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能建建筑集团
中能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感谢您的关注,更多信息请访问公司网站:http://www.aepc1.ceec.net.cn/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中能建建筑集团

《国企管理》刊发中国能建建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董俊顺署名文章:加快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服务商

中能建建筑集团  · 公众号  ·  · 2024-12-05 16:23

正文


近日公开出版的《国企管理》杂志刊发中国能建建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董俊顺的署名文章:加快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服务商——中能建建筑集团“四大转型”驱动高质量发展。 全文如下:

近三年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复合增长率分别达45%、24%、25%。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数字智慧、共享融合“四大转型”推动中能建建筑集团全面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作为中国能建旗下建筑板块唯一专业化集团公司,中能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紧扣中央企业“三个总”“两个途径”“三个作用”的新使命新任务,大力践行新发展理念,将创新、绿色、数智、融合贯彻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各个业务板块价值创造力大幅提升。


通过持续做强能源电力、房屋建筑“两大主业”,不断做精市政、综合交通、环保水务“三大辅业”,公司“2+3”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已然形成,正向“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服务商”目标全速迈进。


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 公司坚持“研发+业务”定位,依托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三大国字号”平台,通过建立健全“1+16+N+X”科技网络,构建公司总工、工程公司总工、项目部总工、主任工程师和技术员的“五级”技术责任链,就低碳能源、传统电力升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智能建造、检测试验和数字化等六大领域20个研究方向开展前瞻性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技术突破。其中,相控阵无损检测原创技术入选“工程建设行业十大新技术”。


公司持续深化产学研用融合,通过创新“本部科技专责+项目研发专职”组织模式,集中力量攻关新型低碳煤电、新能源发电设计、超高层建筑与装配式集成等关键技术和CCUS、水环境治理、“数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


近三年,公司主、参编国家及行业标准26项,新获工法、专利和科技奖110项,科技成果转化率持续提升。其中,自主研发的火电主机吊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已在9H燃机等项目中成功推广应用。


二是加强模式创新。 公司把握建筑业行业商业模式复杂多样、工程项目施工方式加速演变等进化态势,深度挖掘传统发展模式潜力,在产业升级中不断提升核心技术、团队、产品“硬实力”和标准、品牌、文化“软实力”。


同时,结合不同客户的需求变化,发挥自有的投资、设计、智造、运营等平台功能,创新运用“投资人+EPC”“小额参股+EPC”“BOT/PPP+EPC”“EPCO”等多种商业模式,不断开拓高端市场。


三是加强人才创新。 公司坚持集约化管控,同时匹配战略规划和业务发展需要,持续推进人力资源总量、素质、路径、结构、效能、作风“六个优化”,深入实施青年人才培养、基础管理穿透“两大工程”,不断建强项目管理、技术、经营、安全、党务、工匠“六个团队”。目前,公司拥有注册设计类工程师、一级建造师等执业资格的人员已增至400余人。


同时,创新实施基础设施及新能源、输变电等“短平快”项目“一企两制”激励机制。


近三年,公司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工成本利润率分别提高25%、19%,人均效能稳居行业前列。


绿色低碳,彰显品牌影响力


一是坚持绿色设计。 公司坚持规划设计前端引领,依托建筑、电力行业设计“双甲”资质,出台《设计业务绿色发展若干举措》,引进高端设计人才,补强全过程绿色设计咨询服务链条。


近三年,公司以EPC模式自主培育了甘肃“200MW风电+500MW光伏储能”、凤阳“四园一区”、潭冲河及保良北145万平米装配式建筑、中安创谷99米装配式公建等项目。其中,南浔180米超高层城市综合体EPC项目应用绿色设计技术50项,获浙江省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广州同和住宅可再循环材料用量达12%,获评国家级绿色建造水平二星项目。


二是坚持绿色施工。 公司突出策划先行,在出台《绿色施工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一项一策”编制了《绿色建造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工程项目实施目标、职责分工、控制要点和考评标准;制定《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及专项措施23条,严控“四节一环保”。


近三年,公司万元营收综合能耗下降28%,主材耗损达标率提高18.96个百分点,有力保障了392万平米房建项目完工、1911万千瓦(新能源306万千瓦)电力装机投产。


同时,公司坚持示范引领,通过固化达标认证、联检联控、能耗比晒等机制,打造了庆阳“东数西算”新标杆,15个项目获评省部级“绿色工地”。其中,广州4台850t/d垃圾电站被工信部评为“国家绿色工厂”,土耳其胡努特鲁“火光互补”电站建设运维期海洋生态环保实践入选《央企海外社会责任蓝皮书》。


三是坚持绿色运营。 公司支持下属的至精运营(运检)公司全面推进适应性组织变革,使其由传统的火电运检向全电力、全城市、全交通、全水、全生态环保“五全”业务绿色运营延伸。


在传统能源运营方面,创新构建煤电清洁化升级改造系统解决方案。三年来,高质高效运检百万及66万机组58台。其中,宁海百万电厂改造项目获评行业“发电机组大修全优工程”。


在新能源运营方面,在鲁山等光伏电站,通过应用电子巡检、智慧调度等技术,实现设备完好率、运营收益率大幅提升。


在城市运营方面,在合肥管廊、临庐学校等项目,通过引入云技术、无线通信、智能监测等监控技术,研制“125”智慧运营管理平台,促进“大型地下管廊施工运维成套装备”等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发展。

在交通运营方面,在林州旅游通道等项目,通过自研应用裂缝、微表处、坑槽修补与封层等预防性养护技术,成功打造公路绿色运营典范。


在环保水务运营方面,在凤阳水系治理、临庐公园等项目,搭建优化建筑供能与水循环系统,全面推进降本增效。


数字智慧,提升价值创造力


一是建设数智平台。 针对建筑业行业数智化转型趋势,公司围绕能源电力与基础设施业务场景,重塑“一平台、一中台、一设施、两保障”的“1112”数字化总架构,建成了合规、生产、经营“三个驾驶舱”,实现了业务数据共享融通、项目运营在线分析。


另外,公司基于BIM+GIS和数字孪生技术,自主研发项目管理数字化平台,实现了本部对项目的可视化管理和全要素监测。


二是拓展智能场景。 公司持续深化BIM技术应用,先后入库了550个模型,拓展了图纸会审、设计优化、烟塔数字化等13项应用场景。其中,南浔EPC项目智能建造实践获中国能建数字化案例一等奖,中国安全谷项目BIM实践获安徽省智能建造二等奖。


通过编发《智慧工地建设指南》,拓展智能仓储、AI分析等应用模块45项。三年来,实施BIM与智慧工地融合应用国内外项目52个。


通过引入三维激光扫描和装配式建筑机器人,全面推广应用实测实量、智能塔吊、智能混凝土泵送等设备。三年来,公司18个项目获评省部级智能建造示范工程。其中,丰城百万煤电全自动窄间隙氩弧焊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全国火电焊接工程首个特等奖。


三是加速数字化移交。 公司基于设计与施工阶段数字化成果,围绕智能楼宇、智慧园区等场景,采集装备、状态、环境等数据,建成了EPCO全生命期智建平台和智能养护管理系统。


公司建成的“互联网+”平台,搭建了30项业务预警截停模型,可实现城市运营项目招投标、合同签订、产值确认、资金分配和完工结算全业务链数字化。


同时,公司在智能制造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其中,以“工业厂房+光储直柔+数字智能”模式投用的年产5万吨至精钢结构标准化厂房,入选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优秀案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