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经山东巡抚袁世凯奏请,山东获准铸造铜元。获准之时,袁世凯已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任山东巡抚周馥主持铸造事宜。此时,周馥的儿子周学熙任北洋银元局总办,故山东铸造铜元的币模由北洋银元局提供,其版式模仿北洋铜元式样,仅是把“北洋”二字变更为“山东”而已(图1)。
正如周馥在奏折中所称:“仿北洋模式,改刻山东字样。”铸造数月后,被迫停止。光绪二十九年,经山东巡抚周馥再次奏请,获准铸造铜元,在省机器局附设铜元局,年底开始建设厂房及订购机器,厂址设在省城济南西门外东流水。翌年春,厂房建成,计有碾片机培架,舂饼机12架,光边机8架,印花机2架,日产铜元10余万枚。七月,山东铜元局正式开铸。此时,山东铜元局模仿广东铜元的形制,铸造了飞龙铜元(图2)。
采用机器铸造铜元,山东起步较晚,铸造时间只有短短两年多,铸造数量不足3亿枚。但是山东铜元在设计上充分借鉴了北洋、广东等铜元的优点,并有自己的独特创新。总体而言,山东铜元铸造的时间短、产量小,版式比较复杂,再加上铸造质量比较精良,因此深受铜元收藏者的喜爱。而且,山东铜元在新旧模具的交替期间出现的混配较多,成为铜元收藏中最受欢迎和推崇的品种。
山东省造光绪元宝共有两大系列:将省名书写在上缘者,俗称“上山东”;将省名分列于左右者,俗称“横山东”。由于山东铜元局印花机少,铸造过程不连贯,生产工艺不严谨,因而产生了众多的混配品种。山东铜元在新旧模的交替、过渡期间存在着北洋式(横山东坐龙)与广东式(上山东飞龙)的面背混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上山东坐龙”(图3),存世量仅有数枚而已,弥足珍贵。
在山东省造光绪元宝铜元中,“米字星飞龙”与“五角星飞龙”最具特色,边花设计新颖,飞龙生动传神,其按照两大系列版别可分为:上山东米字星飞龙(图4),横山东米字星飞龙(图5);上山东五角星飞龙(图6),横山东五角星飞龙(图7)。
铸造时间应是山东铜元局在“北洋坐龙”与“广东飞龙”风格转换的过渡期间。这些铜元是进行试铸的版别,没有正式批量生产,存世量稀少,历来就是藏家们追逐的名誉品。另外,还有名声显赫的“梅花星飞龙”(图8)和“光”字右上撇与竖笔相连俗称“撇上光”(图9)等珍品,同样享有盛名,颇受藏家们的青睐。
“粗满文”版是山东省造光绪元宝的早中期版,铸量较大。虽然铸期较短,但版别较复杂,而且数量多寡悬殊,其中不乏少见的版别,如飞龙右上4根龙刺,龙胸下面的云纹为上起旋开口,俗称“大旋云”者(图10),寻找有一定难度,市场价格已经进入中上档次铜元行列,尤其是美品,非常不易见到。“细满文”版是山东省造光绪元宝的中后期版,根据面文“山”字左右两竖的笔画可以分为“短山版”(图11)和“长山版”(图12),短山版较少。
光绪三十二年,户部要求将过去所用的“光绪元宝”祖模一律废止,以户部总厂的“大清铜币”为标准,颁发统一的祖模,由各分厂派员至总厂承领祖模,各省局须在币面中心加铸省名一字,以便考查。据此,山东造币厂按户部总厂颁发的标准祖模,开铸中心“东”丙午纪年的大清铜币,有二文(图13)和十文两种。
嗣后,可能因部颁模具的日久损耗,或是部颁模具数量不足,山东省采用了“仿部颁”地方版模具。中心“东”十文铜元共有离文、部颁(图14)及仿部颁(图15)三大系列。在每一个系列中,还可细分出多个版别。纪值“文”字的第一、第二笔与第三、第四笔分离,俗称“离文”。离文的数量较少,其中又以“葫芦头龙”为最少(图16),是中心“东”十文铜元中的名誉品。
铜元发行初始余利甚丰,各省竞相建厂购机,争销多铸,遂致圜法败坏,公私交困,清廷不得已而有裁停归并之举。光绪三十一年,户部奏定整理圜法章程,决定在天津设立户部造币总厂,地方统为造币分厂,并裁停归并部分钱局,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次年七月,户部又对各省造币厂进行大刀阔斧的裁撤,将其归并为9处,统归户部管理,山东归并直隶,为一厂。山东省“自三十年七月开铸起,至三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停铸止,共铸造当十、当二两种铜币,折合当十铜币二万九千六百二十七万四千五百五十六枚”。