,埽来煮茗快幽思。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初学者陶宗仪。他不仅身处王朝初立的上升期,更幸运地生活在漫长“小冰期”中短暂出现的一小段“温暖期”。明王朝抓紧这来之不易的好天时,大力恢复农业生产,人民生活也比较安宁。因这一年的小寒日,正巧下了一场大雪,雪景玲珑剔透,惹人怜爱,诗人也不顾寒冷,骑着小毛驴出门,一边欣赏雪景,一边去酒家讨碗酒喝。
行走在这片冰雪世界中,诗人不禁想起东晋时雪夜访友的王徽之。王徽之是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在雪夜一时兴起,坐上小船就奔朋友戴逵家(可见东晋也有自己的苏轼和张怀民),不过王徽之倒没有强拽朋友起床,而是在人家门口站了一会就走了。随从不解,他却说:“我来找戴逵就是图一乐,如今已经尽了兴致,又何必非得见到戴逵这个人呢?(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显然,平静安宁的生活也给了诗人“乘兴而至”的底气。他一路赏雪,构思诗作,直到酒家店前,将这一路的巧思记录下来。店家也十分闲适,店小二既不招揽客人,也没发愁生意,而是趁雪在门外堆着雪狮子,被诗人赶去上茶:“快别堆你那狮子了,再不上茶我诗都忘了!”
晴雪出行,风光秀丽,美酒香冽,一切都是那样祥和。这无疑是一个极为理想的冬日,诗人也由衷地对来年发出了祈盼:“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还有好收成吧!”
实际上,小寒的到来,还在提醒人们,中华民族最看重的节日——春节就要来了。小寒与腊月几乎同时开始,小寒一过,腊八粥就要上桌了,接着就是那句著名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后的日子也就这样紧锣密鼓地安排起来。
这是中国古代社会一年中最后的冬日节气,说是“小寒”,但仪式感早已拉满,去踏雪寻梅,去置办年货,未来的不确定先交给未来,当下的重点就是热热闹闹地盼新年!
参考文献:
[1][清]朱书.杜溪诗稿[M].安徽:黄山书社,2012
[2][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李艳萍.卢若腾诗文中的遗民心态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2021
[4]杨镰主编.全元词[M].北京:中华书局,2019
[5][元]陶宗仪.陶宗仪诗文集[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校对 | 火炬 张斌 古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