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燕大元照
北大社第五图书事业部 · 燕大元照法律图书官方账号,在打造精品法律图书的路上,我们的梦想是星辰大海 ~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秦皇岛晚报  ·  【中国好手艺117】铁艺灯笼 ·  9 小时前  
秦皇岛晚报  ·  【中国好手艺117】铁艺灯笼 ·  9 小时前  
光明日报  ·  中国好手艺:铁艺灯笼 ·  11 小时前  
可爱多手工艺术  ·  旧牛仔裤零碎布头旧衣服都剪成了拼图,这么多妙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燕大元照

双十一必买书单 | 法史精品好书推荐

燕大元照  · 公众号  ·  · 2020-11-13 17:55

正文


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


——埃里希




- 新书推荐 -




法律帝国的崛起:罗马人的法律智慧

黄美玲 / 著


本书是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通识课程“罗马人的法律智慧”讲稿的基础上修改形成的。全书共18章,每一章都通过法律历史、文学作品、绘画、雕塑或碑文文献等素材讲述一个独立的罗马法故事,同时全书又以时间为线索勾勒出整个罗马法史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从法律的角度去解读历史,还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思考法律,这本书都将帮助我们在了解另外一种法律文明和传统的过程中,获得智识上的启迪。



一辩到底:我的法律人生

艾伦•德肖维茨 / 著


2020年1月,身陷弹劾危机的美国总统特朗普高调宣布,艾伦•德肖维茨将为他辩护。至此,从克林顿开始,近三十年来历任美国总统均成为艾伦•德肖维茨的客户。这只是德肖维茨辉煌履历的区区一页。本书是德肖维茨这位当代美国法律界教父在步入古稀之年后给世人交出的一份职业生涯“总结陈词”。这部个人回忆录详尽记叙了他投身法律逾半个世纪的精彩故事。读者随着他的文字,辗转于哈佛法学院讲台、国会听证席与联邦最高法院审判庭,遭遇拳王阿里、迈克尔•杰克逊、涉嫌杀妻的辛普森甚至穷途末路的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德肖维茨以充沛的情感回顾了自己人生长路上看到的风景,也让读者感慨万分。



从专业化审判到专门法院:专门法院发展史

劳伦斯·鲍姆  / 著


芝加哥有一个除草法庭,费城在橄榄球赛期间于运动场内设立了法庭,美国国务院在柏林设立过仅审理了一起案件的法院——法官正想审理第二起案件,就被解职了……前述种种,只是专门法院这个领域的冰山一角。美国司法制度研究的领军人物劳伦斯·鲍姆教授通过本书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专门法院的大千世界,分析了司法专业化的意义、价值及存在的问题。借由这部不凡之作,读者可以了解到底是什么动力在推动变革司法政策和法院组织体系,从而加深对法院这一法治社会必备组织的认识。



北宋士大夫的法律观

赵晓耕 / 主编


本书为四川眉山市法学会课题结项成果,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发掘地方宝藏,挖掘唐宋八大家中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在其文学成就和文学遗产之外不可忽视的法律思想,展示中华经典文化的丰富和多维,为借鉴和吸取传统中华法系中有益的法制思想和实践经验,树立文化自信作出积极探索。全书主要由以下7个部分组成:“北宋史料中的苏洵、苏轼、苏辙法律思想与实践辑录”“北宋士大夫的法律观与苏洵、苏轼、苏辙传统法思想的特点”“北宋苏洵、苏轼、苏辙的立法与行政法律思想及实践”“北宋苏洵、苏轼、苏辙的吏治主张与传统法文化”“北宋苏洵、苏轼、苏辙的传统刑事法思想与实践”“北宋苏洵、苏轼、苏辙的传统司法理念与实践”“三苏法治轶事、故事、典故辑录解读”,全面反映了“三苏”父子的法律思想和实践。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十二讲

袁瑜琤 / 著


本书系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讲义,共分为四编十二讲,从四个层面展现了作者对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思考。本书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尽量拓展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的视野,在学界既定的“制度史”与“思想史”之外,另作一种横截面式的文化剖析。其二是尽力以今日法学的“正义”与“秩序”等概念,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做出法理学意义上的解读;换句话说,这是一场贯通中国法律史学与法理学的努力,以期真正把“以史为鉴”“文化自信”的道理落在中国当下法学与法治建设的实处。



传统中国的犯罪与刑罚

张学亮 / 著


在作品中发现法律,通过法律深化对作品的理解。本书以宋代的法律制度为依据,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对水浒故事展开细致的法律分析,力求展现宋代法律制度的基本风貌。本书一方面,将有助于更直观、更生动地理解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法律文化;另一方面,也会丰富我们对文学作品及其中人物的认知与理解。




- 名人传记 -




我与刑法七十年

高铭暄 / 口述   傅跃建 / 整理


本书是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中国国际刑法研究开创者高铭暄先生与刑法结缘七十周年的访谈录,全景展示了高铭暄先生作为新中国培养的当代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为新中国刑法学事业和刑事法治建设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多彩学术生涯。学术泰斗的人格魅力和一代宗师的学术风范,从中可见一斑。其中揭示的许多刑事立法背景,重大法律的出台经过、学术争议的焦点、研究成果的产生、学术同仁的友谊、师生的情感、国际学术交流的由来、学术组织的沿革发展等情况大多鲜为人知,是研习和了解我国刑法不可多得的资料。附录的“我的学生生涯”记录了高铭暄先生从一个东海旁的小渔村,走进全国最高学府,走向最高法律殿堂的奋斗经历,情感真切,生动有趣。



我的刑法研究

西原春夫 / 著


本书是日本著名刑法学者西原春夫先生的访谈录,全书分为西原刑法学与德国刑法学、研究兴趣的变迁、非常时期的非常关注、重心转向中日刑事法学术交流四章,通过问答的形式,讲述了作者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如何走上刑法学研究之路、留学德国的经历、怎样进入刑法学界及如何启动中日刑事法学交流活动等。该书语言质朴,情感丰富,就像在讲述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契合了作者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人生,越重大的事越是偶然决定”。



东吴身影:走近导师潘汉典

白晟 / 著


本书是关于我国当代著名法学家潘汉典的学术型传记,是一部凝聚作者数年心血的厚重之作。作者师从潘汉典先生,获得潘先生悉心指导,并深受其赏识与信任。两人关系密切,交流频繁。这样的便利条件,让作者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包括日记、手稿等诸多原始文献,以及访谈、通话等私人素材。作者运用这些弥足珍贵的材料,以时间为轴,细致地描绘了潘汉典先生勤勉而纯粹的治学生涯。书中对潘先生在比较法领域作出的巨大贡献着墨尤重,朴实的陈述波澜不惊,却暗含令人感动的力量。



盲人奥里翁:龚祥瑞自传

龚祥瑞 / 著


龚祥瑞先生在法学界享有盛名,培养了很多杰出人物,北京大学著名行政法学家姜明安、香港中文大学著名学者王绍光等也曾是他的亲传弟子,罗豪才先生也曾与他共事多年。本书是龚祥瑞先生在82岁开始以3年时间亲笔写就的,完成之后不久就过世了。这部手稿经历了15年才首度出版,很多学者知道有这部手稿的存在,但都不曾亲读。这本自传生动再现了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法、政、学界的风云变幻和龚祥瑞先生波澜壮阔的人生体验。



淡泊从容莅海牙

倪征(日奥)  / 著


倪征(日奥),中国当代德高望重的国际法学家。他在92岁高龄之际,完成了回忆录「淡泊从容莅海牙」一书的写作。书中,倪老以翔实的材料,简练的文笔,叙述了自己早年蓄志学法,留学深造,回国后当律师,任法官,四十年代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参加对二次大战的日本主要战犯的审判,及至1984年以87岁的高龄当选为新中国第一任国际法庭大法官等的不凡经历。由东洋而西洋,由司法而外交,倪老的书,堪称是中国百年风云变幻的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从无到有的法制史的见证。



刑法的人道主义情怀:张文刑法学文集

张文 / 著


本书以犯罪人为主线,创造性地将犯罪人理解为有犯罪危险性人格的、可以矫正的社会人。上编提出了将犯罪行为与犯罪人格融为一体的犯罪人概念,建构了“犯罪危险性人格人”这一全新的刑法人模式,倡导了旨在化解行为刑法危机的“犯罪人刑法观”和旨在实现刑事一体化的“犯罪人刑事学”。中编不仅对刑法类型化方法作了详细考察,而且还对犯罪论体系中的若干具体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下编主要围绕死刑问题展开,阐释了马克思关于死刑的观点,分析了我国死刑立法与国际公约的异同,揭示了错杀与废除死刑的关系,提出了我国逐步废除死刑的建议,并设计了我国废除死刑的路线图。本书是作者研究刑法学数十年的思想结晶,体现了作者对刑法学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对推动我国刑法观的变革,促进刑法的人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芮沐文集

芮沐 / 著


本书收录了我国有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芮沐教授(1908—2011)学术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译文、立法建议、书序、书评、讲义和未完成书稿(不包括芮沐教授已经出版的专著),其中芮沐教授的博士学位论文(德文版和中文译文)系靠前抢先发售出版。芮沐教授是跨世纪的学者,其研究涉及民法、经济法、靠前经济法、靠前私法、法哲学等多个领域,文集对于研究芮沐教授的学术思想和我国法学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民法总则讲要

谢怀栻 / 著


本书是我国已故著名民法学家谢怀栻生前关于民法总则的相关论述及立法建议,书中所收论文多为谢老生前颇有影响的著述,经北大法学院张谷老师按照我国民法总则的体系加以编排,集中展现了作者在民法总则方面的心得。其中涉及民法的法源论和方法论问题,并对民事权利体系、民事法律行为、合同、时效等提出了颇具影响的,有些甚至当今看来都具前瞻性的理论观点,对当前的民法学研究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罗马法提要

周枏 / 著


本书系由作者1981年以来在西南政法学院、安徽大学法律系和华东政法学院等院校讲授罗马法时所用的讲义而成,初版之后一直未再版。此次重装再版,一方面是由于罗马法作为万法之源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意义,再版此书可为当前罗马法或民法的研习者,提供简明扼要但又不失完整的理论指导和介绍。另一方面是由于作者周枏先生在罗马法研究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使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