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产业发展经验表明,在中国,地方政府强力推动的产业,政策、资金都不成问题,人才往往是最大的问题,因为人才的自主性最强,也是技术偏好型产业的关键。
从上海坐高铁到芜湖,2015年12月才真正实现,此前没有一条高铁的芜湖在长三角高铁时代整整晚了好几年。不过,姗姗来迟的宁安高铁还是大大便利了芜湖和南京、上海之间的商务往来,40分钟到南京、两个半小时到上海,真正实现了一天往返。
从高铁芜湖站出来,下了高架第一个路口就可见大幅的标语——坚持人才发展主战略,向外界昭示着这座城市的求才若渴。
陈健来芜湖两年了,像他这样来自哈工大的博士,在芜湖机器人产业园共有7名,加上其余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人才,这里目前有30多名机器人相关专业的博士,他们服务于不同的企业。
2016年,芜湖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10个,其中领衔院士2人、国家“千人计划”19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和“青年千人计划” 9人。
如何让这些远在千里之外的人才们知道芜湖,来到芜湖并安家在芜湖?当地做了不少事。
比如,当地每年举办机器人博士生学术论坛,邀请全国高校中机器人产业相关的知名博士来芜湖交流,“如果他们的想法和芜湖产业需要非常契合的话,我们都会想办法把他们留下来”,滨江公司运营服务部部长陈卫民说,“有好几个博士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留下来的。”
2015年,他们还把以前在哈工大举办的机械工程类学术论坛迁至芜湖,到今年已经举办了三届。
一方面是把国内的机器人人才请过来,另一方面,滨江公司作为政府招商载体和服务平台,也积极的“走出去”揽人,近的有南京的东南大学,远的有北京理工、天津大学以及东北的工科类高校等。“目前机器人专业比较好的国内高校和芜湖互动都比较多。”陈卫民说。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东北高校的学生往往更愿意来芜湖看看,南京、上海等地的人才则不那么容易“请得动”。
不光是“高大上”的机器人产业,“小清新”的互联网公司也加入到这场人才争夺战中。
“年轻的你,是愿意为不确定的未来打拼,还是愿意回到家乡,提前给自己一个确定的事业目标,还有一个家”——这是三只松鼠今年准备招揽省外安徽籍学子的大致说辞。
三只松鼠园区内有员工3000多人,只有60%是本地人。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互联网商业模式和消费领域的变革也日新月异。为了招揽更多更具视野和商业敏感度的人才,他们每年都要走出芜湖进行校园招聘。
“以前去合肥的高校比如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师范学院等,今年扩大到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武汉大学、武汉理工等。”该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
不过,可以想象到的是,像三只松鼠这样面向年轻群体的网红企业,让高校学生成为消费者容易,但让他们来芜湖工作并不容易。比如JAVA工程师,他们更愿意去杭州这种信息经济发达的城市,因为跳槽的选择更多,而芜湖只有三只松鼠。
“所以要去南京和武汉‘抢人’,怎么打差异化的策略很重要。”上述负责人说。
比如他们今年开始重点“攻破”在这些城市的安徽籍尤其是芜湖籍毕业生,又比如他们计划在985、211高校招聘的学生中,挑选30名作为管培生,由领导层直接培养,面向未来的管理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